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賢無我:《少年包青天》中陳道明飾演的八賢王

大賢無我:《少年包青天》中陳道明飾演的八賢王

文/蕎麥花開

片言居要,一篇警策

奉皇命督查高麗太子被殺一案,初到廬州,路逢包拯(2集),下轎之前,隔著轎簾的八王悠然遞出一句:「言諾而不行,其怨大於不許。」(按,《禮記》原文是「言諾而不與」,劇中念的是「言諾而不行」,字幕打的是「言諾而不興」,不知道是編劇編錯了,還是陳道明讀錯了翟萬臣照著配音,還是陳道明沒錯翟萬臣配錯了。)全劇中類似的精警醒目的金句幾乎全由八王包辦。聯想到《無間道3:終極無間》中影子先生「沈澄」那句「往往是事情改變人,人改變不了事情。」(此話先是沈大哥拍拍肩膀告訴傻強等於是教小弟人生道理?再是片末他對著李心兒醫生「補正」「但是他們(陳永仁、楊錦榮們殉職的同仁),改變了一些事情。」)和《刺陵》中華爺那句「九死一不生。」(這話先是他在排骨無數次之後的再一次攛掇他重返古城時告訴排骨「我跟你說過多少遍,去這種地方是九死一不生」等於是「勿謂言之不預」,再是片末到了古城外片子以排骨反過來問他的方式再復讀一次「華爺,你老實告訴我,這次來,是不是九死一不生哪?」)陳老師專註金句N多年啊。陸機《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一劇/片中,以片言而警策,對人物塑造則拓深內在更耐尋味,對劇作整體則點染營造哲理意涵,斯實造藝之能事也。

陳道明每為一劇一片之警句擔當。《無間道3》中「往往是事情改變人,人改變不了事情」這句前後兩次出現,前一次出現看似無意實則預為先聲,後一次則可以說是全片點睛點題——「但是他們,改變了一些事情」,無疑告訴李醫生也告訴觀眾,濃黑的無間地獄裡也透進了一線曙光。《少年包青天》最後一單元「翻龍劫」中,八賢王犧牲自我成全大局,欲以一己之命換得天下之安,他蘊有無限深意地對包拯道:「往往事情是能夠計算得很准,恰恰是人,是不能計算的。」下次,他再對包拯重複此意:「事情是可以計算準確的,但是人,永遠計算不出來。」——對比《無間道3》和《少年包青天》中這兩句金句警句,有一一眼便知的相同之點:都關於「事情」與「人」。這一相似不得不讓筆者深深懷疑:為《少年包青天》和《無間道3》「點題」——提供核心敘事的,不是別人,正是演員陳道明。目前未看到兩劇/片編劇導演細說劇作創意構思,但這裡提供三個「旁證」:一是電視劇《冬至》製作人金英馬影視公司總經理滕站介紹,「《冬至》的故事創意其實源自陳道明,在修改與完善的過程中,最終將犯罪領域從開始創意時的證券業改在了銀行業。」(《<冬至>挑戰<黑洞>陳道明挑戰自己》,杭州網特約記者郭佳,2002年12月)二是電影《刺陵》導演朱延平透露,陳道明磨掉了他三個編劇,並提供了華爺這一人物後續行為的邏輯基礎——多年前的考古隊員華定邦因為吃了同伴的肉,才得以從古城生還。三是電視劇《手機》原著、劇集藝術總監劉震雲透露,「其實我這個創作指導名不副實,應該給陳道明,因為從策划到拍攝,他提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提升了這部劇的內涵。」(新浪娛樂訊2010年4月23日《電視劇版陳道明刻骨王志文正經》)(這個例子不知道能不能算「旁證」:電影《一九四二》原著《溫故一九四二》黑蔣,或者說不叫黑蔣,是較為凸出蔣這個大獨裁者的專制等不好一面,但電影里幾乎都是好,陳道明把蔣塑造得特別有人性光輝領袖魅力,把蔣的內憂外患不由自主表現得傳神。——這一對蔣從原著的以負面為主到電影的以正面為主的改編,馮小剛的因素佔多少?陳道明的因素佔多少?)誠如劉震雲「贊不避友」,「陳道明提升了這部劇的內涵」,頗具哲理思考深度的演員陳道明對於一部劇作的首要作用和價值往往並不是演員陳道明,而是編劇陳道明,是劇作創意陳道明。筆者不能斷定《少包》和《無間》中那兩句關於「事情」與「人」的警句是陳道明原創提供,但根據以上分析,從句子結構和用詞相似來看,從句子在全劇/片中所起點睛作用相似來看,從陳道明日常說話往往有哲理金句這一特點來看,從陳道明一貫深度介入劇作創意構思的創作「習慣」來看,我們無法不承認——這兩句點睛之筆極有可能為陳道明提供。

