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轉型 | 職業轉型該如何理性決策
這種幾乎相當於二次投胎的重要決策,當然值得我們好好對待,糾結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這麼重要的一個技術活兒,我們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完善的思考框架以及決策機制?而不應該只是來回糾結?
這篇文章就來跟你聊聊,職業轉型的正確姿勢。有乾貨,還有練習。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職業轉型不只是跳槽或者轉行。
任何職業角色的轉換都可以叫做轉型,包括換行業、換公司、換部門、換崗位,等等。
一 我們為什麼面臨職業轉型的煩惱(外因+內因)
1. 外因:工作環境的變化
我們常常在面臨以下三種情況的時候,開始考慮職業轉型:
(1)公司的起落:當公司業務下滑的時候,發展機會減少、回報降低,你會開始考慮轉型。
(2)行業的興衰:跟公司一樣,這幾年,行業的起落比以往幾十年都要大。隨著半導體行業的衰落,Marvell公司裁員800多人。你不得不轉型。
(3)經濟周期的變動:與公司、行業興衰一樣,經濟波動也是讓你開始思考轉型的一個契機。
2、內因:個人生涯發展的五階段(舒波)
比起外因來說,內因是我們職業轉型的更為關鍵的因素。
從心理學來講,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這些發展任務會驅使我們想要往前,完全當階段的任務。
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阻礙,我們就會想要改變。
(1)成長期(0~14歲——初中)多幻想
成長期的發展任務:大概知道我是誰,我的性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工作的意義
(2)探索期(15~24歲 高中、大學):建立初步志向
探索期的發展任務:通過實踐和學習找到感興趣的領域,對以後的工作有個大概的方向,關鍵在於科學地了解自己。
(3)建立期(25~44歲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20年)
建立期的發展任務:找到專業方向,一頭扎進去,十年磨一劍。把天賦打造成能穩定持續創造效益的優勢。
(4)維持期(45~66歲)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個20年
維持期的發展任務:摘果子,有建樹,有名氣,有高收入,建立自己的優勢和社會需要之間最大化的交集。
(5)卸任期(65歲以後,退休以後)
卸任期的發展任務:發展非職業性的角色、做以前一直想做的事情、減少工作時數。以上各個年齡階段只是參考,由於經濟發展速度、經歷的複雜性等等不同,每個人可能會推遲或者提前完成本階段的發展任務。
實際上,如果上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沒有完成,那麼會帶到下個階段,而且兩個階段的發展任務交織在一起,會更加痛苦。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大多數思考職業轉型的人,年齡都在25歲到4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應該多數處於第三階段建立期。
當然,一部分人對自我認知依然沒有任何概念,所以尚處於第二階段探索期,而處於這個階段的人更加容易在面臨職業轉換的時候非常糾結和迷茫。
二 如何做職業轉型的準備
總結來說,有三大步驟:了解自己→了解轉換的目標→採取行動。
1. 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通常分為四個維度,即興趣、能力、性格和需求。
興趣決定了你的快樂程度,能力決定了你的成就感多少,性格決定了你的工作效率,而需求決定了你能在這份工作中堅持多久。
(1)興趣:指的是做某件事情能體會到快樂,不是因為收入高才選擇這個職業。這裡有個注意點,就是興趣不同於需求。
比如,我要換房子,所以要掙更多的錢,這是需求,而不是興趣。關於需求,後面第四點會重點闡述。
練習:不妨想一想,有什麼事情能讓你體會到快樂,沉浸其中而忘記了時間?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嗎?你能從它們中剝離出細微的要素嗎?(不健康的除外)
(2)能力:能力的盤點包括三個方面,知識(eg:概念、理論)、技能(eg:英語交流能力)、自我管理(eg:情緒管理)。如果能力足夠,就更容易做成一件事,這決定了工作中的成就感多少。
練習:尋找你的核心競爭力——
①列出你喜歡的事情(很享受過程,不管做得好不好)
②列出你擅長的事情(做的比一般人要好,高出平均水平)
③列出你能靠之謀生的事情(現在做能賺到錢的)
④做一個交集(喜歡又擅長——作為業餘愛好)
⑤做一個交集(擅長又能謀生,但是不快樂——作為謀生手段)
⑥做一個交集(喜歡又能謀生——作為將來努力的方向)。最後,喜歡,擅長,又能謀生的——那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3)性格:性格盤點可以從五個維度來看
①更加關注事(的結果)還是人(的感受)?
②更加外向還是內向?
③更加註重全局還是細節?
④更加感性還是理性?
⑤如果做了決定,你更偏向計劃性還是靈活性?
