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命運的主人:內觀禪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方法和應用

寫在前面的話

這一次禪修心得很多很多,需要用很多的文字才能夠記錄下來。因此決定分幾個部分將筆記發布出來。至於一共有幾個部分,還在寫作的我也不清楚,哈哈~謝謝你的關注和耐心。

正文

目錄: 1. 10日禪修記錄 2. 內觀禪修的具體過程 3. 內觀禪修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應用 4. 內觀禪修的注意事項

距離第一次參加內觀禪修(Vipassana Meditation)快一年了。在過去一年裡,我體會過當初剛參加完禪修時內心自發的喜悅和平靜,而後也經歷過懈怠修行後的焦躁和與外境對立後產生的煩惱與痛苦。最後抱著想要變得更加快樂、想要看到真相的心,我參加了第二次內觀禪修。如果說上一次的禪修讓學佛幾年的我真正進入了佛門的話,那麼這一次的禪修經驗就是將我往佛門裡狠推了一把,讓過去那些費勁腦里思考的智力遊戲變成了真實的感受。

1. 10日禪修記錄

具體10天的禪修內容可以參考Danny寫的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我就不再啰嗦地重複了。以下記錄的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經歷和體驗。

禪修一共是10天,但實際上從Day 0的晚上8點我們就禁語了(noble silence). 不僅不能說話,還不能和其他人有任何形式上的接觸,包括肢體和眼神,除了和管理人員以及助理老師(assistant teacher)。這十天我清晰感受到了人是如何荒謬地堅持活在過去或未來,人對外境是如何執著地追求,以及經歷了全身能量的流動(free flow)和第一次領悟到什麼是「體無常」。我同時也明白了解脫(liberation)和「隨緣而行」有多麼地重要。我們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怪不了任何其他人,但這顆製造痛苦的心也可以在我們的努力下轉化為一顆為我們帶來究竟快樂的心,就看自己願不願意付出努力了。

Day 1-3

這三天是練習的觀息(anapana meditation). 我們每天10個小時在做的就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鼻孔以下嘴唇以上的區域,觀察那裡的sensation(感受). 因為我已經是老生了,所以從坐下開始觀呼吸起,我便能夠感覺到那個狹小區域的sensation. 但是,在這三天裡面,我整個人念頭不斷,不停地去計劃未來:回家後的interview怎麼做,暑假怎麼安排等等..每當我發現自己走神時會立刻將注意力放回鼻子下面,並且告訴自己一定要保持平靜(equanimous),不要為自己走神而焦躁。在這個反覆走神和重新聚焦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荒謬——明明我只是活在每一個當下,可是我卻從來又不曾活在當下,不斷去回憶過去或者計劃未來。不僅是今天的打坐的我是這樣,日常生活裡面的我也是如此。未來?人哪有什麼未來?那不過都是基於過去經驗的一個推論,認為自己下一刻、明天、下一周會到來並且發生些什麼。可是你永遠不知道你明天會迎來什麼。在走神得特別頻繁的時候,我會這樣告訴自己:「你還在想未來?可是,有可能下一刻一場大地震就會襲來,這裡所有人都會消失。那時候還有什麼未來?」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這警示了我:根本沒有什麼未來,你只能活在當下每一刻!未來只存在於人的念頭裡面。隨著練習的深入,我分心的情況在Day 3晚上稍微有所改善了。

至於睡眠情況,前兩天我都是正常8小時睡眠時間:晚上睡6小時,白天會在休息時間會房間小憩,再加上禪修時會睡著(還被老師發現了-尷尬臉=.=)。但是從第三天開始,我的睡眠銳減。晚上最多睡6小時就夠了,白天不會犯困,精力充沛。即使每天快走兩小時加上思考很多問題,我也完全不覺得累。

