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在南海支持中國,不過是莫迪的騎牆術?
毛克疾:在南海支持中國,不過是莫迪的騎牆術?
作者簡介:毛克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南亞問題專家,在《環球時報》英文版、《鳳凰周刊》、《財新》、觀察者網、中國網、澎湃等媒體發表大量時政評論和新聞分析,微博@公文包攜帶者克疾 。
近期,中印兩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反轉、曲折事件呈現出一幅與以往頗為不同的景象。從印度的涉華言論判斷,兩國關係似乎坐上了過山車,一會兒是劍拔弩張的公然對抗,一會兒又變成了同仇「敵」愾的統一戰線。在這種反差極大、反轉頻發的「精神分裂」背後,一個更為靈活、自信的印度浮現出來:自莫迪上台以來,他不僅在各項國內、黨內議程上獲取了可觀的凝聚力,同時也在各種各樣的國際場合翩翩起舞,汲取了不少政治自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執政集團內部凝聚力孱弱、外交戰略爭議不斷,莫迪之前的多屆政府都難以果斷行事——用印度政治評論家拉賈·莫漢的話說就是「常常坐失送上門的良機」。毫無疑問,國內、黨內都顯出強勢的莫迪在外交議題上也會享有更多政治資源和行動力,因此會顯得更加果斷、靈敏,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時任性而為,做出點匪夷所思的「精分(schizophrenic)」舉動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在外交舞台上,莫迪表現的越來越靈活
就在今年2月中旬,美軍一名高級官員聲稱,印度海軍可能會和美軍一道「共同巡航南海」。雖然隨後印度軍方很快在多個場合否認這種說法,但毫無疑問的是,在涉華的敏感問題上,印度已經進入了活躍區間,時不時會做出一些驚人之舉。此後,不僅印度駐菲律賓大使公開支持菲律賓在「南海仲裁案」的申訴,印度的各路高官也頻繁呼應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民主國家」在國際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和共同行動的呼聲。
4月10日,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在取消了既定的對華訪問之後來到印度。在卡特到訪之後,美印兩國「意向性」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協定——軍事後勤保障協定(the Logistics Support Agreement , LSA,現在已經更名為「後勤交互支持合同備忘錄」)。這項協議一旦生效,印度將可以獲得使用美國既有後勤保障設施的便利,這將大大強化印度軍方力量的投送能力,使之能夠在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之外也獲得可觀的活動範圍。
雖然上述這項言辭和舉動似乎有意瞄準中國,並可能預示著中印關係進入下行區間,但是令人驚奇的是,事態並沒有按照慣性發展下去。出乎預料,中印雙邊關係不但沒有進入低谷,兩國的接觸和互動反而卻進入了規模、強度和頻率都前所未有的區間。
從4月16日開始,印度國防部長馬諾哈·帕里卡爾開始了他對中國為期5天的訪問——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印度防長時隔3年後首次訪華。除去參加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年度會議、討論2013年簽署的《中印邊防合作協議》、會見中國軍方高層以外,他甚至還參觀了剛剛成立的西部戰區指揮部,也就是中印邊境的軍事直接負責機關。
幾乎與此同時,中、俄、印三國第14次外長會晤也於4月18日在俄羅斯舉行,期間中國外長王毅和印度外長蘇什瑪·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舉行會晤,在隨後發布的聯合聲明中印度和俄羅斯支持中國立場,承諾「維護基於國際法原則的海洋法律秩序,認為所有相關爭議應該由當事方通過談判和協議解決」。雖然印度的表態保持了一貫的模稜兩可,但是卻不乏為中國做出有力解讀詮釋的空間,比起此前的公然對立,是一個很明顯的提升。
而緊隨三方外長會晤的是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基特·多瓦爾訪華,在北京與國務委員楊潔篪舉行了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9次會晤。正如學者林民旺指出,其實中印俄三國外長會與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屬於兩國間「常規」年度會晤,而把非常規的雙方防長會晤選在相近的日期內舉行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4月18日中俄印外長會晤,中國獲得了俄羅斯和印度在南海問題上的支持
在中印之間發生了一系列具有明顯下行意味的事件之後,莫迪政府「別有用心」地採取了國家安全顧問、外交部長、國防部長三管齊下的接觸策略,比起印度的種種既定說辭,這種頻繁出擊的策略本身其實非常值得玩味。之前印度的多屆政府——比如經常借重執政聯盟的國大黨政府——常常陷入猖獗的內部分裂和主義之爭,因此很難積蓄力量採取果斷、靈活的外交策略。相比之下,強勢的莫迪政府不但獲取了較強的黨內共識,也因作為多數黨執政而免去了冗大的官僚掣肘,因此他也就能常常採取靈活機動的對外策略。
然而,坐擁大量政治資本的莫迪,有時為了追求針對中國的「最佳」政策效果,也就能使出一些前後不搭、甚至自相矛盾且極具戲劇性的對沖策略。用印度政治評論家C·拉賈·莫漢的精闢言論概括,「德里似乎已經準備在那些必須競爭的領域和北京對決,而在那些哪怕有一絲合作可能的領域選擇合作。」
莫迪政府認為模稜兩可的不結盟和騎牆策略難以果斷行事,且效果有限,似乎已經放棄了印度傳統的溫和持中外交策略。然而,莫迪大張旗鼓變革的只是「手段(means)」,即那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和推出這些政策的平台,而不是「目的(ends)」,即這些政策的宏觀指引和想要達到的預設目標。事實上,莫迪很大程度上還是「換湯不換藥」,雖然採取了更加激進和「精分」的政策,但是他卻總體繼承了印度維持「力量均勢(power equilibrium)」的傳統,繼續維持戰略自主,並堅信這種獨立立場能夠使印度國家利益最大化。因此,使得莫迪與眾不同的其實只是運用政策的程度和方式,而不是這些政策的原則和出發點。
換句話說,雖然莫迪政府採取了變化幅度極大的大國外交策略,但是從根本上說,他還是沒有跳出印度力量均勢的老派主張。也許這也是為什麼中印關係在經歷了一系列緊張之後,開始驟然出現一系列貌似異常的轉暖,兩國開始密度、強度都極高的接觸。不管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後面發生的一組正面事件都在事實上對沖了前一組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與其說莫迪的中國政策具有革命性的轉向,不如說他只是加劇了政策擺動的幅度——有時中印關係變得比以往更加陰冷,但是忽然之間又快速轉暖,消弭了此前的寒氣。
也許在印度決策者眼中,比起因顧忌美國或中國的潛在反對而採取謹小慎微的模稜兩可政策,在極寒與極熱之間來回擺動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戰略槓桿效應。比如,印度很可能期待與美國「原則上」達成但又沒有實際通過的軍事後勤保障協定(LSA),能夠在隨後與中方舉行密集會晤中作為戰略槓桿,爭取在涉華問題上撬動利益。畢竟,印美協定還沒有最終塵埃落定,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能圍繞這項協議簽署與否和中國討價還價,撬動本來難以染指的利益,對於印度來說就已經取得了比原來多的收益。
其實,印度在大國關係上採取這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策略時也必須謹慎,因為很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國家雙邊關係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本文2016年5月發表於觀察者網(http://www.guancha.cn/MaoKeJi/2016_05_01_358769.shtml)。】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科學素養,家國情懷,橫跨文理,縱覽風雲。《周易·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zMjU3Ng==&mid=2247483652&idx=1&sn=d1e87f74efa09aae6a71bb825bf1acda)
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
http://weixin.qq.com/r/Vjo-J1XE1QiqrRFE929E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乎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