《無間道3》是通過「往往是事情改變人,人改變不了事情」告訴觀眾無間地獄是何等強力,不但陳永仁想做個警察不可得,劉建明只想做個好人也不可得,墮入無間地獄,永世不得超生;通過「但是他們,改變了一些事情」暗示觀眾,濃黑既已如此悲涼,曙光或許就在前方?《少年包青天》是通過「事情是可以計算準確的,但是人,永遠計算不出來」表達八王對「人心難測」的深深感慨。默揣此話深意:事情按照常情之理(情理)推斷,一環扣一環,邏輯鏈縝密,便可以計算出結果,好比線性數學;人則不然,人心如淵,深不可測,人也許會做出完全有悖常情之理(常理)的抉擇舉措,好比量子理論(「上帝在擲骰子」)。「翻龍劫」這單元案子不同於其他數案之處在於,每個人費盡心思設局,竟然都是以自殺試圖誤導查案者認為是他殺——人情之常,人是害他利己;本案反常,人竟害己利他!那麼問題就來了,是什麼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還值得以己身之血塗劃一副費人研磨的棋局呢?竟然是恩義,是大局。——宮女秀珠是為報主人李妃一飯之恩,捕頭小刀是為報家主八王恩義,八王則更是慘淡構織苦心經營局中局,只為社稷安穩,天下太平。在此案中,三個人都是自殺(秀珠、小刀得遂,八王劇情需要「刀下留人」);又尤其以八王之設局自陷最是難為最堪嗟嘆——他殺掉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命,還有自己清白一世的名聲。所謂「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仁人志士,莫不把名聲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可是八王為了江山社稷,天下生民,竟然不惜殺身污名!賢王之賢,一至於斯!所以劇中我最感嘆的是八王唯一的一次下淚,唯一的一滴淚,竟然不是在人之將死其心也悲的刑場簾帷四垂之際,當劊子手的砍刀高高舉起,他唯是閉目垂首靜待一死,他竟無一絲「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的傷慨,因為他求仁得仁,更復何恨!(得包拯闖法場獲救後的八王對包拯貌似並不領情:「包拯,你救了我一個人,卻害了一個國家。」)他這滴淚,是為欺騙利用了他的朋友而愧疚難受,是為傷了一個一向視自己為精神偶像的心地質樸的青年而墜,自己的坍塌也許讓他從此再不相信理想永遠光明顯融,信念永遠純潔無瑕。八王頷首傷神:「要知道,利用朋友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啊。」包拯直視王爺:「你也要知道,被朋友利用,也是件很痛苦的事。」然後他看到,一滴清淚猝然滾落八王左眶。也就是說,陳道明讓八賢王在40集劇中從頭到尾只流了一滴淚,而這唯一一滴淚,也不是為我而流,是為別人而流!賢王之賢,於斯極見!著名的斯特羅斯給福特公司劃線的故事是,「劃線不值1美元,但知道在哪裡劃線超過9999美元。」陳道明演戲最精妙處,不在流淚,而在在哪裡流淚,流那一滴淚。

