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陳宗清:探索真理之路
探索真理之路
作者:陳宗清
(本文為陳宗清老師《傳統的困境與探索真理之路》一文的後半部分,該文原載《恩福》雜誌2016年7月號)
後現代的絕路
對康德(ImmannuelnKant)而言,認知之路是有障礙的,人只能認識物的現象,而不能夠認識物的本體。因此,自從康德之後,尋找真理之路出現了屏蔽,以致人無法肯定真理是否存在。尼采更是徹底拒絕「真理」的概念,以為世界是由互不相 關的部分所構成。他主張,哲學家的責任不是探求真理,因為此乃荒謬之舉。
後現代的幾位大師無一不沿著這樣的思路來建構知識體系。對李歐塔(Jean-FrancoisnLyotard) 而言,一切的「宏觀敘述」都值得懷疑。換言之, 所有的宗教只是各說各話,絕對無法成為真理的獨佔者。福柯(MichelnFoucault)強調,宗教語言只不過是有權位之人剝削或控制人的工具。德里達 (JacquesnDerrida)則嚴厲批判現代主義的「邏格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宣稱語言的意義是浮動的,視其上下文的脈絡而定,因此,人的思想根本無法掌握客觀的實體。 如此一來,尋找真理便成為毫無意義的命題。 這世間倘若沒有客觀與絕對的真理,一切的事情只能從相對的尺度去衡量,作任何價值的判斷也都是無稽之談,因為「價值」預設了絕對真理的存在。倫理道德在沒有絕對真理的支撐下,也只能是一廂情願的空話罷了。
真理之路的尋覓
然而,耶穌卻大膽地宣稱:「我就是道路、 真理、生命。」人憑著有限的理性與經驗找不到真理,但是這位愛的神,也是真理的本源,卻樂意向我們顯示何為真理。所以,我們之所以認識真理, 是由於「真理的本體」向我們啟示祂自己。後現代主義雖堵住了人認識真理之路,但真理的神卻能主動向我們曉諭祂是誰。先驗性的知覺是我們認識真理的憑依,這件事理性無法解釋。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兼社會學者葛尼斯(OsnGuinness),他在2015年出版了《愚拙 人的談論:恢復基督徒的說服藝術》(Fool』s Talk: Recovering the Art ofnChristian Persuasion)。書中最後一章闡述,基督徒如何幫助尋道者,在後現代文化的氛圍中,經過三個階段──問題、解答、證據的探索,然後他們能敞開心懷,擁抱真理,歸向上帝。以下筆者擷取其中部分精華,加上回應和反思,與讀者分享。期盼在傳統文化中的尋道者能早日走出生命的幽谷與陰霾,尋見真理的本體,及值得獻身的祭壇。
困境成為起點
所有人一出生,就置身於某種傳統或文化里。 無論是來自家庭或教育,只要是環境給予我們的觀念,我們從小便想當然爾地接受。而無神論者、民 間信仰者、或儒釋道的信眾,各自都有解釋宇宙萬象及人類生命的基本信念,這便是所謂的世界觀。 其實,這些信念無法用科學方法去證明真偽,只能用「信心」去接受。
許多人一生按著環境給予的觀念生活,從來沒有質疑過它們是否真確。但人是會尋找意義和目的的。一旦有人發現,原先解釋生活意義的理念似乎講不通,遭到困難,或者,他遇到其他的傳統或信仰,所提供的解釋似乎更為真確,那時,他就可能產生疑惑。這時,他就會變成真理的尋覓者或探索者。
「困境」和「疑問」常是一個人認真探索真理的起點。在這方面,魯益師(C.nS. Lewis)是相當典型的例子。原本他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但他逐漸發現,理性無法證明自身可靠,因為我們根本不能用「理性」去證明「理性主義」是正確的。「量尺必須不是被測量之物,否則我們就不能測量。」這個亮光使他離開了自然主義的窠臼,開始一趟曲折的真理探索之旅。
可能有人會受佛洛伊德的影響,認為宗教只不 過是「需要」的產物,而為了滿足「需要」建立的信條,不會是真確的。然而我們曉得,「問題」或 「需要」其實不一定會產生「信心」,通常是萌發「不信」,或激起更大的懷疑。例如,那些在無神論環境下長大的人,一發現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憧憬破滅時,結果常使他們對任何主義或宗教採取更大的抗拒與批判。
比較確有必要
聖經記載,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創世記n1:26)。傳道書3:11進一步指出:「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因此,人在真理追尋的道路上經歷挫敗後,雖然會出現更大的防衛心理,但他往往不會放棄探討生命的意義,而會轉去接觸別的信仰。這是神造人的本能。只要人的 永恆性、敬拜性與道德性無法獲得真實的滿足,他的尋求也不會停止。
但是,世上那麼多的宗教或哲學思想,究竟哪一個才是真理?這時,「比較」便無法避免。雖然,若要從事宗教比較,在哲學上和邏輯上有著無法攀越的障礙,然而,這卻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作法;儘管複雜,卻有可依循的步驟。
首先,尋道者總是會有自己獨特的困難。我們可以針對他個人的困難,介紹某類信仰系統,其中對他的問題能提出更合適的答案。 第二,世界上雖然有許多宗教,但根據葛尼斯的研究,大體上可分成三類。第一類可總歸為東方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新紀元運動等;筆者認為,中國的儒家和道教也可包括其中。這類宗教 認為,終極實體 是「非位格的原理」。第二類即為世俗主義,其中包括無神論、 不可知論、自然主義和唯物論。 它們認為,宇宙的形成只能從「 幾率」來解釋。 第三類則是以基督教(含天主教、東正教)為首的信仰,也包括猶太教、伊斯蘭教,因為他們都相信一位「有位格」的造物主,掌管萬有的神。
