標籤: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柔性戰略的現代商業釋義

當前,中國股權投資管理資本量超過6萬億。但2016年上半年,天使投資個數同比下降30%,VC、創投的投資個數下降30%,募集成功新基金的個數下降40%,中國最活躍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甚至連續四周一個項目都沒投。

資本寒冬真的來了嗎?

而資本市場向來就謹慎對待的企業級服務領域,真的慌了么?

整個企業級服務領域中,公有雲可謂是門檻最高的。「一個故事換一輪融資」的案例將越來越少,但越是在形勢走弱的時候,企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的需求就越迫切,這也正是UCloud在2016年始終保持兩位數月環比增長的外部動力。而其內部策略,則是古人的九字方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打造技術壁壘,而非價格壁壘

企業級用戶的需求是什麼?總結下來有三個詞:可靠(reliability)、可信(creditability)、可用(Availability)。

近兩年,UCloud一系列的創新產品特性,無不凸顯了其對雲計算核心技術的掌控,以及對可靠、可信的追求:主機內核熱升級技術保障業務無中斷平穩運行,從推出至今無一例失敗案例;網路增強型主機的網路包量處理能力達到行業3倍以上,滿足了最苛刻的網路延遲要求;GPU雲主機將GPU計算結合虛擬化,同時支持高性能計算與渲染;獨有領先的連續數據保護服務,可將數據恢復到指定時間段內的任一秒;UCloud也是業內首家支持100G線速負載均衡服務的雲服務商;CPU熱升級將最新內核技術產品化直擊運維痛點。此外,UCloud推出的整體安全解決方案,提供了從網路、應用、主機等全面的安全縱深防護,包括網路抗D防護、WEB應用防火牆、安全審計服務、入侵檢測等。

不僅在技術創新,UCloud同時也在基礎設施上不斷向大規模、高可靠、全球化方向演進。到2016年,UCloud完成了地域和可用區的升級、全球BGP網路、北上廣全國環網建設,提供了企業級混合雲網路接入,海外鏈路加速服務。對雲計算服務商來說,這樣的能力是其發展必經之路,也證明著其服務能力的成熟度和規模。

基礎建設與產品研發的成果,如何快速讓全量用戶透明可用一直是公有雲的核心難題,AWS在6年時間裡也僅實現了VPC網路一半的覆蓋率,老用戶需要自行做複雜的遷移與升級才能使用到新特性, UCloud上半年的可用區特性在短時間內透明的覆蓋了100%用戶。

工程能力不同於創新,需要長時間的深耕。UCloud四年來練就的無縫升級、大規模數據遷移能力已經拉開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按UCloud對產品的理解,新產品新特性不應該是無法使用的噱頭或不穩定的半成品,而是能迅速回饋給用戶解決痛點,為用戶創造價值的。

然而近兩年,公有雲市場中不良性競爭的現象頻現。某公有雲廠商為了爭搶用戶,不惜一再降價,半賣半送,甚至打出「免費」的旗號。這樣一股「免費拉用戶,資金換市場」的聲音攪亂了市場秩序,但UCloud始終不為所動,拒絕捲入價格戰。

在ToC市場,『補貼』,甚至『免費』是一種策略,很多互聯網公司初期通過『免費』手段獲取用戶,並通過規模用戶群實現商業變現。但在ToB(尤其是公有雲)市場,免費的目的只能是教育市場,而實際的服務對象,或者核心用戶群體,一定不是其服務的免費使用者。企業用戶的獲取和沉澱並不能單純地依靠降價和免費來完成,不當的免費策略甚至會導致用戶對產品實際價值的質疑,以致業務捲入惡性運轉。

創新谷創始人CEO朱波也認為,2016年中國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就結束了,互聯網創業公司靠低價擴大流量說故事獲取融資的可行性不大了,大部分投資人將從今年起轉為尋找真正擁有技術的創新力量。