食慾方面也開始發生變化。從第一天開始我有刻意控制飲食,一旦吃飽了,即使還有想繼續吃的念頭我也會告訴自己停下來。這三天里這種「吃飽了還想吃」的念頭開始變淡。

Day 4-7

為什麼分段在4-7天呢?因為第8天時我身體發生了很意外的變化,之後會提到。第4天開始練習內觀(vipassana):將注意力從鼻子下方轉移到頭頂,從頭頂開始掃描全身每一寸肌膚,去感受身體的sensation. 任何sensation都可以:冷、熱、癢、痛、麻...哪怕是衣服的觸感那也是sensation. 在去感覺的時候不要去追求任何一種特殊的sensation, 而是客觀去觀察身體的所有感受。無論是令人愉悅的(pleasant)還是令人不快的(unpleasant)在剛開始練習vipassana的時候我覺得掃視全身反而比觀察呼吸更容易讓人集中注意力,腦子裡面的念頭也沒有那麼多了。但是到了第5天開始內心的躁動(agitation)又回來了。表面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念頭,但心就是不能安。這顆心吶,多麼不受人控制。我的第六意識(the conscious mind) 明明告訴它要靜下來,它就是不聽。我在不安什麼?不是在想任何具體的事情,而是因為平時的外部刺激都沒有了,於是我不習慣了。雖然沒有厭煩打坐,但是確實內心深處是想要逃出去接受外面的刺激的。所以我不停分心,不停去想未來。從第5天開始的中午,我都會去見助理老師Chintha,問她各種各樣的問題。這讓我學到了很多。下面會有一個section專門記錄和她的對話。第6天我進入了最焦灼的一天。當然這個焦灼並不是平日生活里那種明顯的焦慮。平日行走吃飯時感覺不到它,只有當坐下來打坐時,這個不安才能被清楚感受到。隨著時間推移,agitation開始減弱。同時即使我感受到它也不會起反應了(react),因為這個不安就是我平時習性的表現——貪著(craving)讓人喜歡的,反感(aversion)讓人討厭的。第7意識現在就是在排斥這種沒有外部刺激的生活。我感覺到了焦躁很正常,不給反應就好了。慢慢過去的業力(sankhara)就會被消除。到第6天還是第7天早上吃早餐的時候身體發生了一個反應:我胃感覺到飽以後都不需要控制自己不繼續吃,看到食物就根本沒有任何食慾了。多吃一口就想吐。於是只好把剩下的食物倒掉。

Day 8-11

第8天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到了第8天,我感覺到了全身表面的震動/能量流動(free flow). 那種一種渾身酥麻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人為製造,而是身體自然有的感覺。只是平時我們對身體的感覺太麻木了,沒有辦法感受到。只有經過訓練讓mind非常敏銳以後才能感受到。這一天Goenka老師給了新的指示:能夠感覺到全身free flow的人可以開始觀身體內部了(penetrate through the body). 從正面到後面,再穿回來。全身走過一遍以後,再從側面穿刺。這時候還是會發現身體內部的盲點(沒有感覺的地方). 當能夠感覺到自己身體內外以後,需要做一個測試:挑選身體任何一處,然後開始透視,如果隨機選擇幾處都發現能夠清晰透視進去而不會感覺到盲點,那就說明進入了Bhanga這個階段,是內觀禪修的一個里程碑。不過里程碑歸里程碑,內心不應該因此產生任何貪執,否則就是與禪修的初衷背道而馳了。聽完指示以後我開始穿刺,穿完幾遍後雙腿膝蓋感受到了劇烈疼痛。但是我沒有給反應,內心沒有生出任何負面情緒,而是靜靜觀察這種痛感。當我觀察了一會兒後,突然腦子裡變得特別安靜,就像年初我去玩skydiving時到了高空處那種安靜的感覺,然後覺得身心都是空空的。這之後我起身去上廁所。站起來走的每一步都能清晰感受到身體的變化。那一刻我內心感受特別深:身體真的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真的是無常的!釋迦牟尼怎麼會這麼厲害能夠發現這一點!!「體無常」我當然早就知道,分析都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但是從來都是理論上的理解(intellecutual understanding),從來沒有體會過什麼叫「體無常」,這還是第一次。到了第9天稍微有些退轉,全身free flow的感覺比較少,所以沒有透視。退轉的原因自然是想著馬上就可以拿回手機查我的托福成績了,可以回家了,於是agitation又開始回來了。我自己對於這點也很無奈:這業力是有多重啊!!明明知道成績在那裡不需要著急,出關去查看就是了;明明知道回家後我過的日子無非就是從外面找刺激,沒有比現在更真實的快樂,可是我還是會為要回家而激動。這當然是人之常情,可是我要做得就是超越這人之常情。路途真的還很長。

