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

這兩句,是我一直學習,作為立身處世的大原則,來慢慢規範自己的行為,以追求所做諸事都與此契合。在未遇這兩句時,為自己定了兩項原則,一是不做無意義的事,一是不做超過能力範圍的事,在遇見這兩句後,聽從莊子。以《養生主》中庖丁解牛去理解,「生之所無以為」,如肉,「命之所無奈何」,如骨。用身、心、意、神等等,去做這兩方面的事情,就會割損、折損,而歲月「更刀」。與《養生主》開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的結構相應,「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程度上稍輕,「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 程度上稍重。

我先實踐「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實踐久了,慢慢地體會到「生之情」,然後又更好地實踐「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只是目前還沒到「達」。「達命之情者」和「不務命之所無奈何」,我也是先實踐後者,實踐久了,慢慢體會到前者,體會到前者之後,又指導對後者的實踐。感覺上,事物的大多因果聯繫沒有那麼具有必然性,「外物不可必」,因此在實踐先人的思想時,我重視聯繫,重視相關,而不非常重視因果關係,不非常看重次第先後。從這個想法出發,去學習時,就將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來體會各事物的相同、不同和聯繫,以更好的理解或實踐。如對「情」字的體會,同音近形:清、晴,近音近形:靜,精,婧,菁,睛,靖,遠音而形近:倩,音近而形遠:輕、慶、傾、頃。將這些放在一起,慢慢體會,大概,情有心之精華的意思,有輕重傾斜的感覺。自己也不去多下定義,因為也沒有能力想明白講清楚,大概取得前提思路是,形近字有相似之處,音近字有相似之處

我用讓王的一段話,來理解「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為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凡聖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莊子·讓王》

漫無目的的做事,心不在焉,也不知在哪裡染的毛病,竟然行在路上,不知目的何在,做起事來,不知所為者何。「凡聖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這個方法很好,我也在慢慢的用,做一件事有一件事的權衡、思考、反省,對這件事行為和目的的考察,名和實的體會,初心與終結的體會,以此不起情緒,以此少辯論、少說服,以此輕物簡事,以此」重生「,以此避免南轅北轍,世俗的許多事就漸漸消散掉了,不再困擾我,有了一些「棄世」的感覺。以此,也能體會到一點道家的」治身治國「的思想,」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不是道家的虛語。以此來體會《黃帝內經·靈台秘典論》,」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內經中,有一些篇章會專門寫幾句話,好似老師提醒學生這是重點似的,聽從祖先之意,此篇與《道德經》二十一章,有相似之處,可以相參。

」命「這件事,很難捉摸,最近在讀《墨子》裡面專門講」非命「,我讀的不夠細緻,感覺上墨子的立足點在於,平民和君主都不以命來做擋箭牌,平民能勤勞,君主能勿殘暴重政治行仁義。命,非命,這個問題暫且放過吧。用《莊子·德充符》中的一段來理解下命吧,莊子的比喻」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真是貼切啊。生在太平年代,尚且有人遭遇各種不幸。生逢亂世的人,人命輕賤,皆在」羿之彀中「。小時讀歷史,覺得做王侯將相真好,好像「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感嘆。大了每讀歷史,結合身處的時代,都不免感懷,事非經過不知難,生在太平盛世,算是難得了。自鴉片戰爭至今,國家從衰敗中慢慢變得強盛,著實不易,內憂外患,舉步維艱,」寡」與「不均「的難題就讓多少人思想變得紛亂。長安,長安,長治久安,小康,大同,天下為公,先人的理想還在,建立一個太平盛世的國家,其成也難其毀也易。」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大概有些人太平久了,就忘了「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吧。」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在亂世,想立在今日的太平國度,即使人心思治,恐怕再難得吧,為何要葉公好龍呢?李斯的感嘆,「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悔不當初,其可得乎,千載思之,不可不慎。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莊子·徳充符》

颱風的兩天,草草讀完《春秋繁錄》、《孔子家語》,家語的《在厄》篇讀來讓人墮淚。達命之情者,恐怕是孔子了吧,好一個」不足以「,可謂知隋侯之珠了。《德充符》的」才全「,可以去理解《達生》中關尹子的那段話,」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與物為春「和」與彼更生「蠻像的。