智者樂水,閑雅雍容

陳道明曾對他在《寇老西兒》中所演「逗比版」(^_^)八賢王不甚滿意,據他說在《少年包青天》中再演八王,除去「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也有重試身手的意思。陳氏塑造這位著名於演義傳說民間故事的宋代賢王,最令人擊節稱賞的便是得其神髓,傳其神韻。宋代是中國文教達於頂峰一朝,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語),天家禮遇厚待士人前後歷代莫及,士人也發展出一種「天下己任」、「士大夫與天子共天下」的責任感自豪感,故宋代文人士大夫尤其是高位者如王侯宰輔多發衍出一種富貴閑雅雍容蘊藉的文華之氣(其他歷朝高位者如晉代王謝高門烏衣風流,稍遜宋人者在一「文」字,故司馬之晉,風流多出門第,不免崖岸自高;天水之宋,文華多出寒士,如范仲淹歐陽),紆徐自然,搖曳舒緩,讀者試一觀宋代文豪歐陽永叔之散文,便可得其真也。就我個人窄目所及,陳道明幾乎是熒屏銀幕中塑造宋代王爺最好的一位。陳道明出身書香之家,祖父為國學家,父親為英文專家兼醫家,他本身既有高貴儒雅之氣,又不乏多讀書蘊養出來的文氣,故而出演「文華貴重」之宋八賢王,可謂是先天加成,再合適不過。劇中八王見包拯多是在水榭亭邊,抱手面湖,或看水興感,或輕閑餵魚。富貴宰相晏殊詩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妄測一句,陳老師或有得於此?智者樂水,譬如5集,八王先見包拯於池邊,告訴這個一心只顧查案眼裡只有真相的年輕人,為了不讓高麗人和遼國人聯手進攻大宋,調查案件到此為止,人是高麗人自己殺的,這個結果,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最為有利。他帶著勉勵和欣賞的眼光告訴愣頭青:「今天,就算是我先給你上一堂先修課吧。」稍後情節,包拯鍥而不捨,終於查出了結果,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正如他說「真相往往並不美」,而且有可能損及宋與高麗邦交,包拯懊喪煩郁,這時,原來給包拯「泄氣」的八王這次又把包拯叫到水榭亭邊,給他「鼓氣」:「你的心,不要改,只是再多一點計謀和手段。」後邊戲,20集,把包拯從差點兒被客棧眾考生掃地出門的窘境中解救出來,八王置酒與包拯壓驚,又是在湖畔水亭。23集,八王自遼返國,不辭勞苦晝夜兼程,快馬來救包拯,便是對著拔劍在手正待下手的龐太師打個哈哈:「龐太師難得有如此雅興,在這兒看湖光月色,確是一大美事,怎麼不叫上本王我啊。」24集,審案後,八王與包拯楚楚展昭等月下漫步交流談心,果斷又是在水亭畔。在這裡,水,幾乎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巧妙的布景,或曰道具,既與這位大宋賢王的閑雅雍容悠然文氣交相映發,又可以視為智者樂水的象徵、而為這位智者與後學少年分享人生經驗智慧之具,正如他湖畔首見包拯所言:「包拯啊,你知道什麼叫朝政嗎?你看這湖水多平靜,一點兒波浪都沒有,可是在它的表層之下,卻是激流暗涌。你如果掉以輕心的跳下去,準會沒命。這就是朝政。」正如禪宗六祖指月為喻,這裡八王是指水為喻,非上智之士,孰能辦此?

為著印證本劇中八賢王這一智者樂水很可能就是陳道明這一智者樂水的猜測,我看了《凌雲壯志包青天》(該劇又稱《少年包青天4》)中八賢王戲份,發現該劇中八賢王(陳寶國飾)與包拯(王學兵飾)兩人相見談話的具體場合無一在水邊:2集,八王與包拯談話於書房;37集,包拯見八王於園中;37集,八王復見包拯於書房。再如《少年包青天1》中,到最後一單元「翻龍劫」中,八王見包拯竟一改此前不論在廬州還是在汴京都必在湖畔水亭這一「慣例」,而竟是在書房!我正要指出這是陳道明的一個馬失前蹄,包拯身邊的公孫策道出了:「王爺被囚於此……」——原來,因為宮女秀珠以自殺設局陷害八王,「犯罪嫌疑人」八王已被「限制人身自由」了!嘖嘖,老道,果然老道。最後八王洗冤,重獲自由,最後一集八王與包拯最後一次談話也是道別,在哪裡?在水亭!陳道明對角色的設計琢磨和深度用心,確非他人可及;也正是他這樣的演員,才值得觀者如我下筆萬言。