第9天晚上的課程里,Goenka老師講了很多。他說:這個世界上有四種人——從黑暗走向黑暗,黑暗走向光明,光明走向黑暗,光明走向光明。第一種人,出生時就很不幸,家庭、個人條件、社會都不如意。而他面對這一切不斷抱怨,覺得是社會不公平,別人對不起他,於是他更加痛苦..從痛苦走向痛苦,黑暗走向黑暗。第二種人,雖然出身也不好,但是他內心不去執著,知道這是過去的karma (因果)。他任憑外界變化,內心都很恬然,生活自然很快樂(讓我想到了《活著》的主人公)於是他從黑暗走向了光明。第三種人,出身非常好,什麼都順利。可是他內心非常執著,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什麼都只為自己想,生活都是關於「我,我,我(me, me ,me)」。這麼以自我為中心生活的人,生活自然是充滿痛苦(full of misery):得到就開心,失去就痛苦。他從光明走向了黑暗。而第四種人,出身也很好,但是他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過去的種的因,沒什麼好驕傲的。他面對外面的一切都明白是無常變化的(anicca, anicca, anicca)於是內心安寧快樂。他從光明走向了光明。這一段我去年也記得特別清楚。我曾經就是從光明走向黑暗的人,但是我現在很有信心自己以後能夠走向光明,前提就是要堅持修行。

第10天上午9點打完坐以後我們就可以領回自己的物品了。我領了後捐了錢,然後就回房間查托福成績了,達到申請TA的條件了。當時特別開心,隨即立刻觀察自己的念頭——看吧,我執又來了,又開始boost自己的ego了。我需要這個TA的原因是什麼?自己可以憑藉勞動養活自己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我更care的是獨立以後別人怎麼看我,同時當上了TA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是在意別人的看法)….當然這些又是人之常情,但同理,我就是要超越這個人之常情。我們平時的很多人之常情都是在無明裡面打轉,都在苦海裡面。

下午Goenka老師在語音裡面教了我們最後一個禪修:Metta(修慈悲心)。我們在每次內觀完發現自己身心舒適的話就在內心想著將此刻的愉悅分享給一切眾生,希望大家都離苦得樂。但是,Goenka老師專門強調,如果發現自己身心有任何一處不舒服就不要去做Metta.

10天禪修結束的時候感覺不像上一次那麼震撼強烈,大概是因為已經體會過了吧。這一次只是暗暗告訴自己:我已經明白了這一生對我來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其餘的都隨緣而行,也只能隨緣而行。

2. 內觀禪修的具體過程

第一部分有描寫內觀禪修的過程。但鑒於太過於瑣碎,這裡系統總結一下。內觀禪修的課程分為三個部分:觀呼吸,內觀以及慈心觀(metta)。

觀呼吸 (anapana):最開始我們將所有注意力放在鼻孔,注意呼吸的流動。經歷了10-20小時的打坐以後,初學者就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鼻子附近皮膚上面的感覺了(譬如我的就是毛細血管的跳動)。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到鼻子下方和嘴唇上放的人中穴處。這樣觀呼吸的目的是訓練我們的注意力。觀察的區域越小,思維越發敏銳。這樣練了大約35小時以後,我們進入真正的內觀。

內觀(vippasana):將注意力從鼻尖轉移到頭頂上方,然後開始一步步掃描全身各部分,觀察身體表面的感覺(sensation)。任何感覺都可以:冷、熱、癢、痛..哪怕是衣服的觸感。遇到任何感覺都不要起心動念,靜靜觀察。開始內觀禪修後,每天3小時的集體打坐(由3個1小時組成)我們都被要求帶著強大的意念完全不要動(with great determination),無論腳又多痛多麻。其理由就是改變我們一向的思維習慣:我們都是遇到不愉快(unpleasant)的感覺就抵觸,遇到愉快的(pleasant)的感覺就貪求(crave)。那麼在打坐時遇到痛了我們就訓練自己只要靜靜觀察。慢慢的,我們就不會繼續創造新的業力(sankhara)。這裡說明一下什麼是業力。業力就是思維的造作,思維的習慣。我們平日的造作就是看到外界的相內心就起心動念:喜歡就取,不喜歡就排斥。這樣的造作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痛苦。下面會更加詳盡談論這一點。

