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生氣?
我們身邊也總會有幾個不容易生氣的朋友。他們脾氣好到不行,就算被人當面欺凌,也能微笑面對。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人的脾氣好壞是天生的嗎?這兩種人的差距,難道是所謂的「修養」、「境界」嗎?
不見得。
一、生氣會導致什麼後果?
我們在事不如意,或遭人冒犯時,往往會很自然地用生氣來表達心中的不滿。然而怒氣一發,輕則心神不寧、寢食難安,重則出言不遜、毀物傷人。
1、經常生氣,危害健康;
在我們生氣時,由於血壓突然升高,血液流動的力度加強,從而磨損動脈血管壁。脂肪酸、葡萄糖及血液中的其他物質會粘在破損處,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導致動脈阻塞,並使血流量減少,這就是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可能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嚴重的心臟病。(1)
近期一項綜述研究(1966-2013)表明,在憤怒情緒爆發後兩小時內,研究對象出現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病、心率不齊、缺血性或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顯著高於普通人群。(2)
2、盛怒之下,容易犯錯;
人在生氣時難以進行冷靜地思考,容易喪失基本的理智和判斷力,做出失去控制的行為,並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世界盃,齊達內遭到馬特拉齊的全場挑釁,最後控制不住怒火將其一頭頂倒,隨後被紅牌罰下,法國隊於是痛失世界盃。
如果在憤怒狀態下做出了報復性的攻擊行為,那麼會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因瑣事紛爭而破口大罵,逞一時口舌之快;進而大打出手、傷人性命之事屢見報端。(3)
3、遷怒泄憤,殃及無辜。
有的朋友當時能忍住不發作,卻會通過別的渠道宣洩。公共設施(4)、流浪貓狗(5)之類往往為之遭殃。
然而,更多人會選擇向「安全」的對象宣洩:父母、配偶甚至自己的孩子(6)……
最後還有完全找不到宣洩的對象一小部分人,只能壓抑在心裡。寶寶心裡苦,不是寶寶不說,是找不到人說啊!久而久之便得了抑鬱症。
二、為什麼我們會生氣?
當你期望被別人善待,卻被其冒犯時;
當你期望自己或他人達成某一目標,但結果沒有達到你預期的標準時;當你期望事情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卻事與願違時;當你期望……,卻……時;
當期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你就會感到失望。失望,是一切負面情緒的源頭。這些負面情緒包括:憤怒、焦慮、憎恨、嫉妒、悲傷、痛苦……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在失望後,會不會產生,以及會產生哪種負面情緒呢?
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傘,小女兒賣鹽。
每當晴天時,她就擔心大女兒的傘賣不好;
每當下雨時,就擔心小女兒的鹽賣不好;於是她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有人對她說:你為什麼不晴天想想小女兒鹽賣得好,雨天想想大女兒傘賣的好呢?
老婆婆一想可不是嘛!從此她便整天生活在幸福之中。
可以看到,真正導致負面情緒產生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態度,以及我們所持有的信念。
心理學家Albert Ellis在其《控制憤怒》一書中,提出了更為精確的ABC理論:
誘發事件或逆境A(the Activating Experience or Adversity)發生後,由於你所持有的非理性信念B(Beliefs),導致你產生了某種情緒或行為結果C(the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Consequence)。
非理性信念(B)才是導致憤怒情緒(C)產生的原因,而不是誘發事件(A)本身。如果將事件本身錯當成導致我們憤怒的原因,那麼我們永遠無法洞察真相。不管這次產生了多麼嚴重的後果,你做了多麼痛心疾首的反省,在再次遇到類似事件時,你一定還會因為同樣的原因而生氣。
如果持有的非理性信念是針對自己的,我們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如果是針對別人的,就會產生憤怒情緒。如果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所持有的非理性信念的存在,並通過一些努力將其替換成理性的信念,那麼就可以將有破壞性的負面情緒轉換成正常健康的失望情緒。
三、生氣時該做些什麼?
