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書 #119 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劍橋藝術史:19 世紀藝術》
在畫展上盯著一幅空白的「畫」一動不動看上半天,眉頭緊皺,雙目炯炯,彷彿陷入深思的樣子。身邊的觀眾或跟著看畫思慮,或瞥一眼不知所云悄然離去。不知道藝術家見到觀眾們盯著白紙故作深沉的樣子會不會覺得好笑。
「這就是所謂的世人吧。」
我在許多不同的畫展上都看到過類似的「白紙」展品,有突出紙張紋理與顏色的所謂 Haptic 的,也有在銅版紙上壓制大量骷髏的所謂現代的地獄的,還有不知所云簡直像工作人員拿錯了一塊空白畫板掛上去的。而這些展品無一例外只有在「現代藝術」的展覽中才能看到,在這些「畫作」當中你找不到古典藝術的明暗、透視與解剖,原本在古典作品中只是以曖昧形式表達的想法,在「現代藝術」中被無限放大,以至於讓觀眾產生距離感,以至於讓大家誤以為只要看不懂的,就可以叫藝術,只要是藝術的,多多少少都看不懂。
這幾周我們一直在介紹歐洲的藝術史,一直到上周介紹的 18 世紀藝術,從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這些造型藝術中的人物形象也好,風景實物也好,都是清晰可辨的,那麼藝術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成今天我們所熟悉又陌生的「現代藝術」呢?
答案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
如果說文藝復興確立的以科學為基礎的規範是近代藝術的開端,那麼 19 世紀的「印象派」就是所謂「現代藝術」的起點,「印象派」一直影響到 20 世紀的立體主義,藝術家的傳統束縛在這個時代開始獲得全面解放,而這一切,得從「印象派」說起。
「印象派」並不是歷史的躍遷,而是對傳統的延續與發展。19 世紀的傳統是以新古典主義為主的學院派,世界上第一個皇家美術學院是在 17 世紀由太陽王路易十四創建的,野心勃勃的太陽王連藝術都要收歸自己控制。到 19 世紀,整個歐洲的所謂「正統藝術」就是由學院派決定的,學院派藝術基本上繼承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規範,雖然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之間有些區別,但還沒到藝術家把一個夜壺拿出來展覽的地步。學院派有學院派的規矩,遵循人體比例,強調科學的透視,強調和諧與平衡,這些傳統在今天看來仍有非常高的美學價值,文藝復興確立的科學的素描方法也是今天學習繪畫的學生們入門必修的課程。但是對於內心激情澎澎湃湃的藝術家們來說,統一按照學院標準進行繪畫反而是一種對思想情感表達的束縛。
沒有突破就沒有進步,歷史的進步從來都是由一小部分勇於突破的人衝出現有的認知而推進的。但是必須認清的一點是,這種突破不是基於無知的叛逆,往往反抗學院派最激烈的藝術家,都是受過非常艱苦的學院派訓練的,紮實的基礎是突破的前提。19 世紀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最早是跟雅克-路易·大衛學畫的,而大衛是 18 世紀末最著名的古典主義畫家。後來德拉克洛瓦厭倦了古典主義呆板的人物表現,於是開始通過更加宏麗的色彩,粗曠的筆觸,表達更為張揚的人物情感。典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我們可以看一下雅克-路易·大衛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和《馬拉之死》。
構圖精緻,形象鮮明,明暗清晰,整體和諧,給人寧靜優雅之感。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則情感張揚,色彩艷麗,當時學院派規定歷史題材畫的主題必須是遠離當前時代的,但是德拉克洛瓦作的歷史畫卻取材於當下,比如下面這幅《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
這幅畫可以說是德拉克洛瓦名氣最大最廣為人知的畫,此畫作於 1830 年,畫中所述正是當年法國 7 月革命事件,場面宏大,用色對比強烈,以金字塔三角形構圖,情感的頂點在自由女神高舉旗幟的姿態上達到高潮。與新古典主義相比,浪漫主義更傾向於釋放藝術家的個人思想與情感。傳統視覺造型藝術除了繪畫還有雕塑與建築,《劍橋藝術史:19 世紀藝術》一書沒有對建築做太多描述,但是與 19 世紀的雕塑,卻專門特寫了著名的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羅丹是個現實主義雕塑家,他有一具舉世聞名的雕塑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沉思者。
