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五年,我該怎麼過?

好了。前三篇王氏雞湯里,我們已經為讀博士做足了鋪墊:讀不讀、哪裡讀、跟誰讀的三道選擇題都講過了。這篇雞湯里,我們來聊聊一個更難回答、給分更多的論述題:博士五年,我該怎麼過?

你可能會說,這還用問嗎?你不都已經說過了,讀博士的目標是為了給未來的科學研究職業做準備,那讀博士期間我不就是低頭工作,多做研究,發表更多更好的學術論文就行了嗎?

還真的沒有這麼簡單。攻讀博士可是一段不短的時間。五年,佔據了現代人壽命的百分之三四,工作壽命的十分之一二,這個數字想想有沒有讓你髮根直豎?比如說吧,如果五年博士你的目標就是論文論文論文,而且是在最好的雜誌上發表論文(拿我們生物領域來說,你想到的大概是CNS=細胞+自然+科學雜誌),於是你努力工作,並且成功在《自然》發表了你的論文,聽起來不錯吧?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五年你的收穫僅此而已,那也就意味著你漫長一生的價值,也能以此類推地用十幾篇論文的價值來衡量。你願不願意自己一生的全部價值就是十幾篇論文?至少我是不願意的——我儘管大概這輩子也發不了幾篇《自然》,我仍然認為自己的一生可以豐富多彩搖曳生姿,絕對超過一小疊論文的價值。因此,我覺得博士五年,你應該過的更有內容。

如果你也同意我的意見,那麼,就和我一起喝了下面這碗王氏雞湯吧!

安排你的研究

當然,博士五年,科學研究的分量自然還是重中之重。保守估計,這五年里至少一半兒以上的時間、七成的邏輯思維和九成感情都會投入在你的博士研究里。

但是你有想過做什麼樣的研究,怎麼做,在五年里取得什麼樣的進步和收穫沒?

在這裡,隆重介紹給大家一張圖。這張圖來自著名的系統生物學家Uri Alon在2009年《分子細胞》雜誌(Molecular Cell)發表的一篇文章《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科學問題》(How to choose a good scientific problem)。

這張圖的核心思想是,把科學問題按照兩個維度分類:可行性(也就是難易)和科學興趣(也就是知識收穫的大小)。按照兩個維度劃分後,我們可以立刻得到四種潛在的科學問題:簡單但是收穫小(所謂唾手可得的「low hanging fruit」),簡單但是收穫大,困難同時收穫大、困難同時收穫小。

而我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盡量避免做困難同時也沒有什麼收穫的科學項目。

這聽起來似乎不證自明,但至少在生物學研究里,我見過很多人有一種下意識的感覺:困難的研究=重要的研究。一個實驗過程繁瑣、或者需要及其精巧的手藝、或者消耗大量的時間,我們往往會有一個錯覺:把它做出來就能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而從這張圖裡我們就能馬上明白,難度和收穫其實是互不相關的兩個因素。

而根據這張圖稍加修改,我覺得可以用來指導博士研究五年時間內的研究規劃: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應該從簡單但是收穫小的科學問題開始做;之後慢慢過渡到仍然比較簡單、但是知識收穫更大的科學問題;而那些難度較大、同時伴隨著重要知識積累的科學問題,可能更適合留給沒有畢業壓力的高年級研究生和博士後。

為什麼這麼說?

難度低收穫小的研究課題容易上手、而且更容易有階段性的進展,在我看來這樣的科學問題會給「見習」科學家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練手、迅速得到反饋、並積累自信心的機會。同時,在國內的大多數研究機構,博士生畢業拿學位是有明確的發表論文的要求的(生物專業的學生通常還會有對雜誌影響因子的硬性要求——一條我很反對但卻必須忍受的要求)。一個難度低、收穫小的課題,可以幫助學生們在入學不長時間內發表一篇學術論文,至少解決畢業的後顧之憂。我始終認為,科學研究是自由探索的事業,背負著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是做不好研究的。我寧可我的學生們,可以在不用顧及畢業壓力的條件下,憑著單純的好奇心、興趣和刨根問底的熱情去做他們的博士論文研究。

