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其實你敢面對你自己嗎
九 其實你敢面對你自己嗎
《金剛經》云:「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其實已經不止一次的說到,所謂煩惱,來自對一切的執著。什麼是執著?抓著不放手是也!「畫地為牢」語出漢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指所謂只能在一個限定的範圍內活動。其實,心不自在,一念執著,我們便會不斷的畫地為牢。但是我們往往都在念念相續地執著,這念念相續地執著就是一次又一次我們為自己畫的牢籠。悟空為師父畫的圈是保護,我們為自己畫的圈是草原上的火圈,遲早會把立足之地越燒越少,最終燒死自己。怎麼說呢,你們有沒有見過非洲大草原上的大火,真是所到之處摧枯拉朽。假設你站在草原的一個火圈內,避免燙傷,你是選擇衝出去,還是選擇躲進去,當然了,衝出去會難得多,但是躲進去遲早也會被燒死。其實我們何嘗不被無明煎熬著,我們是跨出去,還是躲進去?
許多人,學佛學了這麼久,還在門外。
佛講「信解受持」,恰恰是這個「信」,是第一艱難!所以為什麼《金剛經》云:「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這一念凈信哪那麼容易?信佛,信的是什麼,很多人至今沒有搞清楚。信佛,若只是念經念佛,那便存在「南無念佛機」和「南無念佛app」,信佛,若只是吃素,那麼便存在「南無牛馬羊驢鵝」,信佛,若只是打坐,那麼便存在「南無打坐大石像」。信佛,若只是忘情棄愛,那麼便存在「南無土木花草果」…...
信佛,終究上來說是信自己的佛性。不是說以上的一切可以不需要做,但是怎麼做,怎麼信?那麼佛子要做到一點,是直面自己,不要逃避!倉央嘉措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被許多後世佛子指罵不休,謂之「淫僧」,更被許多「破斥」藏傳佛教的人引為「鐵證」。其實話說回來,有此一問又有何奇怪?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不解和疑惑,不要掩飾不要隱藏。要是連直面自己都做不到,又談什麼撥雲見霧悟清凈自性?
無愛不返娑婆,愛欲是輪迴的因沒錯,但是煩惱同樣障礙修行!人,這一生這能忘情棄愛的實在少數。豈不聞佛的愛是大愛,大愛中有小愛,記得沒有小愛就像大樓失去磚瓦,會崩塌的。你連自己的愛,自己的心都不敢直視,又談什麼去直視自己的惡業,又如何去懺悔?
為什麼這一篇要講愛,因為在八苦裡,「生老病死」是生命過程,「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是生命過程中的生命體驗。而「愛別離」便是第一,在所謂愛里,凡夫卻又是最虛偽,最不肯直面的。
與所愛的分離,就是一種苦,這裡包括親人、愛人、朋友等等。執取於愛欲,才是愛別離的因。張若虛詩云:「你若無心我便休」,講的便是不要執著,瀟洒自在。是的,這勉強屬於世間法,切記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菩薩畏因」中的因,就在於此,愛別離苦,苦就苦在執著。有一句話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之所以選擇「忘情棄愛」,大多是害怕輪迴,害怕受傷害,害怕受果報,其實捫心自問,多少人信佛是為了保佑和加持?
我們要斷這個苦,是要斷苦的因。情愛不是苦,執著才是。人生八苦的根本,是執著於四大假合的「我」,以此為實;更是執著於六根六識六塵傳遞給我們的所謂世界,亦以此為實,所以這才有了八苦,但是我們是本末倒置了,以為我只要不愛便不會愛別離苦,越是這樣的人,越是愛自己,因為我為了保護自己才不去愛,所以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近乎痴戀的愛。其實,這樣的愛,別離起來更痛。
所以《金剛經》中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告訴你不要執著於「我忘情棄愛,就能清凈成就。」,也告訴你不要執著與「我念經念佛,就能清凈成就。」,一切表象上的表演和內心真正的證悟只會是南轅北轍。強調一點,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承認自己的不舍和貪愛,總之承認一切,只有承認他才能直面他。我記得聖嚴法師曾經說過:「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一切的事情你不面對,不接受怎麼能處理和放下?所謂六根清凈,其實六根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眼見一切色,一切色法無礙,耳聞一切聲,一切音聲無礙,這便可成就,觀世音菩薩便是修行耳根圓通成就。因為不從「因」上去考究,到死也搞不清楚的。比如《彌陀經》講念佛,念佛要一心不亂,所謂一念提起;但《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講的是萬緣放下。你不明白那個「因」,其實這裡便會出現分別和矛盾,我只要問你:「念佛是否音聲,觀想是否色見」,你便答不上來。因為我們本具佛性,這一切的一切法門都是各有側重。其實念佛的一心不亂,這個心便是你的智慧心,念佛念念相續,把智慧佛性呼喚出來,這是真念佛。拜佛,把清凈自性拜出來,這是真拜佛。不見如來藏妙真如性,便是有所住,有所住便不自在。這心不自在,你到了哪也是如在牢籠之中,困著你自己,走不出去。這也便是《金剛經》中:「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要執著於所謂佛法的表象,要看到自己的清凈自性,這樣信佛才是真信。
所以這裡便能理解「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如來悉知悉見。」,何以故,就算你沒有了悟本來的清凈自性,起碼你懂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智慧,這也是一種悟,因為「無得無說」「當體即空」那是八地菩薩以上的事,《金剛經》智慧圓滿,凡夫若能獲得多少指導,也是種下金剛種子,終究是要證悟的。所以「真信」了才是生「凈信」,有清凈的信心,這樣一來你就能了知如來和見如來,這是真知真見。
世間事就是如此,你不敢面對它逃避它便是一種「畏果」,我們要看的是「因」,這便是佛教的大因果觀。也正因為如此,逃避不面對的你,到了哪裡也同樣被困樊籠。佛之所以是佛,是因為智慧圓滿,究竟涅槃,其實他本來也和我們一樣。因為我們在此岸去揣度彼岸,會用我們慣常的六根六識六塵去思維揣度,所以有對錯、是非、能所這些名相對立,所以我們看不明白,解不通,所以《金剛經》當下告訴你:「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告訴你不要因為修行而落入邪見,不要因修行生諸多煩惱。道在屎溺,你要是修行了解決不了生活的煩惱,還因為修行生諸多煩惱,那就是信錯了學偏了。
所以讀至此,你一定明白《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首先需要面對,而非逃避。但是至於你面對以後如何修行,有何成就,就看你自己了。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本是涅槃的異稱,成佛一定是了悟無為法,而就算你現在不能了悟無為法讀了《金剛經》也能做一個相對自在的凡夫。千萬不要因為如此再生煩惱,記得,你不能全懂那是正常的。
再次強調,無論一切都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