你可能難以接受這一點:憤怒情緒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本能,其實是無法控制的。在我們憤怒時,只能為減少不良後果的發生而作出努力,等待怒氣自然消散。
只有在憤怒過後,我們才有可能去預防它。當我們的心情完全平復下來後,我們才能作出理智的思考和反省,找出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得出相對理性的信念。如果你能完全接受這些理性信念,那麼在以後遇到類似事件時,你就會不再生氣或至少不再生那麼大的氣。
可是,如果我們已經不受控制地生起氣來了,該怎麼辦呢?
1、不要在憤怒狀態下,作出任何決定;
當我們生氣時,大腦皮層及丘腦下部興奮,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活化交感神經、運送葡萄糖給肌肉、反應速度和身體機能得到大大提升……這是什麼狀態?
沒錯,這是一種戰鬥狀態,動物在遇到敵人時就會進入這種狀態。自古以來的軍事家們都明白,兩國交兵時鼓舞士氣的最佳方法,便是激起士兵的怒氣,使他們放棄理智的思考,不惜自己的生命去和敵人作戰。
在這種狀態下,人的行為更多由自我防衛的本能所驅使,理智則被封存起來。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安全,人會比心態平穩時更富攻擊性。大部分家庭暴力案件、街頭鬥毆等事件,都是當事人在憤怒狀態下一手造成的。
2、認同自己的情緒,並進行合理而充分的表達;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的時候,認識到自己正在生氣,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做到。可惜的是,我們往往由於愛面子等原因,不肯承認自己在生氣。
憤怒是七情六慾之一,我等凡人再所難免。只要是人都會生氣,這絕對不是性格上的缺點。生氣了卻不承認自己在生氣,這才有問題。
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不對的。那樣要麼會讓自己痛苦一段時間,要麼會遷怒給無辜的人使其痛苦。「喜怒不形於色」會讓別人覺得你城府太深,「皮笑肉不笑」更會讓人毛骨悚然。
如果這時候我們作出一些非理智的決定,會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很多誤解,並進一步加深雙方的矛盾。最好的做法是:將自己當前的感受,合理並充分地用語言(而不是行動!)傳達給對方:
「很抱歉,我現在非常生氣,我需要靜一靜。」
「我要氣死了!我現在恨不得XXXX!」
「你這樣做,讓我非常不舒服,我很生氣!」
……
提醒對方(同時也在提醒自己)自己處於憤怒情緒的作用下,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自己。就自己之後有可能出現的非理智舉動給對方預警,並提示對方不要過分解讀。這樣對雙方都好。
3、調整生理及心理節奏,促使怒氣儘快消散。
深呼吸:多做幾次深呼吸,讓大腦得到更多的氧氣供應,儘快讓自己的理智系統重新工作起來,這是一個百試不爽的方法。
轉移注意力:想一些讓你快樂的場景,回憶自己最得意的時刻、孩子的笑臉等等;或者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玩遊戲、跑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自嘲:幽默不僅可以緩解尷尬緊張的氛圍,還能給衝突雙方建立一條共同釋放情緒的渠道,使雙方之間的矛盾儘快化解。這絕對是情緒控制的最高境界。
四、怎樣才能少生氣?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能否從憤怒情緒的源頭,也就是避免「失望」情緒的產生,來讓自己少生氣呢?
