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沒你想的那麼重要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關於愛情的故事,無論是用希臘語,還是用古漢語。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關於愛情的藝術作品,無論是歌曲,還是電影。

我記得一次偶然的聊天,一個朋友問我,你相信愛情嗎?

我當然相信愛情。愛情是一些動物兩性之間的情感共鳴,我們能發現催產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在愛情中的作用。我們能提出關於愛情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理論,例如斯滕伯格教授的愛情三元理論,承諾、親密和激情這三個元素,構成了完美的愛情。

我們能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愛情,我們能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研究愛情,我們能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愛情,我們能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愛情,我們能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愛情,我們還能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愛情」。

聽到我的回答後,她感到了困惑。一個用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待愛情的人,怎麼可能真正相信愛情?

原來,我們倆所相信的,不是同一種愛情。

我看到的,是愛情的這一社會結構所具備的功能,是它的心理學意義,是產生它的生物學基礎。而她想知道的,僅僅是她應該如何處理她與她男朋友之間的關係。

也許,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流行歌曲都是關於愛情的歌,而在一個愛聽流行歌曲的年紀,這會讓人誤以為,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事情都是關於愛情的事。

而這就是人們對於愛情最大的誤解,我們遠遠高估了它的重要性。

我們有時候會誤以為,在我們和我們的真愛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像月老的紅線、丘比特的金箭。哪怕天涯海角,有情人一定會終成眷屬。

我們會試圖去尋找那個真愛,那個小指頭上系著一條看不見的紅線的人。每當我們失戀時,我們會悲痛欲絕,好似小指頭被切掉一樣。

從統計上看,你第一個愛上的人不太可能是那個與你相伴終身的人,而與你相伴終身的人,一輩子也一定不會只愛你一個人。

在另一些人眼中,愛情像是一種成癮物質,就像是海洛因。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看,它們之間的確很相似,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失戀就像戒毒一樣難受。

但事實上是,人類真的很堅強。哪怕失去雙腿,人類一樣可以很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失去一個戀愛對象,一些人的感受就像天塌地陷一樣。

也許,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浪漫的幻想,像童話故事裡的王子與公主一樣,永遠相愛。但這些人怎麼就看不到,同樣是在童話故事裡,王子與公主變成了國王與王后,而國王喜歡上了別人,王后痴迷於虐待繼女。

關於愛情,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誤解。無論是出於「無辜(innocent)」,還是出於「無知(ignorant)」。我們熱衷於去探索那些愛情故事,向那些情感專家去諮詢愛情中的困惑。我們想從中獲得些什麼,無論是窺探欲的滿足,還是對自己人生的規劃。

我們在愛情上花費了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這讓我們不得不認為,愛情的確非常重要,否則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你聽說過費斯廷格嗎?他是社會心理學界的教皇級人物,認知失調理論就是他提出來的。也許,不是因為愛情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才會為了愛情付出如此多的代價。而是因為我們已經為了愛情付出了如此多的代價,所以它必須很重要,否則就會顯得我們太過愚蠢。

又回到了我說過無數次的話,每個人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愚蠢。

在昆蟲界,一些寄生蟲會寄生在昆蟲的神經系統之中,控制這些昆蟲的行為。這種寄生有不同的表現。一些被寄生的生物會出現自殺式的行為,從而使得寄主能繼續繁衍。一些被寄生的生物會被寄生蟲從體內吃掉,然後寄生蟲會破體而出,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總而言之,這些被寄生的生物就像是被控制了思想一樣,會做出種種奇怪的,不利於自身的行為。

當我看到人類因為愛情而要死要活時,很難不聯想到這種寄生蟲。愛情也是一種文化模因,它寄生在我們的大腦里,控制著我們的思想和言行。雖然它不會從體內吃掉我們,然後破體而出。不過我們的確能看到,有一些奇怪的人(psychopath)會這麼做,而據稱,是因為愛情。

我不是說愛情不重要,我沒有談論愛情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學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並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實,它們的戲份的確很重,重到讓許多人誤以為它們就是人生中的主角,一個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愛情。不過,人生並不是愛情片,它是一部紀錄片,而且是那種全程直錄無後期剪輯的紀錄片。片中沒有「一天後」,有的是24小時中的分分秒秒, 無論這分分秒秒是精彩還是無聊。

愛情不是一個問題,所以不要奢望去尋找答案。

不要問我,她/他究竟愛不愛你,沒有人知道這個答案,她/他自己也不知道。

不要奢望有人只愛你一個人,你也不可能只愛一個人。

知道關於愛情的更多科學研究,確實損失了愛情的神秘感,但不會損失愛情的美感。

我不太會講故事,或者不太會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情感故事。在我寫的少數虛構故事中,相愛的人往往也沒有好結果。不過這不能怪我,因為我寫的是恐怖故事。從故事的角度來講,結尾如果能有一些令人產生希望的美好事物,那是再好不過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戀愛對象?宏觀地說,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但如果只強調一條標準,那就是相似性。找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興趣愛好相似、性格相似、甚至能力也相似。相似會讓雙方對彼此有熟悉感,而熟悉感就是好感和美感的來源。相似也能讓彼此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能在一起做彼此都喜歡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我特別支持基於數據匹配的網戀。在社交網路上,每個人可以用標籤(tag)標註自己,從而顯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前互聯網時代,找尋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實在是太難了。而在社交網路時代,找尋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實在是太容易了。我沒有用過婚戀網站,不過我相信婚戀網站一定有這樣的功能設計,基於標籤來檢索對象。每個人可以按自己的標籤來檢索適合自己的人。當然,這又會涉及到一個很麻煩的問題,那就是人們不一定能給自己貼上正確的標籤,無論是他人還是自己,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

最後,這篇文章不是婚戀網站的軟文,不過歡迎婚戀網站給我付廣告費。


推薦閱讀:

什麼是智慧?
讀《Does Santa Exist?》之九:你的聖誕老人,你的人生意義
陳嘉映:快樂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好的快樂?
這是一位真正的戰士,他從烈火中走來!
打球隨想

TAG:爱情 | 心理学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