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圖表】十不求行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十大礙行第十七

妙葉大師 / 文

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眾生雖纏綿於業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慾交傾。死生遷變。遞相倣效。易地皆然。使我如來於三大阿僧祇劫。捨無數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身肉手足。戒忍精進。承事知識。不惜身命。修行道品。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我今既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於割切身肉也。

是故我今依經。創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人雖不故願於礙。但於此間。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

其十種大礙之行。今當說。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霑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此十種大礙之行。攝一切諸礙。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聞此十句義。於諸礙中。一一皆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則於道行尚可直進。何況得於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譬如高崖之木。雖久旱如焚。尚不改其秀色。何況雨澤滂霈。而又加於三春之令。豈不敷榮茂實者乎。又如根缺之人。運用雖艱。而於求食之計。有不勝之巧。若以求得之計。移之於求道。豈在礙不能行道乎。

當知此礙。即是一切眾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聖。於諸世間所有美味上服。金剛珠玉。一切眾寶所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礙為通。則於非礙。反成為礙。何以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心無障。則所學躐等。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事易成。則志存輕慢。情益我。則虧失道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德望報。則意有所圖。利霑分。則癡心必動。抑申明。則人我未忘。

以是義故。則知十無礙道。能生是過。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為障道因緣。何以故。貪欲生。必破戒退道。驕奢起。必欺壓一切。學躐等。必未得謂得。願不堅。必未證謂證。志輕慢。必稱我有能。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意有圖。必華名欲揚。癡心動。必惡利毀己。存人我。必怨恨滋生。是十種過。從凡妄生。皆名邪見。展轉生起無量惡法。徧虛空界。必令眾生。墮於地獄。豈可於此。不生敬慎。

若能體茲礙境。識病因緣。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了難境界。體難本妄。難亦奚傷。解障無根。即障自寂。障不為礙。達魔妄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量事從心。成事隨業。事不由能。察情有因。於情難強。情乃依緣。悟人處世。觀人妄為。人但酬報。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受抑能忍。忍抑為謙。抑何傷我。

是故大聖化人。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逍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疎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於此障礙。皆成妙境。故得之與失。自不能知。人奚於中。強生取捨。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為半偈時之遇羅剎。作仙人世之值歌利。瓦石來擊之增上慢比丘。木盂為孕之大毀謗嬖女。及鴦掘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佛悉與其記。化令成佛。豈不以彼逆而為吾之順。以彼毀而為吾之成也。何況時薄世惡。人事異常。於學道人。豈無障礙。於今若不先居於礙。則障礙至時。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寶。因茲而失。可不惜諸。愚故依經聊述所知。願勿嫌棄。倘因聞此義故。障礙現前。反能勇進於道。可謂得斯旨焉。

摘自: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十大礙行第十七

十大礙行跋

藕益大師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韝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煆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儻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軏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

摘一些句子,供懶得讀的師兄備撿:

  1. 方欲究道。魔境先彰。
  2. 人雖不故願於礙。但於此間。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
  3. 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則於道行尚可直進。何況得於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
  4. 是故若非以礙為通。則於非礙。反成為礙。
  5. 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於此障礙。皆成妙境。
  6. 儻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軏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

再扯一點……

本文要點在於「先使自己不求順境,爾後遇到障礙則能自然不以為礙,而沒有障礙的時候更能進道」。

平常我們都喜歡祝福別人「萬事如意」、「一路順風」,但是實際上有句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中,困難才是占多數。但是為什麼大多人都不這樣覺得呢?因為大多數人為了安樂,會自然地尋找一時的快樂,會自然地忘掉不快的事情,人真的非常善於自我麻醉。

「死」之一字,除非修行人,世俗之中恐怕沒人會經常想,甚至閉口不言、忌諱與之相關的一切事物。但是不談就能避免死亡嗎?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世人貪圖(自欺帶來的)安樂,選擇性遺忘苦難的例子。

迴避不能解決問題,更無法消除內心的不安,我們表面上掩藏苦難,互相祝福、燈籠高掛、彩燈輝映,但是內心對苦難的害怕總會尋找一個出口發泄出來。恐懼會控制人心,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與其帶著對苦難的恐懼,時時力求避免它們,不如直接面對現實、不希求順境。

當我們開始修行,也是開始不再逃避的時候,也就是直面真相的時候。以往我們自我欺騙,迴避苦難,現在直面,才會有「方欲究道,魔境先彰」的錯覺。實際上「魔境」無時不在身邊,只不過不修行的時候,我們採取的是迴避態度而已。

並且直面問題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那麼困難……佛法的智慧能很好地消融這些,見圖表中「知病性空」、「體難本妄」……這一欄

發文之前都沒有想寫這個,突然想到的,僅供隨便看看~


推薦閱讀:

TAG:学佛 | 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