失望是一種健康的情緒,本身不會帶來什麼危害。不過我們也有手段可以避免自己失望,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是這樣的:
幸福=現實-期望
也就是說,想要更幸福,有兩條路可以走:
1、增加現實:做一些實質性的事情,改善我們的切身體驗。比如努力學習去提升我們的能力、投入工作和進行理性投資來增加收入、改善人際關係、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等等。遺憾的是,這一點往往受限於一些先決條件和客觀環境。當我們的努力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往往我們會氣餒,進而更加憤怒。
2、降低期望:調整自己的預期,使原本不可接受的事情變得可以接受,甚至變成驚喜。比如同樣是在比賽中獲得第三名,如果你以得到第一名為目標,那麼你會感到很難過;如果你以獲得前十名為目標,你則會覺得很欣慰。不過,這未免有點阿Q精神了。
目標定得太低,不僅會讓人喪失鬥志和自信,也會讓人喪失進步的動力。更何況,無論你目標定得多低,也不能完全避免失望的發生。
所以,我們應該從導致憤怒的直接原因——「非理性信念」入手。
首先,要坐下來好好想一想,導致自己憤怒的非理性信念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法討論一種你認為並不存在的東西。
在認識到自己持有的非理性信念之後,我們需要與其進行充分的辯論,得出更理性、有建設性的信念。簡單來說,就是提出一系列問題,並進行解答。當然,做到這一點可能需要朋友、家人的幫助。
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和相應的辯論過程,以及最終得出的理性信念:
1、絕對化的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他是我的XXX,我提出的所有看法,他必須無條件地完全支持!
為什麼他應該無條件地支持我的看法呢?他有這個必要嗎?
就因為他是我的XXX,他就該完全支持我嗎?我還是他的YYY呢,這麼說來,我是不也該支持他呢?理性: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態度和看法的自由,我一樣,別人也一樣。
非理性:他絕對不可以這樣對待我!真是太過分了!
他是故意針對我的嗎?這他是不是在無意間犯的一個錯誤呢?
他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他是不是在承受很大的壓力?這個錯誤真的有那麼嚴重,是不可原諒的嗎?我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理性: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苦衷和難處,每個人也都會犯錯,我們應該互相理解和包容,多換位思考。
2、極端化思維:
非理性:事情變成這樣,真是太糟糕了,我完全接受不了!
我真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了嗎?我還有什麼可以做的沒有去嘗試嗎?
這件事完全結束了嗎?接下來一定會按最差的方向發展嗎?這件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好的影響嗎?為什麼我只注意到糟糕的影響呢?理性:危機往往意味著轉機,在一切完全結束之前就評判勝負得失有點太早了。只有從選擇放棄的那一刻起,我才算是真正地失敗了。
非理性:什麼事情都不如意,這個世界對我太不公平了!
我有過稱心如意的時候嗎?發生過值得開心的事情嗎?
為什麼我總要不斷回想自己不如意的事,跟自己過不去呢?
如果所有的事都隨了我的意,那麼其他人不是就不如意了嗎?理性:雖然這件事讓我不怎麼高興,但我還是有很多值得開心的事的。應該把時間用在能讓我開心的事上,而不是去回憶讓我痛苦的經歷。
3、過分概括化:
非理性:他這樣對待我,一定是一個壞人,永遠都不會對我好了!
我和他打過多少次交道?他每次都這樣對待我嗎?
他為什麼這樣對待我?背後有什麼原因?有什麼我不知道的故事?僅憑一次表現就能決定一個人嗎?人是不可能改變的嗎?理性:不能僅憑一次表現,就給一個人蓋棺定論,喬丹也有投籃三不沾的時候。每個人都會不斷進步和改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非理性:這件事情失敗了,就證明我不優秀,而且永遠不會成功!
我這輩子就註定了只做這一件事情嗎?
