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之下有毒藥

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懷特海

文 | 張是之

1

風高月黑夜,殺人放火天。先知先覺的烏龜大師告訴浣熊師傅,太郎要越獄,即將引起江湖上一場腥風血雨。浣熊連夜派鴨子專員視察鐵鎖加身、重兵看守的太郎,卻不曾想鴨子掉落的一根羽毛給了太郎機會。太郎用尾巴捲起羽毛開啟鐵鎖,大開殺戒,成功越獄。《功夫熊貓》的故事自此開啟。

電影中有句經典台詞,"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烏龜大師的預言,從一開始就構成了行動和故事的一部分。

心理學上曾經有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雙盲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里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公開了這些人的名字。

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測驗,結果發現,被公開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個概念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提出: "a fals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evokes a new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false conception come true.」(一個對情境的假想定義引起了一種新的行為,而這一行為卻讓最初假想的情景成為了現實)。

簡單講,「自證預言」就是如果熱門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事實上其原本並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那麼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生。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真假正誤,都影響到了人們的行為本身,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2

眾所周知,自秦統一中國以來,我們進入的並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家長制」的社會。家長制社會的特點是「威權」和「權威」,雖然清朝滅亡標誌著舊社會的崩塌,但家長制的文化並未因此改變,正如我們教育中常見的「權威」現象。

小學的「權威」,是雪融化了,不能回答是春天,標準答案只能是水。

中學的「權威」,是提煉中心思想、挖掘作者寓意。高考語文閱讀題,原文作者都無法正確回答出標準答案,文章作者被出題者的想像打敗。[注]

大學的「權威」,是把學校進行分類,「985+211的大學」、「211大學」,以及其他。從中學邁向大學的高考,不是在選拔人才,而是在把人進行分類,名校、普通大學,重點、非重點,或者直接工作。歸入名校的臉上有光,進入普通大學的略感失落,落榜或者沒有參加高考的學生則默默承受。

名校自然有名校的優勢,這不可否認,但名校並不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全部必要條件。政策所確立的分類規則,美其名曰追求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一個無法清晰定義的模糊說辭。

一些省份生源競爭激烈,本科二批的分數線甚至是某些地方的重點線。相同的試卷,相同的分數,有的地方上的了重點名校,有的地方卻只能讀專科。

這個不公平的歷史久遠,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原本成績更高、學習能力和基礎都不錯的學生,接受命運的安排,進入非名校的普通大學後,大部分人毫無保留地遵從了來自「權威」的定義和歸類,大學是普通的、專業是一般的,未來是迷茫的。從此開啟「自證預言」的模式,失去鬥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

3

追求公平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小習慣了相信權威的孩子和家長,輕易就再次相信了「權威」,相信高考和大學就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

假如你是山東的一個考生,分數在當地可能剛過本科線,在有的地區則完全可以進入重點大學。而以你的學習能力和基礎,也是完全有能力完成重點大學學業的。但「權威」根據政策告訴你,你只能上普通大學。很多人就認了,於是就忘記了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其實絲毫不比那些重點大學的同屆學生差,也就放棄了自己成為「重點」的機會和信心,也放棄了繼續努力。最後自證預言,「你說我不行,我就是不行」。

只有少數人沒有迷信權威,被權威所困擾,而是堅信自己的優秀,沒有被學校、專業所羈絆,堅持學習、努力成長。很多成功者的優秀,並非師出名門,更多是靠自身的努力,有的甚至連文憑都沒有。

我們今天並不缺乏自學成才的正面教材,他們不光自學,而且是終生學習。有的雖然沒有邁進大學校門,但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和堅持,所達到的高度,自己就成了值得別人學習的一所「大學」。

一般大學四年下來,大概總共50門左右的課程,其中還包括很多沒用的、甚至內容值得商榷的課程設置,將來能用到的教科書知識其實十分有限。

懷特海說,「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比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知識的學習來塑造能力,這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成長。學校教育,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讓孩子學會怎樣自我成長。

教育公平,聽上去很美好,實際上說不清理還亂。在家長和社會普遍有名校情結、名校資源行政壟斷下製造的一劑毒藥便是——自我認知的嚴重低估。這恐怕比教育公平問題還要嚴重,因為它隱藏地更深,家長和學生們更不易察覺,危害也更大。

家長們,是不是該醒醒了?

2016.05.20

注釋:

2011年6月9日,《中國周刊》總編輯助理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友人來電,說今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的現代文閱讀,用了我幾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來試做了一下,對照標準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數。出題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把作者本人都打敗了,幸好我當年沒落在你手上。」(高考閱讀:題目原作者答題「不及格」)


推薦閱讀:

體驗外國教育?這件事沒你想像得難
剛當幼師太好說話導致小朋友們不聽我的話怎麼辦?
中國式學校和家裡不會教你的道理
放假了,陪孩子玩點啥

TAG:教育 | 社会问题 | 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