產品技術是硬實力。以硬實力打下來的江山,不是變相的惡性競爭者可以企及的高峰。

廣積糧:深挖行業需求,跟著風口擴展

2013年,UCloud做到遊戲行業雲服務的老大,與愷英網路、勝利遊戲、英雄互娛等新興企業共同快速發展,一時風生水起。

遊戲是進化最快的行業之一。當初簡單的分區、卡牌已經演化為今天的全球服、增強現實,而市場也由群雄並起,到今年的格局初定。但不變的是,無論是端游老將,還是手游巨頭,新的創意必然要有新的技術承載。服務好最有創意、通常也是技術挑戰最強的遊戲,是UCloud始終不變的戰略方向。愷英網路、崑崙萬維、中手游、陌陌、藍港在線、世紀天成、網龍、英雄互娛、蓋婭網路、心動集團等上市公司都與UCloud保持著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UCloud更是以其走在行業前列的產品與方案贏得了價值86億美金的全球頂級遊戲公司。從炮聲隆隆的國王塔前(《部落衝突:皇室戰爭》),到英雄對戰的深淵峽谷(《自由之戰》),再到萌寵養成的精靈世界(《城市精靈GO》),UCloud就是不斷在這些遊戲背後高速計算的超級大腦。

然而,深耕單一的垂直領域,不僅規模受限,也將自身發展置於諸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之中。

管理大師漢迪有一條很著名的「第二曲線理論」: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頂點,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前開始一條新的曲線

這便也揭秘了UCloud四年高速增長並一躍成為國內公有雲領域前三的秘訣——從遊戲拓展到非遊戲領域,從中小客戶拓展到大中型客戶,從互聯網企業拓展到傳統企業——在保持第一條曲線快速增長的同時,電商、金融這樣的用戶密集型行業,視頻、直播這樣的帶寬密集型行業,亟待互聯網+轉型的傳統行業等已經成為UCloud的第二條、第三條增長曲線。

UCloud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UCloud服務企業級客戶總數近四萬家,除遊戲行業外,電商、金融、企業服務、互聯網+等行業總佔比已經超過60%,成為強勁的收入增長點。

電商行業用戶量大、邏輯複雜。UCloud推出的物理雲、託管雲、公有雲「三位一體」的業內獨家混合雲產品,切中了自有伺服器企業的上雲需求。像蘑菇街、貝貝網、什麼值得買、每日優鮮、卷皮等快速發展的垂直電商,像百聯、大潤發、永輝超市、森馬服飾、麥當勞等快速互聯網化的傳統零售巨頭、知名品牌製造商都在使用UCloud混合雲。

在金融與互聯網+領域,UCloud也收穫了一大批優質的客戶。快錢、東方財富、平安眾籌、匯付天下、樂心醫療、瀋陽機床廠、萬達信息、同仁堂、廣葯采芝林等知名客戶都在雲計算的助力下實現業務發展及產業轉型。

緩稱王:低調高速增長,釋放馬太效應

截至2016年上半年,遊戲行業收入同比增速超100%,電商與金融行業收入同比增速超250%,互聯網+行業收入同比增速約300%,目前總營業收入已經遠超2015年全年。

漂亮數據的背後,是依然低調的作風。UCloud只在行業深耕,甚至甘願成為「還不如客戶知名的公司」。

一個創新者,在面對巨頭環伺的情況下,一是要專註,學會取捨,不要什麼都想做。二是要低調,埋頭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2C領域,用戶、收入的增長往往是指數級的過程,但是這一規律在企業級市場並不適用,企業的決策成本遠非個人用戶所能及,企業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接受,以致規模化應用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這種情況下,早稱王會成競爭對手追逐的目標,他們也會加大投入力度。UCloud潛心研發、深耕行業,在競爭對手無感知的情況下埋頭快速發展,等時機成熟,對手想加大力度都來不及了。

相較於2C領域一家獨大,強者愈強的市場格局,企業級服務領域市場容量更大,同時「馬太效應」也逐步顯現:以阿里雲、騰訊雲、UCloud為代表的公有雲第一梯隊已經在資源、技術、市場等各方面顯露出甩開其他競爭者的態勢。

如果未來中國有三家雲計算公司,其中必定有一家獨立的服務商存在。而這個位置,將屬於UCloud。

作者是《中國企業家》、《彭博商業周刊》前科技主筆

我的文章還將發布到百度百家、新浪科技、騰訊科技、網易科技、搜狐客戶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虎嗅、鈦媒體等數十家網站

我的一個微信公眾號是「王長勝」ID:wangchangsheng110

我的另一個微信公眾號是「科技觀察」ID:kejiguancha


推薦閱讀:

青藤雲安全創始人張福:站在信息世界「光與影」的交叉處,如何實現黑客轉型?
國內有好的 GTD 服務么?
Salesforce簡介
關於「小米手機雲服務」所需做的安全措施

TAG: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