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的越多,害的越深

什麼叫給的越多,害的越深?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伍治堅你這個標題好像有些莫名其妙啊。別著急,請聽我慢慢道來。

大家知道,我的工作是為一些高凈值和家族辦公室提供資產配置服務,因此接觸了不少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根據我的觀察,富二代並非如大家想像的那樣快樂。

這似乎讓人不可思議。大家可能想到了在網路上非常有名的中國首富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我們經常看到王思聰在網上貼個照片,說昨天買了輛法拉利,今天買了輛蘭博基尼。他出入各種場所時身邊經常有漂亮的女朋友相伴,很多都是電影明星和超級模特。他老爸王健林給兒子創業的資金,一出手就是五億人民幣,還說這就是給我兒子磨練一下,虧了再給。這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嚮往的一手王炸一般的好牌?

但是還真有幾個富二代(雖然他們的財富可能不及王健林父子,但比普通中產階級還是要高出很多倍),跟我親口說寧願自己的老爸沒那麼有錢,或者不要老爸的「施捨」,寧可選擇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一下。在他們看來,「不勞而獲」是一朵看起來很美,卻容易刺手的玫瑰花:雖然非常有誘惑力,但是卻也隱藏著巨大的成本,甚至是危險。

事實上,有很多證據表明:付出以後才得到回報的孩子,比不勞而獲的孩子要快樂很多。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去為我們的孩子創造有付出才有回報的環境,即使小到一輛玩具車,或者一個布娃娃。這才是對我們的孩子的真正的愛。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最早是從動物身上開始的。

1963年,美國的動物心理學家Glen Jensen發明了一個新詞,叫做Contrafreeloading。Jensen在很多動物身上做了實驗以後發現:如果可以選擇不勞而獲,或者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絕大部分動物會更傾向於通過勞動獲得自己的食物。Contrafreeloading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傾向。Jensen一開始在200隻小老鼠身上做實驗,發現在介於吃碗里現成的食物和通過摁一個機械按鈕(付出一定的勞動)來獲得食物相比,小老鼠們更樂意去摁那個按鈕。

當初這個發現讓Jensen覺得很奇怪。因為根據傳統的生物學理論,如果動物是理性的,那麼他們應該選擇一條可以付出最少勞動,獲得最大回報的途徑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小老鼠們恰恰選擇了主動勞動去獲得食物,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後來Jensen在其他一些動物身上,比如鳥,魚,猴子和猩猩上都做了類似的實驗,得到了類似的發現。

自從這個Contrafreeloading的概念被提出以後,很多其他學者都對這個現象產生了興趣,並做了更多延展性的研究。比如有學者發現,Contrafreeloading和動物的飢餓程度呈負相關:在小動物不怎麼餓的時候,通過自己勞動獲得食物的意願會比較強。但是在他們非常餓的時候,這個意願就下降了。如果把這個實驗的發現引申到我們人類身上,類似的關係應該是在人類滿足了溫飽需求之後,我們通過勞動獲得回報的成就感,要比不勞而獲來得更幸福。

Source: Inglis IR, et al: Free food or earned food? A review and fuzzy model of contrafreeloading, Anim Behav, 1997 Jun;53(6):1171-91.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從勞動中獲得快樂的心理作用對於我們人類是否也存在。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Dan Ariely和他的同事在2008年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學術論文,目的在於研究人如何從勞動中獲得樂趣和意義這個問題。

(Ariely et a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The case of Lego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67 (2008) 671–677)。

在研究中,作者邀請了一些麻省理工大學的大學生參加他們組織的搭樂高遊戲。作者最後發現,如果一個人的勞動被賦予意義(meaning),那麼他從勞動中獲得的滿足感會高很多,其勞動積極性也會高很多,並且會在不計較金錢的前提下增加自己的勞動。主要原因在於這些人從勞動中獲得了金錢以外的享受。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勞動沒有意義(比如搭好的樂高被馬上拆除),那麼學生們的勞動積極性會大打折扣。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非常好的朋友Stephen。他是我的中學同學,成績非常好。後來大學畢業以後,他通過層層面試,進入了一家國際知名的投資銀行。由於國際知名投行給的薪水通常是其他行業的好幾倍,這讓我們其他同學都好生羨慕。

後來過了幾年有一次我回國和他喝酒,席間他告訴我對自己的工作很不滿意,因為他的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為老闆做似乎沒有什麼意義的Powerpoint slides,用他們業內的話說,就是高級美工。

最讓他感到鬱悶的,是有一次他通宵達旦,連續一個星期每天凌晨3點多才入睡,花了大量精力準備好了一打非常精美的關於一個公司購併的Powerpoint演示材料。後來周一早上老闆打電話給他,說Stephen,不好意思,那個購併意向取消了,不過你準備的材料質量很高,我很喜歡,下次再努力。

可以想像,當時Stephen非常懊惱,他的表情可能就像下面這幅圖,這次事件甚至讓Stephen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一開始這讓我十分不解,不管讓你做什麼,錢不少給,那還有什麼可抱怨的?事實上由於Stephen準備材料的功夫了得,年終很可能還會得到提升和花紅。但是顯然他的工作成就感並不強。後來我恍然大悟:雖然金錢報酬很重要,勞動給人帶來的滿足感和意義更重要!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早就洞察到了這一點,他曾經說過:如果人們不能從建設工廠,鐵路和農場中獲得滿足感,那麼我們以冷冰冰的計算得出的投資需求就會少很多。言下之意,我們人類的天性之一是從勞動中獲得快樂,但前提是勞動給予我們成就感。