當然更進一步的,我相信任何一個有志於科學研究事業的博士生,都不會滿足於這樣打打擦邊球、做點邊角料的研究。因此練手熱身之後,順理成章的,你應該開始追逐更大的科學問題、更重要的科學發現、更深入的探索。而在這個階段,我覺得也正是博士生開始形成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研究風格的階段。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說過,科學研究的美妙之處在於你永遠無法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來衡量她的精彩和意義。那麼對於你——一個博士研究生來說,什麼樣的研究才「有趣」,才「有意義」,才更適合你自己呢?你是更喜歡動手還是喜歡分析?喜歡觀察偶然現象還是喜歡定量研究?是喜歡為理論補上最後一塊缺環,還是乾脆開闢一個新戰場?當然,這個階段的博士生大概還沒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研究課題,仍然需要導師大量的輸入和幫助。但是我相信你的研究必定會開始帶有你的「個人印記」。從某個具體實驗的安排,到實驗邏輯鏈條的設計,到發現的總結和提煉,你應該試著開始有自己的思路。

而等你真正經歷過完整的科學研究程序(這一般包括試探性研究——系統研究——分析數據——總結髮現——撰寫論文——投稿並發表的過程),也開始慢慢體會科學發現的美好和激動,那麼接下來,你要做的也許是開始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問題和領域了——而她往往位於那塊難度較大、但是收穫也很大的象限。大家從各路媒體里可能聽過一個詞兒叫「藍海」,其實說的正是這個意思。道理也很簡單,作為新一代的科學家和未來的獨立研究者,你需要的是一個充滿未知問題、競爭不是那麼激烈、能讓你深入探索許多年的研究領域,而這樣的領域一定是比較困難的——要是不困難早就被別人研究出來了好不好?

這裡再總結一下,我覺得博士研究生最理想的研究規劃應該是:一個有趣容易上手的課題初窺門徑積累信心;一個深入的研究問題真正做出科學發現並形成個人的風格;然後開始在更困難的科學問題藍海里尋找屬於自己的研究領域。當然,這樣的描述也許太理想化了。畢竟五年時間對於很多實驗學科來說不算短也不算長,能不能真的走完這三個步驟誰也無法預料。但是即便在五年博士之外,我想這樣的三段論,可能也會對你規劃科學研究之路有所幫助吧。

規劃你的職業

還是那句話,博士五年是段不短的時光,你肯定不希望這五年時光的意義可以用幾頁論文來稱量。五年博士畢業之後,除了留下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你也應該努力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努力讓你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社會勞動者。

因此在研究之外,你需要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而對於埋頭研究的博士們來說,我覺得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可能是「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話是不是聽起來太玄乎了?

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吧。過去兩三年里我經常會有意無意地問我碰到的生物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們,畢業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很多人會說「繼續做研究」,也有很多人會說「不想做研究了,想找個工作」。然後我就會繼續追問,如果你想做研究,那麼畢業要做什麼才能讓你找到一個獨立研究的職位?或者如果你不想做研究,那麼你心目中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然後我聽到的答案就開始很有趣了……我發現很多立志要「做研究」的學生,也並不十分清楚在今天的科研環境里,想要在一流研究機構求職需要什麼樣的準備:要到哪裡做博士後訓練?需要怎麼規劃自己的研究和論文發表?需不需要考慮研究經費?如何建立人脈和尋找合作者?怎樣撰寫未來研究計劃?等等等等。而那些想要離開學術圈的同學們的知識可能就更欠缺。比如很多同學會說,哦我不想做研究了,那我就去藥廠做銷售吧(或者一個很常見的相反的回答是,我不想做銷售,那我就還是做研發吧)。換句話說,在這些同學們心裡,對產業界的理解是非常膚淺粗糙的:一家藥廠大概就只有兩個部門,研發部門負責製造葯,銷售部門負責賣葯掙錢(那麼在藥廠的生產/市場/質量/採購/物流/法務/商務拓展/政府關係/醫學事務/人力資源/環境健康/廠區維護等部門工作的同學情何以堪?)。

所以說,有很多博士畢業的同學們,其實並不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有志於科學研究事業的同學們,也許對自己的研究課題了如指掌,對相關進展如數家珍,但是很可能完全不知道怎樣才能發展自己的科學研究職業,怎樣做準備,怎麼求職,怎麼運行自己的實驗室,怎麼帶學生。想要離開學術界的同學們,也有大概率完全不了解哪怕是和自己專業很相近的產業界的基本邏輯和事實,不知道產業界需要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樣的工作。

而且這還是最基本、最接近博士生們自身利益的「世界」呢。在你的關注圈之外,你是不是知道當下各個學科的熱點領域是什麼?你知不知道世界上哪裡正在孕育著激動人心的科學大事件?是否知道為什麼今年夏天水漫武漢三鎮?特朗普成為共和黨候選人和英國脫歐意味著什麼?有沒有關心過國內空氣和土壤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情況,關於當下熱議的教育和醫療困境有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這個熱鬧的世界其實離你並不遙遠,你不想快要30歲了還對她一無所知吧?