今日之你,昨日之我

就陳道明演過的兩版八王而言,《寇老西兒》中八王與寇準正是一對好基友,全劇是把八王作為寇準宦海沉浮的知己來塑造;《少年包青天》中八王與包拯則「平生風義兼師友」。兩人是精神相通的忘年之友,是提攜支持的前輩後進。八王之於包拯,是龐太師一幫奸黨眼中的黑後台,是百姓眼中好人好官的堅強後盾,是包拯每次藥丸時的及時雨,是包拯人生路上引領前行的好導師。事實上,八王有著為人師表的鮮明自覺:如前所述,5集,八王與包拯第一次談話,他帶著勉勵和欣賞的眼光告訴愣頭青:「今天,就算是我先給你上一堂先修課吧。」除了上文已述在包拯以酒買醉自暴自棄時給他「鼓氣」:「你的心,不要改,只是再多一點計謀和手段。」(5集),又如20集,客棧眾考生嫉賢妒能要攆走包拯,及時雨八賢王及時來援,義正辭嚴一番斥責(陳道明此段戲演得極好,八王清貴文華而外,還有讓人凜然受教心服心折的威嚴。不怒已自威,微怒益盛威。這大段戲陳道明的身段,台詞(從翟萬臣配音中也可感覺到原音的抑揚控制),表情,節奏,無一不佳,可謂錦繡璀璨,琳琅滿目!按,陳道明演這種正氣凜然大段發言的戲是一絕,目測國內無人可及。我想除演「技」外,還根源於演員本人書香傳續的文化正氣(詳參本書中論陳道明「文化」諸文:《陳道明的文化自尊》、《陳道明的文化內涵》、《陳道明的文化責任自覺》等)。這從「演員文士」骨子裡透散出來的凜然正氣,是單純從一個「演員」那裡「表演」而出的東西所無法企及的。本劇中八王客棧斥責眾考生嫉賢妒能一段戲之外,陳道明其他經典正氣凜然大段台詞戲如:《女巡按》4集劉非借蘇洵古文名篇《辨奸論》揭穿「黃探花」假面戳穿潞王奸謀(詳見本書《女巡按》專文);《康熙王朝》45集康熙正大光明殿因明珠一案痛斥群臣腐敗(詳見本書《康熙王朝》專文);《我的1919》顧維鈞巴黎和會兩次發言陳詞痛斥日人(詳見本書《我的1919》專文)。頗耐反覆尋味),眾考生灰溜溜作不得聲,包拯又逃過一難;非但如此,八王還附贈水亭置酒壓驚小彩蛋,席間贈言,讓包拯悚然受教。八王:「包拯啊,我想問問你,你考科舉是為了什麼?」包拯:「讀聖賢書,自然是為了兼濟天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八王:「如果朝廷苟且成風,你的大志不得申呢?」包拯:「學生自當歸隱田園,獨善其身。」好導師開口三個「錯!錯!錯!」讓包拯一愕,續道:「如果朝廷苟且成風,又少了像你們這樣的忠臣,腐敗之風豈不更甚?!」包拯凜然拱手:「學生記下了。」再如23-24集,眼看包拯就要喪命於龐太師劍下,及時雨八王爺果斷快馬趕到,又救其一難;審案後,八王與包拯楚楚展昭等月下漫步交流談心,果斷又是在水亭畔。當包拯謝過王爺俠肝義膽,不辭勞苦千里趕回,好導師果斷又給年輕人上了一課:「你不要謝我,我不過是受人之託。」包拯:「受人之託?何人所託?」八王:「我受天下百姓所託。你要告謝,就告謝天下,要做個好官!以此來報答他們。你懂嗎?」包拯又一次凜然拱手:「包拯自當銘記在心。」關於「受天下所託」,金庸《倚天屠龍記》中有段相似的:最末一回「不識張郎是張郎」,張無忌將《武穆遺書》贈予徐達,徐達大吃一驚,忙道:「屬下何德何能,怎敢受教主如此厚賜?」張無忌道:「徐大哥不必推辭。我為天下蒼生而授此兵書於你。」徐達捧著兵書,雙手顫抖。——令徐達、包拯悚然受教、凜然接受者,正在贈予者(八王贈言,無忌贈書復贈言)以天下為心的浩然正氣博大胸懷。也許是看到了包拯革命進取意志不強(^_^),以少年之身而多輒輕言歸隱田園獨善其身(所謂「君子難進易退」多是指享天下重望的名臣大宦,少年士子則豈不應銳意進取),八王不放過每次與他說話的機會對此再三致意(戲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_^),其為言也諄諄,其用心也良深,如此師範,頗有夫子遺風,八王不僅一賢王,更是以吾道自任肩挑天下的師儒,可不令人高山仰止!