比較是必要的,因為「對比是真相之母」 (contrast isnthe mother of clarity),能讓人對於所要探討的問題更加清楚。在舊約聖經中,神要以色列百姓把祂與外邦神明作比較。以賽亞書46:5說: 「你們將誰與我相比,與我同等,可以與我比較, 使我們相同呢?」在比較之後,我們必定可以找到 一些比原先更好的世界觀或信仰體系,來解釋生存的意義和目的。
憑證據作抉擇
在探討真理的道路上,理性非常重要。真實的信仰不會排拒理性,否則信仰就變成「迷信」, 或實用主義的工具,以為只要有用就好。
在當今後現代思潮橫行的時代中,談「真 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可是正確的信仰絕對不能與真理脫節,故基督教必須始終執著於真理。當基督信仰面對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批判時,「真理」是它最佳的盾牌與保障。對柴斯特頓(C.nK. Chesterton)而言,基督教就是那一把對的鑰匙,可以把鎖打開,也最符合人生的經驗。他強調:「我們是基督徒,不是因為我們在崇拜那一把鑰匙,而是因為我們進入了一扇門,並感到有風吹拂,就是自由的號角在活人之地上所吹起的。」
在基督教的護教理論中,有兩個不同派別,一為「前提論者(presuppositionalists)」,一為「證據論者(evidentialists)」。究竟這兩派哪一方比較正確?其實在論證基督教信仰的過程中,兩派的理論都有其價值。
倘若一個人對自己的傳統感到相當滿意,你無論對他提供多麼清晰有效的證據,都沒有什麼用。 例如,當基督徒對一個無神論者談神跡,後者一定會用他的世界觀,把你的神跡解釋掉。可是當一個人開始對基督教信仰敞開時,你所提的證據便會產生很大的幫助。因為當尋道者開始用基督教的世界觀來看宇宙萬象時,你向他說明四福音書的可靠性及耶穌基督復活的歷史性,便非常有意義。
傅盧(AntonynFlew)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全世界最有名的無神論者,可是,在2004年12月,他卻公開宣佈,他改變立場,從「無神論者」變成「有 神論者」,而改變的理由,是因為他從不同領域得到的證據,這些證據使他認為「有神的結論比無神的結論更加合理。」傅盧宣稱,他一輩子的立場是跟著「證據」走,因此,當證據與他的看法相悖時,他願意改變。很明顯,當一個人願意向有神論世界觀開放時,證據對他的影響是具體而明顯的。(基甸註:關於傅盧的轉變,請另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96122/answer/101548295n)
對真理的委身
最後一個階段,即對真理的委身。信仰的探索其實不只是理性的遊戲,或是邏輯的推敲問題,到了後來,是個人生命深處的體會以及靈魂的經驗。我們不僅是知道有關神的知識,更是要認識神是實體。魯益師曾說過:「『真理』是對某事物的講 論,而『真實』則是真理所講那事物的本身。」
對真理的尋求,探索者的角度只不過是一方面的故事。尋道者在辨析真理的過程中,他並不知道,其實神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對那些與真理相遇的人而言,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他們找到了神,而是神找到了他們。詩人湯普森 (FrancisnThompson)曾形容神為「天上的獵犬」。魯益師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表達:「在我的經驗里, 從來不是我去尋找神。情況正相反。(我的感覺) 是祂在狩獵,而我則是那頭鹿。」
由於基督教是有憑有據的信仰,因此人若跨出信心的一步,一定會有理性的依據。然而,當尋 道者對神降服時,不僅是理性的動作,更是超越理性,因為對神的委身本質上是對那位不可測度之神全然的信服。這一定超越理性的層次。葛尼斯指出:「會思想的人並不一定會相信,因為許多人思想的目的是不要去相信。可是凡相信的人都會思想,思想讓他們相信,相信又促進他們思想。」
然而,有些人在面對這個關鍵性的時刻,可能開始徘徊,猶疑不決。雖然尋道者所盼望有的證據已經全擺在他面前,他卻拒絕下判斷,仍然繼續在探索的路上賓士,似乎這條路毫無盡頭。這類人以為,幸福生活的秘訣就在於探索幸福生活。可是, 當無限者已經伸出雙手,而尋道者卻忽略人的有限性,仍不願意作出正面的回應,結局就是靈魂深處永不停歇的哀怨與嘆息。
結語
林語堂在老年時寫了《信仰之旅》,描述他 一生探索宗教的經驗。從家傳的基督教,到傳統 國的儒釋道,然後旅居美、德時,浸淫在西方各種人文主義的哲學思潮中。他繞了一大圈,最終又回到童年時代的基督信仰。周聯華在該書的序言中寫 道:「以林博士來論,這個圈子是非繞不可的,繞了這個圈子使他更堅強、更確實,使他成為識途的老馬。」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都經歷過被神找到的興奮、甜蜜與感動。我們尋找神,結果神把我們尋見。對神無盡的豐富而言,在我們被尋見的那一 刻,又是我們繼續探索神的起點。
而在信心中繼續往前的這趟旅程,是在愛與真理的情境中進行的,會遇到更多的驚喜與奇妙。 因為神是無限的美好,祂又渴望把無盡的祝福傾倒在我們身上。這是天路客最美麗、最絢爛的生命寫照。
(作者為恩福文化宣教使團會長,《恩福》雜誌主編,原載《恩福》雜誌2016年7月號)
推薦閱讀:
※2000年前,他說了一句話,現在竟然還是真理
※轉發:徐湛老師對於凡偉一事的一個評論
※真理及其外包裝
※有哪些人對你說的話當時你聽起來很有道理,後來你卻發現是錯的或者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