慈心觀(metta):在每一次打坐完以後,當我們發現自己身心狀態都非常舒服時,內心想著要把自己此刻內心放下一切的這種快樂分享給一切眾生,希望大家都離苦得樂。這就是慈心觀(metta)。metta大概持續5分鐘左右。這個過程中,我們身上產生的磁場(vibration)會散發出去。Goenka老師說,只要我們堅持做完vipassana後練習metta,久而久之我們打坐的地方就會充滿愉快的磁場。人一進去這個空間就會覺得特別安寧。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我們放下自我(dissolve our ego),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大愛)。

3. 內觀禪修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應用

介紹完了過程,也許你會疑惑,這樣觀察自己身體的感覺有個什麼用??我這次也是在反覆思考、觀察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老師討論後完全搞清楚了內觀禪修在修行過程中的作用,不得不讚歎這個法門的好。當然不是說其他法門就不好,但是這個法門在我嘗試後發現確實非常適合我。

內觀禪修有別於其他打坐方式的是它是「定慧雙修」。觀呼吸和觀身體感覺本身就是修定,讓心止於一處,不造作。而它修「慧」於兩方面。

內觀修慧方法1

第一方面,修於生活里的每一刻,讓我們時刻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因而減少造作。平日的我們作為凡夫依然執迷於外境沒有開悟,因此我們一定會對相產生反應。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以及產生一個行為的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身體感受(sensation)「這一環:看到不喜歡的人或事物時內心的反感會讓身體產生感覺,而看到喜歡的人物時身體同樣會產生相應的感覺。我們執著的就是這種感覺,而非真實的外境。雖然表面上我們是在和外面的人物打交道,實際上我們是在和與這些人物接觸後身心產生的感覺想法打交道。人是生活在念頭裡而非外境里的。內觀禪修就是讓我們察覺到自己身體的感覺,然後停止造作(sankhara),長此以往可以消除過去的造作/業力,從而凈化自己的內心(purify ones mind)。舉一個例子,平時只要有人和一個人針鋒相對,他都會非常生氣,因此也跟對方作對。如果沒有修行的話,他就會產生如下的思維行為過程:眼前這個人在和我作對-這個行為或/和這個人不對-我不喜歡這個行為-我很生氣-身體出現不舒服的感覺-開罵-更生氣-身體感覺更不舒服-繼續罵。當然,不一定最後的行為是「罵」,但一定是對立的行為。那麼現在這個人修行了,內觀禪修可以怎麼幫助他呢?他的思維行為過程在經過訓練後會變成這樣:眼前這個人在和我作對-這個行為或/和這個人不對-我不喜歡這個行為-我很生氣-開始觀察自己的反應-發現呼吸急促,身體出現種種生氣的反應-冷靜觀察這些反應-啊,我在生氣了,不能繼續起反應了(react)-開始冷靜..於是沒有出現對立的行為,或者即使出現了也能夠意識到。於是新的造作減少,甚至停止。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很喜歡暴飲暴食。以前吃飽以後看到食物的反應是:已經吃飽了-看到食物(接觸)-啊,好美味(perception)-好想吃-身體出現反應-吃-身體出現愉悅反應-繼續吃...直到吃撐。那麼練習了內觀的他會怎樣?已經吃飽了-看到食物(接觸)-啊,好美味-好想吃-身體出現感覺(sensation)-開始觀察自己的身體的感覺,不給反應(not reacting)-不再吃,不暴飲暴食。再譬如,當我們看到美麗的事物時都會有反應,拿鬆鬆鼠做比喻好了:看到松鼠-好可愛-好喜歡-好想一直看-(突然松鼠跑了)-啊沒了,有點失落,哪怕很短暫。內觀禪修怎麼幫助我們呢?看到松鼠-好可愛-好喜歡-身體產生感覺-開始觀察,不給反應-於是貪求停止。欣賞就欣賞了,不去執著。