義兼師友,卻也不無分歧。兩人有同,忠義正氣,為生民立命;也有異,是為真相不顧一切,還是為了比真相更重要的東西,有時候就不惜犧牲真相,比如朝局,而朝局的背後則是社稷,社稷的背後是天下,天之下,是百姓,所以八王認為他的立場和所為一定是正確的或者說是恰當的,當小仁與大仁無法兼顧的時候,他選擇了犧牲小仁,顧全大仁,孟子曰,「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八王曰,「殺一不辜而安天下,即為也。」所以他哪怕在包拯救了自己之後還是要向包拯提這個看起來既不仁也不念舊情的要求——把六子(李妃產下的那位被狸貓所換的皇子,富大龍飾。按,少年富大龍「跟著」陳大叔演了三部劇:《北洋水師》(1992)中演少年劉步蟾,《寇老西兒》(1997)中演寇準家人寇安,《少年包青天》(2000)中演六子。有意思的是,富大龍是唯一一位在陳道明演的兩部八王劇集中都有出演的演員)交給我,他在我這裡雖然未必有自由身,但可保性命無虞。這從他的邏輯看就再順理成章不過,不這麼要求,才不正常呢——為了大局,自己可以犧牲,他人也可犧牲。這在眼裡只有一個「真相」、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包拯看來,是既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的。《寇老西兒》劇末寇準辭官歸鄉八王目送嗟噓,但兩位好基友莫逆於心,天涯若比鄰,寇準的無官一身輕實則也寄託了八王作為皇族賢王作為一代代清官永恆不老的保護傘自然永不得歸老林泉的內心深慨;但《少年包青天》劇末包拯堅拒八王的挽留毅然回鄉,是兩人的三觀根本不合,這儼然冰炭不同爐的各執己見實早已肇端於開篇,八王第一次與包拯湖畔深談(5集),包拯對八王一番娓娓善誘的「真相為輕,大局為重」的高論完全卑無高論,油鹽不進,撂下一句「我只是廬州城的一名黎民百姓,我不懂,也不理會什麼朝政。對我來說,只有一個信念,真相只有一個,我的目標就是找出真相。」拱手告辭,扔下八王遠望這個白衫磊落的青年士子竟然叨咕一句「怎麼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的幼稚啊。」這句戲言某種意義上也道出了一個不知包拯限期五天找出沒有的真相(^_^):昨天的八王就是今天的包拯。

但明天的包拯,是否就是今天的八王呢?

【附】天下

《英雄》里,無名去刺秦前,殘劍再次阻止他,並用劍在黃沙上寫「天下」二大字給他看,俾其有悟。為了天下,無名最後放棄刺秦,不惜犧牲他人(長空,殘劍),不惜犧牲自己。《少年包青天》中,為了天下,八王不惜犧牲他人(小刀,六子),不惜犧牲自己。對於包括幾位英雄在內的天下人,秦王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也許是無奈的選擇,卻是唯一的選擇;對於皇帝仁宗陛下,六子也許可能也能是一位英明仁厚的君主,但帝位在手,誰能讓賢?正如劇末包拯斗膽問皇帝「如果六子,如果他有大智慧、大胸襟,愛民如子,皇上會退位讓賢嗎?」面對啞口無言的皇帝,包拯深深一揖,告辭而去。這句引而不發,正是明著刺中皇帝、暗中也刺中八王的軟肋——你們的大道理我不想去說了,那你們權且也來說說我這小道理?天下為公與極權於我,正如革命理想的聖潔與政治鬥爭的齷齪,從來都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包拯也許正是有見至此,才決然地掉頭離開那巍巍宮闕,毅然去向那蘆花深處。

《少年包青天》里犧牲自己成全皇帝的八王,成了《英雄》里他人犧牲自己成全了的大王——八王秦王,都是道明;又,翟萬臣在《少年包青天》中給陳道明演的八賢王配音,在同劇中給仁宗皇帝配音的張震又在《康熙王朝》中給陳道明演的康熙配音(青年部分)、在《江山風雨情》中給陳道明演的天啟配音,本劇中八王與皇帝多有對話,這又不能不再次讓我產生陳道明左右互搏的奇特觀感~。

