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調查:患者究竟有多信任醫生?
對於醫患關係的一項難得的實證調查,結果或許出乎你的預料。
作者:政見觀察員 陶郁
5 月 7 日中午,廣東省人民醫院醫院通報:被患者砍傷的口腔科主任陳仲偉不幸辭世。不斷發生的醫生遇襲遇害事件,在使人們感到悲傷和憤怒的同時,更不斷引發社會對醫患關係的熱議和深思。
在此背景之下,不少記者與學者發出警告:醫患矛盾的頻繁出現與不斷激化,很可能已經與患者對醫生的極度不信任形成了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關係。但是,只有藉助嚴謹的專門性實證研究,才能準確了解這種信任的實際情況與影響因素。
香港嶺南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譚偉強的一項研究填補了時政研究方面的空白。他委託零點調查集團於 2009 年 12 月到 2010 年 1 月間在北京城區的 67 所三級公立醫院、55 所二級公立醫院和 119 所一級公立醫院中隨機抽取了 10 所三級醫院、8 所二級醫院和 8 所一級醫院,在其中對 434 名患者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調查問題主要包括:患者是否相信醫生將病人健康與利益置於首位、是否滿意醫生的技術水平和交流能力、是否認為醫生提供了足夠信息等。研究者也收集了患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健康情況等信息。
通過分析數據,譚偉強發現,在北京城區公立醫院就診的患者,總體來說對醫生是相當信任的。如果以 5 分作為滿分,那麼患者在絕大部分評價自己對醫生信任程度的問題上,都打出了 4 分以上的高分。
候診時比診斷後更相信醫生
具體來說,譚偉強的研究結果還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例如,他發現,那些在醫院裡等候診斷的患者,往往比剛剛結束診斷的患者更相信醫生能將病人的健康與利益置於首位、更滿意醫生的交流能力,也更容易認為醫生提供了足夠的信息。不過他們對於醫生技術水平的評價則沒有顯著差別。
譚偉強認為,之所以出現上述差別,或許是因為病人在就診前往往更直接地需要醫生幫助,因此他們對醫生的評價與態度也往往更好。令人遺憾的是,譚偉強並未分析就診過程本身是否直接導致了患者對醫生信任程度的變化。
患病時間越長,越不相信醫生
同時,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那些對於自身健康狀況更有信心的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程度也往往更高。無論對於候診患者還是結診患者而言,對自身健康情況更樂觀的患者,都更傾向於相信醫生能將病人的健康和利益置於首位、也更傾向於認可醫生的技術水平和交流能力。而在結診患者群體中,對自身健康情況更樂觀的患者,往往還更傾向於相信醫生向病人提供了足夠的信息。
此外,得病時間越長對醫生的信任程度往往較低。譚偉強認為,那些得病時間較長的患者,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未能及時治癒與醫生不負責任有關,他們可能會認為醫生未能給自己提供有效的信息,也可能認為醫生的業務水平不高。
譚偉強的研究還發現,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患者更頻繁地接觸與醫藥有關的負面新聞報道,就往往更不信任醫生;而患者擁有醫療保險的情況,則並不影響對醫生的信任程度。
大醫院的醫生並不一定更受信任
不僅如此,在不同等級醫院就診的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程度也顯著不同,但並非所有在大醫院和好醫院就診的患者都更信任自己的醫生。
具體來說,在候診患者群體中,那些選擇三甲醫院等高級別醫院就診的患者,確實會對醫生的服務責任心、技術水平和交流能力給出更高評價;譚偉強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在這些醫院就診的患者往往病症較重,他們更需要高明的醫術和精良的設備,也更傾向於相信那些名聲更響的大醫院與好醫院更容易滿足這些需求。
但是,在基層醫院結診的患者,卻比在高級別醫院接診的患者更相信醫生會將病人的健康和利益置於首位,也更相信自己從醫生那裡獲得了足夠的信息;譚偉強認為,這或許與基層醫院中患者與醫生往往更加熟悉有關。
研究並不完美,但意義重要
應該指出,譚偉強的研究在樣本代表性和分析深入程度等方面並不完美,而他自己對此也直言不諱;但是,在醫患關係如此重要但國內尚無類似經驗研究的情況下,譚偉強所提供的數據無疑具有重要價值。如今,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處於關鍵階段,而患者能否充分信任醫生,不僅可能會對醫患關係和治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其本身也應被視為「醫改」的一項重要政策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了解患者對醫生信任程度的實際情況,並據此探索出相應措施,刻不容緩。
要了解中國其他地區以及在民營醫院就診的患者是否也如此信任自己的醫生,還需要更多的調查。
參考文獻Waikeung Tam (2012). Health care reform and patients』 trust in physicians in urban Beijing. The China Quarterly, 211, pp 827-843.
推薦閱讀:
※當老闆不信任你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換親的女孩過得怎麼樣?——來自巴基斯坦的證據
※一句話闡述信任的本質?
※這種情況該不該讓男朋友去同學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