你也許會說,這些我都關心啊!可是我的本職工作還是做好研究,我沒有時間和精力、而且也沒有渠道去更深入的理解這些問題啊。

那麼這裡我再按照慣例,給出一條有操作性的建議:聊天

理工科博士生,是非常容易和不同背景和行業的人進入聊天模式的。這個和你是不是內向外向無關,和你做的研究是高大上或者接地氣無關。

破解之道在於人人都有的那份好奇心。

就說我們學生物的同學吧。其實你們有沒有意識到,你從大學開始的專業積累,哪怕在你自己看來多麼平淡無奇,對於很多很多外行的朋友來說都很新鮮有意義?從小番茄(聖女果)是不是轉基因,感冒要不要吃抗生素,寨卡病毒對里約奧運的影響或者火星上是不是有外星人,我們學生物的知識面其實比我們知道的要廣得多,尤其是和其他背景的人比起來,也許多那麼一點點,就是這一點點會成為你的敲門磚,讓你更容易認識其他行業的朋友們,也更容易從他們那裡學到關於生物科學研究之外的世界。

聊天,也許會是你從自己研究的具體科學問題抬頭四望、理解這個世界的入口。接下來,你也需要更多腳踏實地的機會去看看這個世界。校內社團?實習?暑期實踐?短期的考察和調研?我相信,只要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你應該能找到慢慢找到適合你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式,在做好研究的同時,更好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開始你的生活

說完了研究和職業,最後簡單聊聊生活。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討論過,出國讀博士,可能特別大的一點收穫不是研究、而是生活方面的:相比國內三點一線的典型學生生活方式,一般而言出國讀書的你會有更高的獎學金收入、需要獨立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會有車和更大的活動範圍、休閑娛樂的時間也會多一點——這就意味著你會像這個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一樣,在20出頭的時候開始獨立生活。而你留在國內讀書的同學們,可能要晚上五年才能真正離開校園,離開宿舍-食堂-實驗室的三點一線,開始為怎麼安排一日三餐和打發周末發愁。

大家可能都從各種媒介里看到過對博士群體的嘲笑——而這些嘲笑幾乎都和博士們的生活能力相關:走大街上迷路找不到家啊、不會洗衣服只能反過來穿啊、談戀愛幾句話就開始談研究課題啊、買東西不會討價還價被宰啊……作為一名光榮的博士,我自己很反感這樣給一個群體(而且是對這個世界的未來負有責任的高大上群體)扣帽子吐口水的行為。但是反過來我也覺得,這也是一個提醒,博士這五年確實是一個好好開始獨立生活的機會

比如,每個月不多的工資獎學金怎麼安排,結餘的話應該花在哪裡;所在的城市有什麼樣的風情和特點,有沒有時間細細品味;和好朋友喜歡聊什麼樣的話題,怎麼安排在一起的周末?

再說的大點兒,你希望未來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穿著什麼樣的衣服,思考著什麼樣的問題,在哪裡和誰在做什麼樣的工作?你期待你的另一半長什麼模樣,你喜歡和她/他一起做什麼樣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世界在未來會變得如何,你又願不願意為這樣的未來而努力,以及振臂高呼?

抱歉,也許我過於感性。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有不一樣的精彩,沒有人應該妄加指點。我衷心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個博士生,都能度過學業碩果累累的五年,用心看世界的五年,和擁有不一樣精彩的五年。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來聊聊博士們的就業問題,特別是生物博士們的就業問題。請期待下篇!


推薦閱讀:

量子生物學前景如何?
假如不終止米勒尤里實驗,無限期的維持實驗設備的運作,會誕生新的人造生命嗎?
為什麼貓耳看起來很可愛?
生物狂人文特爾要藉助機器合成生命?
你心目中的優秀國內的植物學教材是什麼樣的?

TAG:生物学 | 职业 | 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