Ps:值得一提的是,本劇中給王繪春所演龐太師配音的是著名配音演員陸建藝,王繪春在《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中所演八爺也都是陸建藝配的,非常成功。陸建藝配龐太師、八阿哥這類老奸巨猾的人物,嗓音低柔綿磁,悅耳動聽,讓人不知不覺墮入巨奸大猾彀中而還挺享受,正所謂「把你賣了你還幫人數錢」……妙哉。

【附芳華絕代,不可替代

陳道明之於八賢王,同於六小齡童之於孫悟空,唐國強之於諸葛亮,張國榮之於程蝶衣——演員對該角色是註冊了專利的,非他莫屬,不可替代。八王文華貴氣,嫵媚而不離清剛,閑雅而不失貴重,威嚴而又有親和,這種多側面的氣質綜合於演員一身,在角色塑造上難度就在一「允執厥中」,前多一分則後失寸,左多一毫則右失厘,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背後就是演員拿捏精到的功夫。因難見巧,此之謂乎。

這裡不妨設想下:八王必須有霸氣,如果換一個自帶霸氣的演員,如姜文,可能就是北京衚衕大爺味兒,沒有這貴氣儒雅;如果換一個有貴氣的演員,如寇世勛,或年齡再大二十歲的賈致罡,還缺乏宋代王爺特有的文華之氣;但換一個儒雅有文氣的演員如趙文瑄如老輩演員郭凱敏王心剛,可能稍遜王侯之氣場;儒雅文氣而又有氣場,如以前的老輩趙丹老師,可能還稍遜那一份內在的威嚴、凌迫的氣壓……一言以蔽之,再也沒有比陳道明更適合宋代八賢王這個角色的演員了,可謂渾然天成,殊無二選。陳道明之外,唯一既有文氣又有貴胄之氣復有不怒而威的威嚴的演員,我腦海里只有一個,那就是焦晃老爺子,但年齡又偏大;且即便時光倒流二十年,也難以想像焦晃先生能演出來陳道明那種帶點嫵媚清剛的亦雌亦雄的妖孽之美。這是一個當代電視熒屏里的梅蘭芳,程硯秋,芳華絕代。道明之後,再無賢王!

還有一點,陳道明賦予八王一種慵懶之味,這個配合他的文氣,就是宋代王爺特有的舒緩閑雅,雍若淡然,歐陽修散文最足以見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和皇族親貴這一氣質特點。但截至目前,影視形象中的宋代王族,我只看到陳道明把這個味兒表達散發出來了。有同學可能會說這個慵懶是陳道明本人的自帶氣質,他其實還是在演自己,演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但是這一看法其實是似是而非的,比如《歸來》中陸焉識,同樣是文氣足的人物,明顯沒有這個慵懶,《楚漢傳奇》中劉邦,主要是痞子市井味兒。可見,作為演員的陳道明很注重根據具體角色的不同,賦予其相應的特質。陳老師確實是一個在細節處用心在細部見功力的硬底子演技派演員。

【附「抄手」與「抱手」

陳道明曾這樣解說他的表演構思:「(給所演角色)加點色,人物就豐富些。那部《北京人在紐約》,我就想過,王起明(按:後來陳道明因故退齣劇組,沒演此角色。姜文入組接演)最初就得讓他吹小號、長號或是黑管什麼的,氣質可以粗獷些,不該是拉提琴的。在樂隊里,搞什麼樂器,人就會有什麼樣的氣質,這是很細微可又很明顯的區別,可是不該忽視。」(1995年《上海人在東京》片場專訪陳道明《我是半瓶子醋晃蕩》)——「搞什麼樂器,人就會有什麼樣的氣質,這是很細微可又很明顯的區別,可是不該忽視」,不僅在道具上,類似的,陳道明在造型上,在特色動作上,都沒有忽視不同氣質人物角色間「很細微可又很明顯的區別」。造型上:譬如同是雄才大略,攝政王多爾袞(《魂斷秦淮》)不同於康熙(《康熙王朝》),陳道明以攝政王閑居時的辮髮披散加意凸顯八旗初入中原時不脫北亞蠻族剽悍勁氣的滿洲王爺馬背豪雄之氣。特色動作上,《少年包青天》中八王,抄手;《楚漢傳奇》中劉邦,抱手。一字之差,判然有別。抄手,人物慵懶寬大舒緩閑雅之氣,文華富貴。抱手,市井痞子底層老大之痞氣(需要注意的是抱手單獨無法完成痞氣的傳達,要配合陳道明造型上飄散不羈的一縷頭髮,半敞開的毛毛胸懷,嘴角掛著的痞笑,口裡嚼著吐著的棗沫兒,以及陳特為設計的特色「動物道具」,土狗「虎子」,而綜合傳達)。抄手與抱手,一字之別,一為淺握手腕,一為深握手肘,人物的情態身份氣質特徵是確然不同的。嘖嘖,陳道明真是善於在細節處用功傳神。談到這裡不禁想宕開一筆:陳道明可謂「天下誰人不識君」,然真能識曲聽真,賞會其表演之閫奧;鑄鼎燃犀,抉發其用心之幽微者,殆難其人!即便陳道明的廣大粉絲中,也大有人認為他不過勝在顏值高,氣質佳,人品端方,若論演技,不過爾爾。嗚呼,此夫子所以患知人為難,知味尤難也:「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中庸》)「相識遍天下,知音能幾人」,此吾所以不得不為道明先生深嘆而痛惜者也!

