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英夾雜會讓人想狗帶?
中英夾雜可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清朝年間的上海租界區,就有車夫、小販等等基層民眾靠著夾雜漢語的英語討生活。因為當時的英法租界以一條叫洋汀的小河浜為分界,所以這種中英夾雜的語言又被稱作「洋汀浜英語」。當年中小學生還流傳著這樣的洋汀浜順口溜:
「Father mother 謹稟者,
我在school讀book,
樣樣功課都good,
But English不及格!
也是real洋氣……
隨著中外交往越來越多,中英夾雜也越來越普遍。當初被看作是洋汀浜的表達,比如Long time no see,甚至也被老外們欣然接受了。
到了現在,即便是一群中國人湊在一起,也是免不了中英夾雜。最常見的群體就是留學生和外企人了。語言就是溝通工具嘛,很多時候,不同語言混用就是更能提高溝通效率啊。
比方說,當我們說「presentation」,我們往往指的是「對一群人、以PPT為輔助地進行演講,並且很可能還有與聽眾的互動」。在中文裡真地找不到短小的對譯詞啊。再比如,「hold住」,就用很短的幾個音節,完美表達了任何場景都能冷靜應對的複雜含義。
儘管中英夾雜的確便利了人們的溝通,不~過~,如果打開姿勢不對,中英夾雜就會讓整個人變成一個大寫的13。
蛋疼姿勢1:語氣詞用外語
因為語氣詞本來就是真情流露的時候啊,用母語才是最自然的反應好嘛。這個時候如果非要用英文,麻煩你先提醒身邊群眾帶避雷針好么。不信你看……
Evalyn曾遇到一個男同學摔了一跤,那貨滿臉通紅地憋了2秒鐘後大叫了一聲「ouch!」那一幕蛋疼至今…
Lynn 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非要用「ewwwwww」表達噁心。
土狗子 有一個認識的朋友,雅思4個5都考不上的程度。以前一起吃飯,菜掉到桌上了是「我靠」。後來讀了一個學期的語言班,變成了「Whoops」+中文,太特么難受了。
蛋疼姿勢2:把漢語夾在一個英語單詞里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把漢語夾雜一個英語單詞里!是不是不能理解!
比如「我們shop完ping一起去吃飯吧~」「你com什麼plain啊?」
如此說話的人,點撥君只想說:你un不understand聽眾的痛苦啊……
蛋疼姿勢3:句子里英語比例過高
如果是一群中國人聊天,一個中文句子里偶爾冒出一兩個英語表達更高效的單詞,是很常見的。比如「你現在拿了幾個offer?」「我下周有個presentation。」但如果攜帶英語的比例太高甚至高過中文,就開始有點裝逼過度之嫌:
「客戶希望build一個nice的image.」
「Please把這個folder給rearrange. 這樣就improve了你的efficiency」
「Tomorrow的bs前,把brief 提前做好,之前相關的campaign 整理一個case sharing,這個idea可以一直來build up,每年都做,這樣就可以total own住,以後都可以成為他們的brand assets了」
再高一些就會是這樣……
蛋疼姿勢4:人肉復讀機
就是英語說一遍後,再用中文再說一遍同樣的意思。或者中文說一遍,再用英語說一遍。無敵彆扭,你體會一下:
「Give me five! 來來來,擊個掌!」
「我點的不是這個,this is not what I ordered。」
但有一個特例情況是,表白的時候,用二十種不同的語言反覆說「我愛你」,都不會招煩。
蛋疼姿勢5:你溝通的對象英語不佳
如果跟你一起聊天的人明明不太會說英語,你硬要中英夾雜,就是不體貼人的表現了。如果你爸媽不懂英文,你拿到offer後,還是會跟他們說「我收到學校的錄取信啦,還帶獎學金呢」。
畢竟,不以提高溝通效率為目的的中英夾雜,都是耍流氓!
蛋疼姿勢6:用中文語法,造英語句子
還有的時候,明明是在純英語溝通環境下,其實本身不想中英夾雜,但是因為英語底子不夠紮實,卻迸出Chinglish的句子。2013年時央視某記者採訪尚比亞發展署官員,問出了「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recently years」的問題,引髮網友一片吐槽。
試想,如果你在學校面試中沒有聽清老師的問題,說出了「you said what」之類的句子,也著實是尷尬……要避免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平日多加練習。在點撥,有很多海外在讀或就業的學長學姐,可以幫你做mock interview,以及輔導你提高英語水平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