羅丹在職業生涯早期不被人承認,1877 年他在巴黎沙龍上展出的雕塑作品《青銅時代》飽受爭議,有人誣陷羅丹是以真人模具製造的這件雕塑,但這些非議卻讓羅丹名聲大噪,1880 年巴黎政府在讓羅丹給新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鑄造一座青銅大門,儘管這座大門從來沒能真正放到新博物館上,但是羅丹依然為這件作品傾注了數十年的心血,他的雕塑技藝也在這件作品上達到頂峰。這座大門取材於但丁的《神曲》,名為《地獄之門》(The Gate of Hell),《沉思者》是門上的一個形象,表現的是詩人但丁在地獄之門前沉思苦吟的樣子,後來羅丹和他的學生們又製作了較大的獨立雕像,現在這個雕塑形象出於藝術或者商業目的,在世界各地被大量複製,也常常出現在熒幕上,成為人們最熟悉的藝術形象之一。19 世紀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浪漫主義(Romanticism)和現實主義(Realism)交叉碰撞的時代,也是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也稱印象派)誕生的時代。印象派這個名字來源於莫奈的繪畫作品——《日出·印象》。
印象派的作品在視覺效果上與傳統作品相差甚遠,但事實上卻是出於對現實主義的繼承與變革。傳統的繪畫藝術,大部分畫家都在畫室里完成作品,印象派認為在畫室中無法真正再現自然,雖然傳統繪畫也能製造出微妙的色彩變化,但大部分還是偏向於採用固有色來描寫物體形象,固有色即物體在白色光源下呈現的色彩。但是大自然的光源卻有很多種,於是印象派畫家受到巴比松畫派的啟迪,大膽地走出畫室,在戶外完成對自然的創作。所以印象派雖然在視覺效果上和傳統藝術大相徑庭,但是從根本的創作理念上是一樣的,都是想模仿自然,只不過印象派是從更加真實的光和色入手。
當時傳統的繪畫藝術還面臨來自攝影術的挑戰,以往極力模仿自然的技巧在攝影術的發展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印象派乃至以後的現代藝術,其實都在試圖尋找新的藝術表達。這些探索未知的先鋒在當時被佔主導地位的傳統學院派貶低的,但是不管怎樣開路者總是能夠取代傳統守舊者而引領新的潮流。不管經歷多少年,歷史總是存在這樣的兩派,今天我們在學校里,在工作中,在任意領域都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當然先鋒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成功的先鋒總是令人無比激動。印象派在 19 世紀後半期在藝術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些藝術家也在歷史上享有盛名,除了莫奈,還有後印象派的保羅·塞尚,保羅·高更和文森特·梵谷。
19 世紀的世界,已是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的世界,此後 200 年裡,世界歷史訊息萬變,藝術在現代的意義這個問題被擺到藝術家面前。如果說印象派是 19 世紀藝術家試圖創新的起點,那麼 20 世紀以後的現代藝術則是對「什麼是藝術」這個本源命題的探索,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在這個開明寬容的時代得以百花齊放,也在這個高速變革的時代變得容易凋零。16.04.22/中午
於 T.i.T相關閱讀:- 每周讀書 #119 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劍橋藝術史:19 世紀藝術》
- 每周讀書 #118 從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劍橋藝術史:18 世紀藝術》
- 每周讀書 #117 所謂巴洛克——《劍橋藝術史:十七世紀藝術》
- 每周讀書 #116 天才輩出的時代——《劍橋藝術史:文藝復興》
- 每周讀書 #115 教堂!教堂!教堂!——《劍橋藝術史:中世紀藝術》
- 每周讀書 #114 古希臘羅馬藝術為何令人著迷——《劍橋藝術史:古希臘羅馬藝術》
- 每周讀書 #113 學會欣賞畫作——《劍橋藝術史:繪畫觀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