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富豪霸佔35%GDP,香港「撈底王」談現在與未來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GDP估值進行計算髮現,香港十大富豪的總家產相當於香港GDP的35%,遠超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從這個比例中不難看出,香港的貧富差距已經大到難以想像的地步。而香港社會近年來不斷升溫的不滿情緒,正源於此。簡而言之,超級地租和財富高度集中導致產業空心化,並讓社會上下流動幾近停止,年輕人沒有機會沒有選擇權利,自然只能選擇以激進的方式表達訴求,走上街頭和排外情緒高漲。而這又進一步導致外向型和高度依賴國內的香港經濟再度受創。香港關門拒客,只能是讓自己越陷越深。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去研究社會和經濟發展遇到的根本問題,寄希望於普選特首就能「一人興港」無疑太天真。
素有香港樓市「撈底王」之稱的林奮強年前從香港的地理、教育、人口構成和民生配套的角度講解香港的現狀和危機,以及指出香港未來需要把握的機會。林奮強 創辦了香港黃金五十,一個獨立非牟利政策研究組織。他曾任瑞銀的亞洲高層管理人員,亦曾出任香港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及行政會議成員。
地理優勢
計算4小時飛機行程所覆蓋地區的GDP,拿這個數字來比較一個地方的經濟價值。紐約,18萬億美金,原因是4小時機程可以覆蓋大部份美國地方。倫敦,17萬億美金,英國本身的GDP不算多,但4小時可以覆蓋到莫斯科,這令倫敦有這個數字。香港,18萬億美金,因為4小時機程連北京都能到達。而新加坡,只有2萬億美金,很少,主因是4小時機程連澳洲北岸也不到,覆蓋範圍包括鄰近的印度尼西亞,人數多,但GDP不高。
而地理的優勢下,香港的人均GDP卻比新加坡還要低近8千美元, 可想而知香港仍要努力在各方面好好發展。從這個數字來看,香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為何計算4小時機程呢?因為4小時機程對生意人來說可以當天往返,早上飛出去,晚上可以回來,所以企業選總部時多會考慮4小時機程所覆蓋的地方。以香港為中心的4小時機程覆蓋範圍的GDP比新加坡多9倍,但為何近年國際金融企業亞洲總部都考慮設於新加坡呢?我們看看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幾年,香港沒有增加過辦公室,租金不斷增加,中環租金由幾年前的40多元升至160多元,這令國際公司部署退出香港而選擇其他地區。同時間,新加坡則表現的很好,7年前才剛成立Marina Bay金融區,今天已經有2200萬呎樓面,相等於整個中環區的辦公室樓面,香港在趕客,新加坡就接客,這些機會都是香港雙手奉送他人的。看看地理位置,新加坡處於亞洲邊緣,從地理及4小時機程覆蓋GDP,香港才是亞洲中心地區,國際公司不太可能想將總部設於一個赤道之上的地方,但今天這的確發生了,新加坡成功建出一個金融區來。
人才
另外,香港本土人才不絕,林先生舉例香港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課程是全球排名第二,訪問的主持人還以為「理工」是指美國的「麻省理工」,原來是香港的理工大學。這麼厲害的酒店管理學生畢業之後在香港有機會嗎?香港過去5年來, 旅客數量增加近9成, 但看看過去幾年酒店業的增長,香港過去有7萬間酒店房,未來6年會增加7千間,大約10%,但這些新增的酒店房都是左加右加的劏房酒店(即廉價酒店)。反觀澳門,過去有3萬5千間酒店房,未來6年增加3萬5千間,即增加一倍,總數將會追上香港,而新增的多是世界級酒店。還有澳門旁邊的前海及橫琴發展區競爭, 港珠澳大橋未來2年內落成及開通, 到底會是吸引還是送走香港的人才和資金?誰也不敢斷定。但明顯地, 香港人的危機意識在長遠發展上, 顯得非常不足。
這樣的情況下,在香港讀書的人才,留港卻沒有機會讓他們發揮,他們只好到澳門、前海等地工作,管理人家的世界級酒店。現在這經濟模式, 有點像菲律賓,大部份菲律賓女人出國工作,例如來港當工人,這令大部份菲律賓家庭都不能一家團聚,這個發展方向對香港絕不是好事。繼續談現況,一定要談一下香港總體GDP,回歸時香港的GDP佔中國兩成,是一個十分舉足輕重的地方。今天如何呢?5年前上海GDP已經超越了香港,4年前新加坡超越了香港,3年前廣州超越了香港,今年天津超越了香港,明年深圳也可能會超越香港。回歸時,澳門的人均收入是0.4個香港人,今天已經是2.5個香港人了。澳門能把握機會, 於10年之內, 已把人均收入上升了6倍。
醫療
香港另一個大問題是醫療,香港的醫院在過去15年來差不多沒有增加過病床。預計10年之後,65歲的長者,估計會由現在100萬增加至220萬,而65歲以上的長者所需要的照顧資源是65歲以下的6倍,這將會是一個計時炸彈。大家還記得過去的流感所死的人數比沙士還要多,早前流感來襲更令病床非常緊張。
老年人的住院需求差不多是年輕人口的六倍——一個長者病 人平均入院次數是非長者的4.7倍,而平均留院日數是非長者 的1.3倍。換句話說,即使香港的人口停止增長,醫療服務需 求依然會以香港從未經歷的步伐增長,更遑論香港的人口將 以每年0.7%增長。只以公立醫院而論,長者便佔整體住院人數的42%。
醫療絕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配套,這就好像個人的健康,就算一個人再有錢、再聰明、再多親戚朋友也好,沒有健康都是徒然。