內觀修慧方法2

上面說的是內觀禪修在修行路上對我們點滴的幫助。而它另外一個更大的作用是幫我們體悟」無常「,做到「見相即離,當體即空」。通過練習內觀而觀到的「體無常」和「心無常」能夠讓我們對」空性「就不再只是理論上的理解(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而是真實的認知,讓我們活在佛法(dhamma, 自然之法)裡面。

首先要說說」空性「是什麼。空絕對不是沒有。「空性」要從幾個方面來談:1)一切事物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change),從未停止。我們以為自己明白這一點,其實不然。如果真的明白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我們就不會因為愛人的變心而感到崩潰」你說過一輩子愛我的,是騙我的嗎?「 他沒有騙你,他也不知道他的念頭是隨時隨地在變的。今天愛,不見得明天或者明年還愛。2)一切事物無自性(essenceless),不可獨立存在. 就來分析這個」我「好了。我是誰?這個人類問了幾千年的問題,釋迦牟尼在2500年開悟後就回答了:」我「是空,沒有這個我們執著的」我「。他不是說我是不存在的(nonexist). 而是說我們執著的「我」是一個概念。我的名字叫Leanne,但它只是一個代號。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的想法在過去20多年也不斷變化。我所有的思想行為在開悟之前都是隨著業力進行的(隨業漂流),對自己根本沒有任何把控,是自己業力的奴隸。我到底是誰?你可以說我就是我的身體和思想的組合,可是這個身體和思想的組合的根本性質是什麼?找不到。尤其我在打坐第八天開始初次體會到體無常以後更對此有所體悟。而且,平時我們強調的「我」是比較「你,他」而產生的。如果這個世界上就只有你一個人,你還會成天「我,我,我」嗎?很明顯根本沒有這個概念了啊。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我」的無自性性,是通過比較產生的。如果這個例子太抽象,那就舉鑽石的例子好了。普通人看到鑽石時腦子裡面的概念都是」哇,漂亮!值錢!「,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這個鑽石是什麼。它就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分解到最小的粒子,發現它是波動。鑽石有一個鑽石的自性嗎?它是元素的組合體。再者,鑽石的美麗是我們根據現代社會的標準判斷的。把它拿到嬰兒眼裡就是一塊透明的東西。鑽石的價值同樣也是人類賦予的。在饑荒年代鑽石就是一個廢物,還沒有幾顆米珍貴。這個道理不用再講,大家都明白。可是我們看到鑽石時,卻可以產生那麼多的念頭,甚至貪著(」好想要「)。我們執著的就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而已。想想真是蠢。剛才提到嬰兒,其實要想了解事物的無自性就從嬰兒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好了。嬰兒在被我們灌輸種種概念以前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世界的原本樣子,花就是長著幾個花瓣的東西,鑽石就是一個透明的東西,車子就是有四個輪胎能跑的東西。沒有那麼多的美醜、價值高低,沒有這麼多的攀比和慾望。3)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這一點和上面說的「無自性性」是一體的,專門提出來時為了強調。一朵花能夠變成一朵花需要有一顆健康的種子,合適的溫度,陽光,營養和水的灌溉。缺一不可。同理我們作為人也是因緣和合而成,從肉體不存在在這個地球上到成為受精卵再到長大成人可是有很多因素影響。而且,就如上面所說,我們執著的「我」這個概念本身也是通過比較產生,這個比較也是「因緣和合」的一部分。(*註:這裡對於空性的解釋還很粗淺,不夠完善。但是能夠滿足寫作此部分的需要的,所以我就不繼續延伸下去了。)

大概解釋了「空性」的概念,現在來看內觀禪修如何來幫助我們認識空性。如同上面所說,我在第8天的時候因為透視體內,初步對」體無常「有了一點感覺——身體的感覺(sensation)真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平時思維粗糙的我們對此沒有察覺。我們對於」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只是概念上的理解。在深入練習了內觀禪修後會到達把身體執著放下的境界,再進一步察覺到念頭的無常,於是從而真正」體悟「一切無常。真的到了這一步以後,會出現這樣的反應:看到一隻松鼠-沒有後續反映了。松鼠就是松鼠,當體即空。它身體不斷變化,只是一個相,沒有松鼠這個實體。看到松鼠後產生的所有念頭情緒都是人自己內心的造作,始於一開始把松鼠這個概念當成了真實的存在。同理,看到有人和我們針鋒相對後,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人根本不會有後續造作,接觸到這個和我們對立的人後不會產生後續念頭,此人和其言行當體即空。他的身體不斷變化,思想不斷變化,都沒有自性(essenceless),他的行為都是受無明控制受業力牽引。等對方發完火,下一步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跟著對方起心動念。

