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中國》——站在老美的角度看中國變遷

原文選錄:

  • 歷史意識中,中國是一個只需復原,而無須創建的既有國家。中國歷史的這一悖論同樣體現在古代聖賢孔子身上。

  • 中國的戰略一般有3個特點:精心分析長遠趨勢,仔細研究戰術選擇,冷靜探討行動決定。

  • 他說『我們不要怕原子彈和導彈。無論爆發什麼樣的戰爭——常規戰還是熱核戰——我們都會勝利。如果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戰爭,我們也許會損失3億人,那又怎麼樣呢?戰爭嘛。過幾年我們會努力生出更多的孩子來。』

  • 毛澤東是從奧林匹亞山巔俯視談話對象,好像面對正在考試的研究生,考察他們的哲學見解恰當與否。周恩來談話輕鬆、優雅,充滿儒家聖人般的智慧。鄧小平會打斷討論,直奔主題,視離題寒暄為浪費時間。

  •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如果中國有朝一日在世界上稱霸,世界人民就應當揭露、反對並打倒它。這一點國際社會可以監督我們。

看電子書的好處之一就是沒有厚薄的概念。不像實體書,拿在手裡厚厚的還沒開始看就望而生畏。像湯恩比的《歷史研究》自買來後就一直躺在我的書櫃里,每次想看,過去看看它的厚度就有點下不去手。

哲學博士兼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的《論中國》就是一個大塊頭,不過由於沒有什麼壓力,每天看一章,不知不覺也就翻到了後記。拿在手裡沒有什麼重量就很容易讓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又少了一個分心的理由。

這本書非常棒,它以一個親身經歷者的視角客觀的分析了中國歷史脈絡,特別是近現代的歷史和人物。還有不少的史實資料和人物對話作為補充,作者學者的身份保證了其嚴謹和邏輯。

但是,我並不推薦普通的歷史愛好者,或者初學者來閱讀這本書。

我怕它把你帶偏。

一般來說我們讀中國歷史都有個先後順序。從最早的啟蒙故事開始(徐文長、關公),慢慢的接觸語文課本里的歷史小故事或是電視里的歷史題材劇作,好奇心促使我們去探究這些故事背後的真相和背景。就像《七俠五義》和《包青天》讓我去閱讀了宋史,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和朱允炆的疑案讓我了解了明史,《三國演義》和《三國志9》讓我去閱讀了三國史,而《還珠格格》和《韋小寶》讓我去看了清史。

而這些斷代史了解的多了之後,就有種去探究這些歷史片段之間發生了什麼的衝動。於是就開始看一些通史,甚至是國學大師們的歷史研究,例如自成一派的錢穆、呂思勉、易中天等。當然,大師作品的可讀性是一個問題,但是讀得多了,慢慢的也會領悟進去,甚至開始了解他們獨特的歷史觀。例如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脈絡可循,就像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時間越久遠,人們就普遍傾向於將事情發生的原因歸結為時代背景,而不再是一些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這之後很多人就不再滿足於閱讀別人加工過的歷史和歷史觀了。然而原著是個大坑,《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史記》,還有各種野史、筆記、詩詞、經文、語錄,經史子集琳琅滿目。有許多自詡為歷史愛好者的人,終其一生都不一定有勇氣翻開這些大部頭。

差不多在這個階段,許多人也會開始看些外國人寫的中國歷史研究了。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劍橋中國史》系列,不過這套書不好讀。語言習慣不同是個問題,但更重要的還在於這套書老是糾結一些在我們傳統歷史學家看來細枝末節的問題。例如元朝貨幣的購買力、秦朝軍隊的具體人數、明朝一畝地的產量等等,而不是帝王將軍們的戰爭和國家的興亡。換言之,不精彩。但人家外國學者就講究這個,他們認為人類的發展是由這些細枝末節組成的,而不是王朝的興衰和帝王將相的戰爭。這算得上是一種歷史觀的碰撞和大更新了。

至於我剛看完的這本《論中國》,作者基辛格博士以一個敵對國主管對華外交的政客身份,分析了我國近代以來一系列政策的歷史原因,以及美國的對華政策的改變。

這些原因里有領導人的性格因素、國際背景因素、中國歷史慣性的因素、我國領導層對未來的發展預判的因素,這些因素組合起來就成了獨特的近代史。那麼與其說這是一本歷史書,還不如說是一本政治解密文檔。

是一本理解我國歷史的補充讀物。

所以說其實它的標題《論中國》,也挺標題黨的,沒到那個境界。


推薦閱讀:

TAG:历史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