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莊子·徳充符》

用莊子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來理解和實踐「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莊子·人間世》葉公子高的難題,事成毀有患,進退維谷,退而求其次吧。有些事情,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沒有辦法做選擇,還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再往上,」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都是很妙的實踐方法,與《養生主》的解牛相參。漫談一筆,」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開始時都很簡單,結束時複雜難為,有違初衷,」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那些紛亂的思想,恐怕只知道開始不知道結局吧,如果那些思想成真,結果如何,真得很難想像。道家的無為,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托不得已以養中「,莊子寫得真好啊。實踐思想,有些一旦開始,想回到當初,恐怕很難了,誰知道那些」合久必分「的人是什麼想法呢?無為,無為,托不得已以養中。」王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謹守」名者,實之賓也「,個人與國家,大概都不會南轅北轍吧。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夫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因此「無奈何」,既然如此,其來迎,其去送,就變得「無以為」。如此,試一試,用若鏡來實踐《達生》這兩句。我學到」用心若鏡「時,眼睛真的一亮,道家的語言簡潔形象生動,道盡了這個方法的妙處。大學時,稍微讀了一些克里希那穆提的書,幾年過去,大多都已忘記,記住了他對思維始終的覺察,與若鏡似乎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感覺上沒有若鏡精妙,終究是形似而神非。四年前,實踐過克里希那穆提的覺察,感覺上比較難受,可能我不喜歡做事和思考時,再分神去覺察自己在做事和思考,大概可能覺察是比較耗神的吧。凡是讓我難受的方法,都不再使用了。若鏡,道家宗師都有所提。但對這個方法的體會,我的功力還不到,實踐不夠深入。大致感覺下,若鏡,有損之又損、自然而然,不做多餘的事情的意思,有無為之意,有虛其心、心無載之意,有心渾然一體之意,有心若死灰之意。

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於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關尹喜曰:「在己無居,形物其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違道,道不違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視聽形智以求之,弗當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為?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列子·仲尼》

老子曰:夫道之與德,若圍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鉕,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不物而不傷。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故通於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文子·精誠》)

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聖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古相返也,時務異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聖人法之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其言可聽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三皇五帝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道推誠,以鏡萬物之情,上與道為友,下與化為人。今欲學其道,不得清明,玄聖守其法籍,行其憲令,必不能以為治矣。《文子·九守》

老子曰: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是以聖人內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而應。《文子·上德》

關尹子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關尹子·三極》《莊子·天下》

用「北宮奢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鍾」這個寓言來理解「若鏡」。和解牛法很像,可以互參。荀子說莊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概括得也蠻有貼切之處,莊子有因循的意思。

北宮奢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鍾,為壇乎國門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縣。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奢曰:「一之間,無敢設也。奢聞之:『既雕既琢,復歸於朴。』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從其強梁,隨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塗者乎!

看《秦時明月》時,聽到黃舒駿的《雁過寒潭》,引自《菜根譚》里「雁過寒潭,雁過潭不留影」,思想追溯的話,應源於道家的若鏡,可以用來體會若鏡的「應而不藏」。

道家的各種實踐方法,能夠一以貫之。用」無為「去領,可以體會《達生》篇的眾多方法,達生達命,棄世無累,這兩個與無為的關係比較明確。」無為「它事(無以為、無奈何之事),可以」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同理,」無為「,可以」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無為「外,可」重內「,「重內」當然也要「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無「過」;「無為」可不「自傷」;「無為」,氣歸於內,隱機而藏,呆若木雞; 「無為」可齋戒、靜心、忘我,以天合天; 「無為」,「知忘是非」,「不內變」,「不外從」。「無為」,可以「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但是,不要用道家的語言去給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借口,懶便是懶,懶不是無為,放縱便是放縱,放縱不是逍遙。自己想做什麼,是自己想做什麼,自己以為道家宗師所講,跟道家宗師所講還是要區分開。《外物》篇發冢的寓言,非常生動,果真是諷刺儒家嗎?《外物》篇還有一段,「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中國文化,強調「反求諸己」。莊子寫這一段,在於後世「反求諸己」,而不在於去諷刺儒家。「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不出自《詩經》, 其意在「布施」,不在發冢。只是不幸言之懇切,看後世世俗化的宗教,以布施為名,行貪財不勞作之實,以愛為名,行貪財奪人心智之實。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難怪那麼多搶名之輩。莊子所說儒非儒, 「所以言」為實,「所言」為名,發冢和任公子釣大魚的寓言上下銜接,可以相互參看,有勸學之意。投餌以巨,執桿以久,釣鯤於汪洋,勉之。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禮記·射義》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

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莊子·外物》

靜然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莊子·外物》

25歲,主要讀先秦兩漢除史書外的典籍。

26歲,主要讀先秦兩漢的歷史、資治通鑒、讀通鑒論。

27歲,主要讀易經、數術、天文、地理。

28歲,主要讀醫學。

29歲,主要讀重要的道書,雲笈七籤等。

以此,三十能立吧?


推薦閱讀:

先秦人名到底是怎麼組成的?
凝神
先秦文章中孟子的辯論技巧?
如何理解孔子概括《詩經》的「興」、「觀」、「群」、「怨」?
俎作為古代的禮器,何時被中國人開始用來切菜切肉?

TAG:庄子寓言 | 先秦文化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