這件事只有這麼一次嗎?之後還有類似的機會嗎?我這次到底為什麼失敗?有那些方面做得不夠好?可以怎樣改進?理性:一個人成功的背後必然有一群人失敗,而成功的那人也是必然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的。遭遇失敗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我們不斷成長並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在通過辯論得到理性的信念之後,我們還可以做一些情景練習,以確保我們之前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已經被替換掉:
閉上眼睛,假想有類似的不愉快事件再次發生,想像各種細節,越真實越好。
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如果憤怒襲來,便嘗試用剛才得到的理性信念來說服自己,直到自己的心態平和下來。
如果發現說服不了自己,那麼說明還需要進一步辯論,又或者某種非理性信念在辯論時被遺漏了。
如果你去問問身邊那些不容易生氣的朋友,就會發現他們以前遇事也是會生氣的。只不過在若干次生氣之後,他們認識到生氣帶來的不良後果,並冷靜下來認真反思過,改變了自己看事情的態度和理念,從而才變得不再容易生氣了。
五、案例
剛剛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在一個招聘APP上和一位求職者進行了一次溝通,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超新鮮的案例:
這位同學非常努力的回答問題,但總答不到點子上,最後惱羞成怒,開始對我冷嘲熱諷,大意是「你也不過如此,混日子還行」之類。我表示很遺憾,雙方的時間都被浪費了,最後祝她有個好心情,然後順手把她拉到了黑名單里。
睡前寫反省日記時,才發現自己雖然很禮貌的回絕了這位同學,但心中仍有不快,原來當時是生氣了。於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然後進行辯論,建立理性信念:
非理性:我是面試官,求職者必須對我畢恭畢敬,不能對我無禮。
為什麼求職者要對我畢恭畢敬呢?他有這個必要嗎?
我需要別人的恭敬嗎?恭敬對我來說,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理性:面試是雙向選擇,供需雙方是平等的。雖然有違禮節,但求職者實無對面試官恭敬的必要。恭敬會使人驕傲,使人忽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反而對我有害。非理性:在面試中被求職者頂撞諷刺,讓我很沒面子,這簡直太過分了。
她又不會和我一起生活工作,我為什麼要操心她的涵養問題?
她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對她有什麼好處嗎?她是不是生氣了?她為什麼生氣?我有沒有冒犯過她呢?理性:不應該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當別人對自己無禮時,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非理性:我需要向質疑者證明我的實力和水平,讓對方無話可說。
我不可以被質疑嗎?質疑對我來說,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我有必要向一個陌生人證明自己嗎?投入產出比是不是太低了?理性:我沒必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相信我的自然會相信我,不相信的怎麼證明都不會相信我,這純屬浪費時間。另外,每個人都擁有質疑他人的權利,我應該歡迎別人的質疑,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我發現自己的缺點。
這樣仔細一想,便豁然開朗,把她從黑名單里拉出來吧。我不僅應該道歉,還得謝謝人家呢。
後話
完全不生氣是不可能的。少生氣,生氣了少損失,事後反思,不再生同樣的氣,就很好了。
筆者能力有限,只能對憤怒情緒的產生和預防進行一次粗淺地闡述。對如何用理性理念來管理情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Albert Ellis的大作《控制憤怒》和《控制焦慮》,這兩本書都很薄,且很通俗易懂,是不可多得的實用性心理學著作。
這篇文章醞釀了兩個月,以寫給某位同事的一封內部郵件為原型。在幫助另一位同事準備「控制憤怒」主題分享的過程中,逐漸整理清楚了結構和思緒。終於得來一個空閑的周末,一次成文。又請幾位朋友審閱,數易其稿,這才得以和大家見面。
感謝邵傑博士在醫學專業知識方面提供的幫助。感謝李笑來、胡欽元幫我閱稿並提出寶貴意見。
希望讀完本文的朋友們,能天天保持一個好心情:)
參考文獻
[1]Albert Ellis & R.C Tafrate. 控制憤怒[M].林旭文,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4. p19-22
[2]Mostofsky, E. & E.A. Penner & M.A. Mittleman. Outbursts of anger as a trigger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4, March.
[3]http://news.163.com/16/0301/00/BH1JLS5T00014AED.html
[4]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008/201008191051256075.html
[5]http://news.sohu.com/20110920/n319892779.shtml
[6]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27/20588548_0.shtml
推薦閱讀:
※整理,是重新設計你的生活 | 開展整理訓練營的第23天
※整理和寫作一樣,都要身心合一
TAG: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