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董卓

終於在十一月一日,董卓「神奇」的登上了相國的位置,封郿侯(郿縣屬司隸右扶風),有「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權。同時,董卓年近九十歲的母親封為「池陽君」,設置家令、丞。

范書《董卓傳》載另有「入朝不趨」。

陳志《董卓傳》:(董)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丞。

要說起「相國」這個官職,在西漢王朝是有三個人陸續擔任過「相國」的,分別是蕭何、曹參、呂產。呂產之後,就不再設「相國」了。

再從東漢王朝開國至此時,都沒有人擔任過「相國」這個官職,在這個名頭上,董卓可以說是東漢歷史上的獨一份!

同時,這也是繼大司馬劉虞之後,第三個「上公」出現在朝廷。劉虞遠在幽州,自然沒有什麼影響,董卓這個相國,標誌著董卓在權勢上已經超過太傅袁隗。

我們去看上個月蔡邕的《表相國章》,這奏章里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蔡邕說九月至十月間,董卓多有推辭封賞,而其他封爵的有十一人,甚至有人的封邑達到一萬戶。

蔡邕的《表相國章》:及至差功行賞,(董卓)辭多受少。近臣幸臣一人之封,戶至萬數。今者受爵十有一人,總合戶數,千不當一。非所以褒功賞勛也。

雖然蔡邕這篇奏章主要是為了吹捧董卓,但提及事實總不能虛假,只可惜我們只能從史書中找到「閔貢封都亭侯」而已。

至於這位封邑萬戶的近臣到底是誰?不得而知。若要去猜,我看,劉協在朝廷中沒有任何親朋黨羽,唯一的近臣極有可能是袁隗

蔡邕又說:十月七日,太尉董卓上書,以身體欠佳請求辭去太尉的職位,並請返回郿縣(董卓封爵地)養老[4]。這當然是董卓所做的政治姿態,並非本意。

蔡邕的《表相國章》:今月(十月)七日,(董)卓又上書,辭疾讓位,乞就國土。

這奏章里透露的若干信息,意味著董卓在朝廷中的勢力已經形成,袁隗失勢已經顯露。

我再結合史書中提到的:董卓靠著兵多將廣而問鼎權柄。

我覺得,在十月份,這個因果關係是成立的【我之前強調的是:在八月底至九月末這一個月時間中,董卓在朝廷的實力是沒有超過袁隗。】,袁隗開始要為自己的愚蠢行為而買單。

下面來介紹一下「團結」在董卓周圍的幕僚們,以及不受董卓待見的朝廷官員。

董卓幕僚

① 何顒:議郎→太尉府長史。

范書《黨錮列傳》載何顒「託疾不就」,而按:

范書《董卓傳》:(董卓)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珌、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

《鄭泰傳》:公業(鄭泰)等與侍中伍瓊、(董)卓長史何顒共說卓。

《荀爽傳》:(荀爽)亦與司徒王允及(董)卓長史何顒等為內謀。

均可見何顒出任董卓相國府長史,可見本傳曲筆,若何顒「不就」,又如何能「共說」董卓?

陳志《袁紹傳》獨為「議郎何顒」。

② 周毖:侍中?→(約九月)城門校尉→(約十月後至年末)吏部尚書→(約次年正月)督軍校尉。

周毖是周慎之子,涼州人。中平二年(185年),周慎官拜蕩寇將軍,董卓官拜破虜將軍,兩人一併隨張溫征討涼州叛軍(見前文「2.3一伐涼州」)。董卓提拔周毖為親信,也是情有可原。

③ 伍瓊:?→(約九月)侍中→(約十月)城門校尉。

伍瓊在史書與伍孚的表字(德瑜)、籍貫(豫州汝南郡人)相同,應該是史家記載混淆所致,但按死亡事迹可明確看出是兩個不同的人(詳見後文「9.2伍孚奮發」)。

④ 鄭泰:?→(約九月)尚書→(約次年二月)議郎。

范書《鄭泰傳》並未記載鄭泰如何入朝,擔任何種官職,只肯定了他在董卓幕僚中的作用;范書《董卓傳》則提到他擔任尚書一職。

⑤ 許靖:尚書郎→巴郡太守(不就)→御史中丞。

按陳志《許靖傳》: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為吏部尚書,與(許)靖共謀議,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

看似共職,實際上尚書郎許靖當為周毖下屬。

在這次大規模提拔士人的活動中,許靖也被拜為巴郡太守,許靖不就,後官拜御史中丞,這可是御史台的第一把交椅,亦是顯職。

許靖不去巴郡的原因想必是:想去也去不了吧?因為劉焉佔據益州,以漢中張魯為屏障,拒絕朝廷任命也未可知。

後來,許靖在亂世中輾轉豫、揚、交州,最終還是在益州渡過餘生,想想真是造化弄人。

⑥ 賈詡:?→(約九月)太尉府掾吏。

陳志《賈詡傳》:董卓之入雒陽,(賈)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

賈詡為涼州人,故受董卓提拔。本傳中提及的「平津都尉」,是雒陽八關都尉之一,應該是初平元年初所擔任,參與防備關東反董聯軍;之後,董卓掌控的朝廷軍與關東反董聯軍開戰,賈詡擔任「討虜校尉」則應該是在戰時。

不受待見

① 種劭:諫議大夫→(九月)侍中→(約十月)議郎。

董卓念及七月時曾在雒陽城外與其交惡,又將其降為議郎。

② 孔融:?→(約十月)北軍中候→虎賁中郎將→議郎→(約十一月)北海相。

孔融在朝堂之上忤逆董卓,因此也被降為議郎,後來因青、徐黃巾聲勢浩大,朝廷任命孔融為北海相。

原大將軍府幕僚

我們最後來看看何進幕僚團隊中其他人的境遇。

在關東聯軍尚未起事之前,何顒、周毖、伍瓊、鄭泰四人為董卓心腹,負責推薦名士為官。

范書《董卓傳》:(董卓)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珌、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

陳志《董卓傳》:初,(董)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張邈等出宰州郡。

其中何顒、鄭泰曾是何進幕僚,可推政變之後,原大將軍府官員被董卓接納;周毖、伍瓊則是董卓自己提拔的心腹。

大將軍府主薄陳琳在《三國志》中有傳,但是細節交代並不清楚,只知道,董卓之亂時,陳琳投奔冀州袁紹。按字面理解,可以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袁紹逃亡之後(中平六年九月後),陳琳與逄紀、許攸一同追隨袁紹而去;另一種是:袁紹得了冀州之後(初平元年七月後),陳琳才去投奔。因為陳琳的文筆非常好(後世推為建安七子之一),所以袁紹讓他負責寫公文。

伊闕都尉張承在反董時,棄官逃亡,避難揚州。張承逃亡時間,推為初平二年(191年)之後較為合理。

尚書郎華歆、黃門侍郎荀攸仍在朝廷為官,並無官職變更記載。約在初平二年(191年)末,兩人參與策划了一次刺殺董卓的行動。計劃失敗後,華歆與鄭泰一同逃亡,投奔駐軍於南陽郡的袁術,荀攸則被捕入獄。


推薦閱讀:

斂財賣官
利益與智慧
任人唯親
何進入朝
結怨陶謙

TAG:后汉书 | 三国志书籍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