再來舉一個例子來總結上面兩點修慧的過程。很多人(自然包括我)都在乎別人的看法。簡單來講就是:1)i feel good when others think positive about me(當別人讚揚我時我就開心)2)i feel bad when others think negative about me(當別人批判貶低我時我就不開心)。那麼vipassana meditator怎麼去對待這件事情?首先,當下就意識到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別人」,當體即空。身體上(physically),「我」和「別人」都是粒子的集合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精神上(mentally),我和別人的思維也在變化,我們都是sankara(習氣)的集合體。這些看法和評價本身就是無明(ignorance)和習氣(sankhara)。當然,這需要開悟的人才能夠即刻意識到,需要長時間的修行。作為凡夫,在瞬間思維過程中,我們已經因為別人的評價產生了情緒,進而身體有了感覺(sensation)。這時內觀練習的效果就出來了:當我們感覺到身體的變化時,立刻去觀察而非作出反應(react). 這樣無論是喜悅或者是痛苦,我們都不會繼續反應下去(craving or aversion)。於是不會製造新的習氣(sankhara). 在此基礎上,以往的業會慢慢浮出水面。但是我們都不給反應(react),慢慢業障就消除了。乍聽之下難以理解,但是用戒煙來理解就明白了。抽煙幾十年的人一開始戒煙是非常痛苦的。到時間了身體就會有感覺(sensation)。平時的話立刻就會抽煙(對身體感覺作出反應,react),於是創造了新的業(sankhara)因而加重習氣。但是因為在戒煙,所以不能去滿足這個貪著. 一天,二天、這個對身體感覺(sensation)的貪著就會減少。內心出現的對香煙的渴望(貪著)就是過去累積的習氣。只要不繼續滿足它,它遲早會耗盡。最後業力就消除了:看到煙內心不會起衝動,不再想抽。

問:修行的人是不是就變得麻木,生活了無生趣?

有朋友問我:那是不是修行到了這一步的人就變得麻木不仁,生活失去了樂趣了?因為看到松鼠也沒反應,有人發火也沒反應,連身體痛都沒有反應。講真,從前我也很疑惑,理論上修行到這一步絕對不會是這個樣子,但是按照分析過程來看確實人就沒有反應了啊。但是我細細思考後發現我們都誤解了。雖然我的修行遠遠沒有到達這個境界,但是根據我有限的經驗還是能夠推導這個境界的修行者的體驗。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我們把內心的痛苦煩惱消除後,快樂自然就來了。這個不是理論,我無數次體會過。曾經陷入煩惱時,一旦解決了煩惱就開心了。曾經研習佛經時也無數次體會過發自內心的喜悅。這兩次禪修玩我內心的喜悅也是無法言說的,就連收到研究所的錄取通知都沒有這樣開心。它有別於通過外界獲得的快樂。準確來講從外界獲得的快樂是一種刺激,而非喜悅。那麼既然我們把煩惱拋開內心就有了喜悅,為什麼有修行的人會變得麻木呢?他們對外界沒有了分別執著,內心隨時充滿法喜。他們看到松鼠是好的,看到老虎也是好的,看到蜘蛛依然是好的;有人誇讚他們時他們開心,有人發火時他們依然開心。別人誇讚他們時,他們開心是因為一來他們內心沒有取捨,原本就喜悅,二來他們為不吝嗇誇讚他人而開心。而當對方詆毀他們時,他們內心也不動,依然充滿法喜,同時會升起慈悲:這個人現在正在被無明主導,甚是可憐,需要幫助。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對於外界沒有取捨,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好的,都是快樂的。他們不是麻木沒有反應,而是不會像我們一樣因為被懵逼了而被動地跟著外境打轉,受到負面影響。雖然有修行的人面對外面的境界內心如如不動,但不意味著他們是非不分。他們生活在境界這個緣中,自然要跟著社會的標準走,但是他們內心不會有取捨。他們若是當了法官,一樣要去判人有罪無罪,但是他們內心不會產生嗔恨,反倒會對有罪的人產生同情:他是被無明籠罩了,多麼可憐,希望能夠幫助他擺脫無明。