林先生認為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核心問題可能在於這幾年的財務配置上。過去5年來,每年的財政預算與現實收入有近3成的誤差,差不多每年都預計會入有1-2百億的赤字,但最後都是有豐厚盈餘,這5年加起來的差額總共比預期多了6000億元。
其實,早知有這6000多億,香港應該多作投資,可能今天的住屋、醫療、商場擠迫等問題都可以一次過解決。例如一間公共房屋成本約100萬, 可以興建很多間屋, 減低公屋輪候冊的人數, 社會矛盾都可以降低不少。又或者把醫療體系的資源增加3倍等。可惜過去多年政府每次都「看錯市」,令財務配置過份保守,失去不少寶貴機會。
比如說香港沒有土地,其實可以一早造地,早早造地的話我們其實可以造出足夠的土地。又或者發展地產項目時要有決心,好像西九那塊地皮在15年前已經存在,到今天還在曬太陽。林先生認為,香港人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並下定決心去做。
人口
談到近年的民怨,林先生話當年,1945年的時候,香港只有60萬人口,到1951年就跳升至240萬人,6年間人數增加4倍,今天的問題相對當時都不算什麼,但當時香港還是沒有太多怨氣。他記得當時每個人都互相幫助,人人都當自己是難民,早來遲來的都是一樣吧。
本土主義是否可行呢?林先生舉了日本作分析,2007年日本有1億2千多萬,往後每年人口減少百多萬人,預計30年後將會變回8千多萬人,即跟二戰後的人口差不多。來的人少,去的人多,經濟都很難向上。
現在,香港比美國老了 5 年有多,僅比日本年輕 3 年! 香港跟西方發達經濟人口老化速度的分歧早在 2000 年開始。當時香港的年齡中位 數為 37 歲,比英國年輕,只較美國年長少許。但由於老化增速,到 2014 年 香港比英國老 2.7 歲。而受惠於高生育率及積極的移民政策,美國的年齡中位數 將保持在 37.4 歲,相比之下,香港的年齡中位數將會是 42.9 歲,如果還未能想像到香港屆時會有多老,不妨看看現在的日本。
林奮強認為日本經濟迷失幾十年,除了貨幣問題,人口結構也是一個主要問題,人數少了,人口老化了,這樣的城市怎麼會有活力呢?
說回香港,如果回歸後不計算新移民,香港「本地人」其實只有620多萬,即今天每7個人需要減去1個人,林先生認為這樣的香港難以維持。香港不應關門,過去173年也沒有這樣的心態,香港關門的話根本生存不了,亦更不要說成為紐約、倫敦。700萬香港人服務700萬香港人亦不是一個好方向,若要幫助各階層,增加上流力,最好是吸引更多外來人,令香港整體富起來。
另一個大問題是人口老化,林先生做過調查,個人消費在退休後會減少7成,由於香港人口結構與日本人口老化現象相似,未來香港GDP由於人口老化將會每年下降1%。老化問題影響最大並非老人家,而是年輕人。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80後成員指他姐姐多年前結婚擺酒時,算完結婚時收到的「人情」(即份子錢)埋單算是有賺的,但多年後到他擺酒時,埋單計數竟要蝕本,主因是很多世伯到這位80後擺酒時都退休了,所給予的人情禮金「縮水」了。這故事只是一個消費經濟的縮影,人口老化所影響的是全港經濟,受害者就是年青人。
香港的老年人口正以總人口增速的 8 倍高速增長,65 歲或以上人口將激增。這個數字將從 2011年的 965,000 增加 50%至 2021年的 1,450,000,更在 2031年觸及 2,160,000。
林先生最不想看到的現象,是香港成績好的學生,由於留港沒有好機會,都要跑到別的地方去賺錢,要有好醫療的又跑去別的地方,沒有好規劃又迫國際公司的總部設於其他地方,本土主義又令人數越來越少,沒有新人加入令人口老化問題浮現。他認為近年有很多社會議題的討論,都只從單一個「小格仔」處去想問題,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從宏觀一點去看問題,而不是在「小格仔」的範圍不停討論,損耗精力。
好像全民退保的議題,問題不應該是3000元是否足夠退休,重點應該是香港問題在哪?例如未來的醫療、長者生活、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如何等等,這些宏觀問題未得到解決的話,就算幾十年後每月給你3000元,這足以解決退休問題嗎?現時,剩下大約得 5 個 適齡工作人口撫養 1 個長者;17 年後,更只有 2.4 人去承擔。換向話說:2031 年 的年輕人要承受比 50 年前重 4 倍的負擔。
過去30年美國中產實質收入收入是沒有上升過。美國首都華盛頓, 謀殺率是香港的75倍, 紐約是香港的30倍。全世界最發達最有錢的地區, 絕大部都開始面對人口老化及債務問題, 這都是對年青一代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由08年金融危機之後, 大部份國家的債務多了接近一倍, 歐洲國家年青人的失業率, 平均約22%。所有已發展的發達地方, 他們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縱觀全球有很多國家都是普選制度, 但卻不見經濟有何大幅改善。最好的例子是希臘, 大選時國民都希望可以反對國家緊縮開支的政策, 結果最後政府仍是要面對歐盟的壓力下, 繼續緊縮政府開支。到底香港應該花時間及金錢去研究社會及經濟發展, 還是仍只著重於普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部分內容整理自林奮強黃金五十電台訪問節目 及 香港黃金五十研究報告
更多精彩獨家新聞文章,港股和境外投資大數據工具,請下載比特港股新聞APP:
比特港股新聞推薦閱讀:
※香港治癒吃貨,趕緊去吃兩天緩緩
※請問,如果有港幣20萬閒錢,怎麼做投資增值比較好?
※香港美食|30張圖記錄米其林三星的壽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