凱恩斯講的理論,和我們觀察到的現實相符么?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焊工、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從18歲進入工廠,35年來只干特種焊接這一種行當,把10000度的高溫焊槍玩到極致。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吸引他,他都不為所動。

當然我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提高像高技師這樣的人才的待遇。我的意思是,人從勞動中獲得的滿足感和自豪感不僅局限於錢。如果他的勞動是有意義的,那麼人就會有很強的勞動積極性,並從中獲得自己需要的能量。重要的話再說一遍:我沒有鼓勵低薪聘專才的意思。各行各業的人才應該得到和他們的能力匹配的待遇。

相反的,如果讓孩子不勞而獲,讓他感覺一切都來的非常容易,那麼最後的效果可能和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

做了父母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子生日或者過年節日送給孩子一些精美的玩具禮物,可是孩子玩了沒幾天,就丟在一旁,或者送給鄰居的孩子了。但是如果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去「掙」得他喜歡的玩具,那麼他就會珍惜很多

我之前舉得那麼多例子,就是為了更好的說明白這個道理:動物們都喜歡去「掙」得自己的食物。孩子也一樣,要鼓勵他通過勞動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那個東西並不一定是錢或者禮物。上面的例子證明,很多時候如果勞動有意義,我們人類從勞動本身就能獲得滿足和快樂。

這個貌似簡單的道理,未必有很多人明白,而真的要把這個原則付諸於實踐,則要比說起來困難很多。最明顯的例子見於富裕的家庭。

從中國傳統來說,把自己家裡的財產留給兒女,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如果你的財產達到了非常富裕的水平,那麼把他們全部拱手送給孩子,很可能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還不如把這些財產捐掉。我知道這個說法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畢竟大家都知道賺錢的辛苦,不給我兒子,卻去送給其他人,這個門檻很難跨過去。但問題在於,讓孩子不勞而獲,獲得一筆巨額遺產,對孩子來說很可能是詛咒,而非禮物

巴菲特曾經說過,給孩子遺產的最佳額度是他們有足夠的錢可以想干任何事,但沒有足夠的錢可以什麼事都不幹。巴菲特不光這麼說,他也是這麼做的。他的絕大部分財產(伯克希哈撒韋股票)都被捐贈給了慈善事業,而不是送給自己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兒時在學校里看到的一些海報和宣傳。70和80後一定都有這些記憶,那時候雖然物質條件不夠好,但是我們勞動的積極性一點也不差,同時獲得的滿足感也很強。通過上面的分析,你應該可以明白這其中的原因了吧。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教育觀。比如中國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在2015年8月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在其中強調:從社會來講,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有所蔓延,體力勞動和生產勞動被淡化。因此,切實加強勞動教育,是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現實需要。

Source: news.sina.com.cn/c/2015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經常教導自己的子女和學生:寧可勞而不獲,不可不勞而獲。以此存心,乃有事業可言。

你可能會問,這個原則具體在家裡怎麼操作呢?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吧。

在我家裡客廳的牆上貼了一張小紅旗比賽表。你可以看到,這是我們依賴的獎懲系統,如果孩子做了一些良好的行為,他們會得到小紅旗;但如果犯了不應該的錯誤(比如打架,罵人等),就會被扣掉小紅旗。原則上我們不白給任何禮物,都需要孩子用小紅旗去「掙」他的禮物。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做法太過於物質化,或者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這也很正常,育兒本來就是非常個人化和家庭化的事情,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我舉上面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但我也明白這個具體的方法未必適合你的孩子,也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

然而我想強調的是,不管你用什麼系統或者方法,你要堅守的底線是不能白給。而這恰恰是不容易做到的。現在大部分中產以上家庭經濟條件不錯,要給孩子買個禮物,IPAD,高級玩具,搞個出國旅遊等等是手到擒來的事。對於這些家庭來說,「白給」,恰恰是最簡單的事。

但是簡單未必代表正確。著名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其一本暢銷書中提到,越是有錢的家庭,教育孩子越難。這個觀點讓很多人匪夷所思,感覺是無病呻吟。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考慮學習,你就會發現錢財對於孩子教育的作用和很多東西一樣,符合一個倒U型曲線(如上圖)。

在一開始的時候,你的錢越多,可以購買的資源也越多,因此對於育兒的作用是正面的。比如你可以花錢買車,僱傭保姆,送孩子去興趣班等等,這些都需要錢。

但是隨著你的錢越來越多,到後來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反而會有負作用。比如在一個生活拮据的家庭,孩子跟你說要買一個並不必要的新上市的IPAD,你可以很簡單的告訴他:沒錢買。這個對話就結束了。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孩子跟你說要那個新的IPAD或者Iwatch,你不能欺騙他說我沒錢,因為如果你的孩子不笨的話,他會指出你自己不也有好幾輛車,一輛特斯拉,另一輛保時捷?你自己不也穿名牌?

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坐下來和孩子說我們不是沒錢買,而是不應該買。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這樣的對話要比前面那個簡單的「沒錢買」讓人傷腦筋多了。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為什麼說,「不能白給」,貌似簡單,其實不那麼容易

所以,家長朋友們,多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勞動,通過有意義的勞動獲得更大的快樂,這才是對你的孩子更好的愛。在此和天下的父母朋友們共勉!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幻夜》中為什麼曾我孝道出門前女兒遙香有很多奇怪的表現?全文中沒有解釋?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心理諮詢師的工作?

TAG:教育 | 心理 | 家族财富管理办公室FamilyOff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