這樣一想,開悟的人的生活多麼自由快樂!他們不再是自己業力的奴隸,不再生活在煩惱的牢籠裡面。他們完全成為了自己的主人!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這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不用羨慕,只要堅持修行,我們都可以這樣。如Goenka老師說的,修行的這一生的事情,也許還是未來很多生的事情(many lives)。我很確定我還需要很多生哈哈。

問:如果對外界都沒有反應,會不會變得不會處理事情了?

我自己在思考(聞思修的思)時很愛假設很多問題,然後自己來解答。這個就是我自己假設的問題之一。譬如拿害怕(fear)這個情緒來講。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很多情緒對於人類的生存是有建設意義的,所以被遺傳了下來。譬如我們看到老虎就會害怕,進而想要逃跑。但是開悟的人看到老虎以後不會害怕了,那是不是就說明他不會跑,而會被吃掉呢?哈~當然不是。開悟的人看到了老虎,不會起害怕的情緒,但是知道老虎吃人,所以跑掉了。害怕這個情緒是不一定需要的啊,只要人們能夠從理智上判斷一件事情的發展和後果就夠了。就像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大坑,會不帶害怕情緒的繞過去,只要我們明白不繞過去的後果就是掉進去,我們自然就會知道怎麼做了。幹嘛去產生多餘的情緒,幹嘛去執著呢?說句題外話,有特別成就的修行人看到了老虎,甚至老虎都不會攻擊他。印度有一位在野外修行的高僧就是和老虎同居一個洞穴。很多去那諞山林的人都被吃掉,但是他安然無恙。這個不是傳說,聽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包括太虛法師也是如此。他當初在山上修行時入定了。有同修去看他,發現房間外有豺狼腳印,認為太虛大師肯定被吃掉了,結果進房間發現他已經入定了,豺狼沒有動他一絲毫毛。為什麼會這樣?他們散發出來的磁場和氣息是充滿愛的,動物也有靈性,自然能夠感受到。好了,話說回來,對外界不起反應是指不起負面反應,而不是一個人就變成死腦筋了。當一個人內心少了我執,看事情的角度不再只是從自我出發了,思路反而更加清晰,處理事情更加靈活,怎麼可能變得不會處理事情呢?這是另一個大大的誤解。

4. 內觀禪修的注意事項

通過內觀,我們開始凈化自己的念頭(purify one』s mind)。可是,由於人們習慣了對外境做出取捨,所以在禪修的過程中,人們一不小心就會再次進行取捨:觀察到身上令人愉悅的感覺後就開始貪著(craving),觀察到身上令人不適的感覺後就開始反感(aversion)。如果禪修者出現了這樣的取捨,那麼他不但沒有凈化自己的心靈,反而在加重自己的執著。這樣就與禪修的初衷背道而馳了。所以,禪修進行得是否順利的標準不在於一個人是否在禪修過程中獲得了愉悅的感官體驗(「啊~我感覺到了全身能量的流動!我能透視身體了!」),而是一個人在觀察到身上的種種感覺後,內心是否能夠保持平靜(equanimity)。這是最重要的標誌(indication)。通過保持平靜,不取不舍,我們便開始改變以往取捨的習慣,開始凈化自己的心靈。

簡單來講,在禪修過程中有兩點因素很重要:覺察(awareness)和平靜(equanimity). 首先我們能夠覺察到身體的任何感覺(sensations),然後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保持平靜。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不能察覺身體的感覺的話,自然就不存在內觀。而察覺以後無法保持平靜,開始貪著或者排斥的話,也與內觀初衷背道而馳。
推薦閱讀:

認識命運真相,明辨善惡標準,一部改變命運的好書、好片:《了凡四訓》
功法|慈心禪(上)
我想要的生活
靜坐雙盤與正念呼吸--重複的意義
數日閉關禪修到底是個什麼鬼?我真實的禪七故事

TAG:禅修 | 冥想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