性格決定了你的工作效率。如果在工作中高效完成任務的模式和我們的性格相抵觸,我們就會選擇和我們性格相近的模式,從而降低我們完成任務的效率。
比如說,你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不喜歡跟人打交道,但是你做了銷售工作。你也能夠做好,因為決定能否做好的因素是你的能力。
但是,因為這個工作跟你的性格是相互違背的,所以你每天拜訪客戶的動作並不是自然反應,而是要花很多精力和能量、克服自己的性格,然後才能去做到,這會影響到你的效率。
練習:針對性格的五大維度,進行自我判斷,並有典型事例的證明;分析自己在五個維度上的表現,判斷哪些讓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效率更高,哪些讓你的效率更低。
(4)需求:如果我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去尋找新的工作。
在能力足夠的前提下,一份工作能多大程度上滿足我們的需求,決定了我們在這份工作上能堅持多久。我們剛畢業的時候,還很年輕,一無所有,生理需求首先需要滿足,這是為什麼,很多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往往沒有想太多關於工作是否快樂、是否有成就感、是否有價值,而想得更多的是薪酬高低。
當然,一部分人仍然能夠眼光長遠,選擇了一個當下薪酬不高、但是未來回報很高的工作。然而,如果持續很久的時間,並沒有獲得期望中的回報,他很容易就堅持不下去了。
練習: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想一想目前的工作滿足了你的哪些需求,而哪些需求還需要被滿足?
2. 了解職業轉換的目標
兩個過程:自己在哪裡?想要到哪裡去?
(1)自己在哪裡:通過對興趣、能力、性格、需求四個維度的了解,發現自己對當下工作的不滿是通過哪些維度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從而更清楚自己在哪裡。
以下舉四個例子,幫助大家更好地清楚:如何去分析自己當下的工作哪個維度不匹配,明確自己在哪裡:
甲:音樂老師,不喜歡上課,有能力,有收入,就是不享受工作的過程。(沒興趣,所以要找到感興趣的職業)
乙:外貿業務員,被獵頭挖去做經理,不懂的太多,管人也很頭疼,挫敗感大,但其實他喜歡這個工作,收入也不錯 。(能力不夠,要找到和現有能力相匹配的職業/職位,當然,前提是目前需要的職業能力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
丙:護士,工作努力,技能好,但是病人投訴很多。(性格更關注事而不是人,所以找到和自己性格相匹配的職業)
丁:私營企業總監,喜歡這份工作,能力也強,待遇不錯,但是未來不能升職,因為這是家族企業。(需求得不到滿足 找到讓他有進一步發展的職業)
3. 採取行動
在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採取轉型行動的時候,有一些技巧可以給大家:
(1)盡量不要從零開始,代價太高。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幾個方面同時轉換的時候,困難會很大。
比如,你原先在化工行業做人力資源,轉到快消行業做市場,即便找到這樣的機會,也很難說最後能不能應對這麼大跨度的挑戰。
然而,如果曲線救國,比如,先在本行業本公司內從人力資源轉到市場,再尋求快消行業的市場職位,一次只轉其中一個方面,這樣的轉型要順當得多。
(2)暫時的蹲下時為了跳得更高。
當你剛剛轉型的時候,因為面臨角色調整,所以會有一個適應期,並且,因為跟過往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差異,因此也需要有一個成長期。
在這段期間,有可能薪酬、職位、成就感等等各個方面都會下降,需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因為這個下降是為了未來反彈得更高而做的決定。
(3)沒有完美的決策。
即使是成功的職業轉換,也不像愛情故事中說的「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是你經過這一番思考,與不思考最大的差別在於,所有這些不完美的部分,現在更容易去適應和平衡,你知道這是你當下僅有的選擇。
而且,過程中的付出自己也覺得十分值得,因為目標更加清晰。
(4)最後臨門一腳做選擇的時候,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個因素:看成長。
一方面是職業成長,比如更大的職責範圍,更高的職位的可能性,收入等。
另一方面是人格成長,是否對你人格的促成有幫助,是否能提高你人格的成熟度,人的格局,讓你更理解人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你與自己成長的關係。
第二個因素:竭力。
你是否努力了,你是否竭力了,還是你只是淺嘗輒止了?
如果沒有儘力,而得出我不適合、我沒能力的結論,然後匆匆做下一個選擇,只會再一次進入不適合、沒能力的循環。
第三個因素:結合你的人生。
如果發展只放在職業的角度,人是非常單薄的,很多問題是不能真正被解決的。所以,把你的生活、家庭、人生一起考慮進去,再做這個選擇。
(5)當你沒有選擇的時候,只能去提升。
我們在前面講過,讓你快樂的職業,一定是跟你的興趣,性格特徵,能力,人生需求相匹配的職業。匹配度越高,你的職業快樂度就越高。
但是,這四個方面同時匹配,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為了謀生,可能選擇了自己能夠做好、且能夠滿足需求的職業,但這並非是你的興趣所在。
然而,這個時候你是沒有任何選擇的,你要靠此掙錢,你要靠這個收入維持家庭的開銷。
如果你想要做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隻能讓它變得更加能夠謀生,給自己多一些選擇。
更多乾貨請移步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圈外只發乾貨,干到不喝水會噎著,所以來請自備水杯(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推薦閱讀:
※東北女孩,老公是浙江的,應該去哪裡發展?
※如何成為一名訪談類新聞工作者?
※請問我應該選擇漫畫還是遊戲原畫?
※南京能動少兒英語和瑞思學科英語都給了我offer,職位是少兒英語老師,我應該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