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不誠信的行為?
生活當中,很少有人干過偷竊、搶劫、騙錢這種事。
但是,像從公司順只筆啊,對客戶虛報個數據啊,考試作個弊啊,這些事大多數人都干過。
那為什麼有些不誠信的事我們會做,有些就不會呢?我們選擇誠信與不誠信的臨界點在哪呢?只是簡單的犯不犯法嗎?
《怪誕行為學》這本書說,當直接涉及到錢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更主動地避免不誠信的行為,但一旦沒有金錢的直接介入,人們就容易向慾望屈服了。
作者舉了一個在麻省理工做的實驗的例子。實驗把學生分成了三組,分別讓他們做20道數學題,每答對一道題,就獎勵50美分。
但是給三組學生對答案的方式不一樣。
第一組,主持人幫忙計算成績,直接發獎金;
第二組,主持人要求志願者自己對答案,再把答題紙撕掉,只告訴主持人對了幾道題就可以,主持人只根據志願者的回答發獎金;
第三組,同樣要求志願者撕掉答卷,告訴主持人結果,但不同的是,主持人不會直接把錢給他們,而是給玩遊戲的那種籌碼,讓志願者拿著籌碼到房子的另一頭自己去取現金。
這樣看來,第一組的志願者是沒有機會作弊的,第二組和第三組都有。那這兩組的作弊情況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實驗發現,在幾乎同等智力的情況下,第三組答對題的數量比第二組多三道。也就是說,在用籌碼代替現金的情況下,志願者確實更容易作弊。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真實的案例。美國的研究學者做過一個調查,對比了幾組數據,結果發現,很多人在商場買了衣服之後會把標籤藏起來穿幾次,然後再退回去,光這項,商場一年的損失就高達160億;
調查還發現,美國全國搶劫案的金額是5億美元,而職場僱員舞弊造成的損失竟然是6000億元;另外,每年還有240億的虛報保險金額。也就是說,這種間接的偷竊是普遍存在的。
那如何糾正這種行為,盡量遏制這樣的危害呢,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建立契約型準則,研究人員曾做了一個實驗,還是之前在哈佛測試的作弊實驗,不過這次實驗測試做了一個改動,就是測試前讓一組學生寫出他們高中時讀過的十本書名。
另一組則寫出《聖經》中十誡的內容,記得多少就寫多少,最終實驗表明測試前讀《聖經》的一組壓根沒有作弊。
研究人員發現默寫十誡這樣的小小的舉動,喚醒了測試者的道德約束感,從而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
在我們生活中,像醫生,律師等職業都是有很高的職業門檻的,而且公眾期待很高,大家都希望醫生懸壺濟世,律師剛正不阿。
所以這類的職業就應該多做一些口頭的誓言啊,書面的規則契約之類的,經常提醒,從一定程度上杜絕不誠信的現象發生。
第二個辦法是建立現金機制,既然和金錢無關的東西會放縱人們不誠信,那就讓金錢介入,問題不就解決了。
研究人員專門針對現金的約束力做過一個實驗,在美國學生宿舍的公共區域有許多冰箱,研究人員偷偷把6瓶可樂和6美元現金放到冰箱里,72小時之後發現,可樂已經全部不見了,可現金還一分不少的在冰箱里。
也就是說,相比於證券,信用卡,人們對現金的感知確實更強烈。既然這樣,為了避免員工舞弊的損失,企業就需要想辦法把拿筆和拿錢聯繫起來;
為了避免做假賬,相關人員就要想辦法讓會計不認為賬本僅僅是一沓紙和一堆數字。
你看,雖然進化到了今天,人類還是有很多弱點沒辦法克服。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症下藥,想辦法讓自己理智一點,再理智一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