蕎麥君有詩嘆曰:少陵自有連城璧,百年歌苦無知音。舉目天下堪白眼,誰人可為表予心?

2016年6月6日寫於成都

【迴響】

虎撲網友「阿諾德湯因比」:本劇的八王,最大的特點在於喜歡抄手籠於袖中,獨處沉思時如此,默察局勢時如此,甚至面聖時也是如此。這顯然不是怕冷,其他人也沒有像陳道明那樣自始至終保持著這樣顯著的姿勢。嘗試理解一下,抄手籠袖是自然輕鬆的狀態,更活潑些,與之相對,負手身後則是凝思中顯威重。比如八王坐在椅子上,翹腿,抄手,頭略側,再露出一抹淺笑,所有這些動作疊加起來,形成的整體感覺就是閑適舒展又有王孫公子之態,站著聽報案情時也是從容不迫。這應該是和陳道明對八王的定位有關:皇室貴胄,但不突出威重嚴毅(那更近於大臣儀錶),親和、閑適、從容鎮定。在《康熙王朝》中,陳道明多負手而立,應該是考慮到塑造天子獨尊的氣派和威儀,當然滿人的袖子太窄也是現實原因,就此猜測是他本人的有意之舉還不太妥當,不知陳道明在其他古裝劇里有沒有再出現這種刻意的抄手、負手姿勢(蕎麥按:陳道明其他角色中只有《黑洞》中聶明宇有類似於八王的「抄手」。但八王抄手於春秋常服,只是閑適雍容;聶總抄手於錦緞棉服,或有畏寒怕冷。異之外,同則是——慵懶貴氣,自在從容。聶總與八王,一高幹子弟一貴胄王爺,都是上位秉權者,宜其異中有同。又,《楚漢傳奇》中劉邦有類似「抄手」的「抱手」。)?再說下轎,低頭跨出很慢,然後低角度仰拍,寬大的袍底如波浪般漫過屏幕,整體表現出飄逸出塵的賢王風度。最有發揮空間的是「翻龍劫」,八王此前只有一種身份形象,就是欣賞包拯的賢王,現在還要瞞過包拯、自我犧牲,人物由此獲得「縱深」。看他背對包拯時表情的轉換,「利用朋友」時落淚的無奈隱忍,比起下轎、潑茶、訓責考生的那些戲,動作幅度小得多,但內心活動的深度和豐富程度遠遠過之,「外顯」的表演易於模仿,但只有把內心情感轉換拿捏得準確,才是頂級的演員。其實人物設定非常重要,比如性格有明顯發展變化(當然變化原因要合理),人物有兩幅或多幅「面孔」(最明顯的就是卧底),這種層次感對演員來說是非常享受的,也更能吸引觀眾注意力,有時候覺得一個角色光彩照人,另一個相比之下失色不少,有可能就是設定原因。


推薦閱讀:

學表演,是不允許生病的!
有人問表叔,表演為什麼能成為一門大學專業?或者說表演有必要學嗎?或者要學4年嗎?
脫口秀和棟篤笑有什麼區別?

TAG:陈道明 | 表演 | 演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