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 贈我一幅圖︱《午瑞圖》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節。
01
起源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
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而另一說則追溯得更早,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是用來進行驅邪避惡之日。
02
風俗
端午節作為一個風俗活動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視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因為在中國古代,有著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從最早的五色縷避惡,到划龍舟,吃粽子,采艾葉製成辟兵繒,端午宴享,貼天師符,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的風俗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直到近代,可謂是經歷了一次次的變遷。
雖說經過歷朝歷代,移風易俗間,端午節的風俗可謂是歷經革新,唯獨有一樣風俗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那就是吃粽子。這是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里,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了。所以
今天給你看一幅清代描繪端午節的圖
看下當時端午節的粽子長成什麼樣兒了
尺寸:57*94cm
綉時:十個月
色線:200多種
針法:細平綉
作品出處清代郎世寧繪。原作絹本,設色,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應作於雍正十年(1732年),屬郎世寧在中國的早期作品,帶有明顯的歐洲靜物畫的風格。儘管對靜物的表現技法皆源於歐洲繪畫,然而內容反映的卻是蘊涵華夏民族兩千餘年的文化精髓的風俗。正是藉助兼得中外、博取東西的折衷技巧與迎合中國皇帝趣味的題材選擇,才使得郎世寧成為深得雍正、乾隆兩位帝王信賴,並且大加重用的西洋畫家,他有為數不少的畫作存世得益於此。
作品簡介這是一幅近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蜀葵花,托盤裡面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粽子、蒲草等物品,暗示出此畫是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繪製的。就構圖而言,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給人的視覺尤其是瓷瓶肩部的見於歐洲繪畫而中國畫絕無的「高光」手法,都能令觀者清晰地體會到西方油畫的技巧。
作品賞析此畫分上中下三個部分進行解析。
圖上部▲先介紹端午節常見的這種植物-菖蒲,掛菖蒲是漢族端午節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這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扎在一起)掛於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只見瓶中的菖蒲葉用細平針進行綉制,葉子的條狀細紋都用絲線勾勒得異常清晰。上方的葉子顏色因為已成熟,故而顏色較淺,呈淺綠,還略微透出一絲黃色。而下方的葉子則偏呈現綠色。葉尖雖看似劍般鋒利,但仔細看,不難發現還是略有弧度的,最長的那根葉尖靠左,其餘兩根葉尖往右。
圖下部
讀完此畫,不難發現,作者通過圖畫傳遞了很多東西給到我們,並且整圖的色彩異常動人,這和他是西洋人,善於繪西方油畫有很大關係。點擊看郎世寧的另外兩幅作品聚祥瑞之氣 繪五行設色 |《錦春圖》和溫和西洋畫風裡的中國古畫 | 《聚瑞圖》,均是採用這種濃墨重彩的風格。
也正是因為郎世寧他在運用西方繪畫風格的同時,將中國元素加入其中,既賦予了圖畫美好的寓意,又有著別具一格的西洋風情,所以在當時深受皇帝的喜愛。
我們的蘇綉也是這樣,既要秉持蘇綉傳統技藝的靈活運用,又要不斷地接納新事物,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對待這門蘇州傳統手工藝。用最赤忱的一顆心,綉制出一幅幅動人的圖案。
推薦閱讀:
※恰似天地一蜉蝣 | Richard MacNeil
※藝術欣賞 | 那些畫中的仙女
※你只怪她過分神秘,不曾發現她的「理性」魅力
※傅抱石:水墨當傳神
※《聖教序》淺析001|《聖教序》的字帖和書寫工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