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帝國的轉折——渣甸與馬地臣傳奇

本章故事的主人公威廉·渣甸,出生於蘇格蘭一個農村家庭,是他父親安德魯七個孩子中的一員。安德魯在他九歲時便離世,家庭遂陷入了經濟危機。但幸好安德魯的孩子都比較爭氣,威廉的長兄大衛供威廉讀書,而威廉也不負眾望,在16歲時(1800年)便錄取愛丁堡大學醫學院。1802年修滿學分畢業後,威廉便進入了當時的英國大國企,東印度公司,成為一名見習醫生前往印度。東印度公司的員工有一大福利,即可以有額度(約100磅的貨物)做自己的生意,從海外進口貨物。威廉精明的商業頭腦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他以低價收購了其他船員多餘的貿易額度,並從中賺取了不少油水,他也第一次嘗到了遠東貿易的甜頭,從此不能自拔。

(蘇格蘭人渣甸絕對不會想到他能改變中國的歷史進程)

初出茅廬

渣甸的第一次東方之旅雖然波瀾不驚,但他認識了兩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同是醫生的托馬斯·魏丁以及中國通查爾斯·馬尼亞克。查爾斯早已在廣州有自己的鐘錶生意,並向渣甸介紹中國這個廣袤的大陸,渣甸毫不猶豫地便開始單幹了。渣甸與魏丁在離開東印度公司後開立了自己的私人貿易公司,並獲得了廣泛的讚譽,他被評論是「最有經驗、最靠譜」的商人,但這還僅僅是他商業生涯的開始。他在單幹的過程中認識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和商業夥伴,一個波斯裔印度商人——傑其博(Jamsetjee Jejeebhoy)。傑其博是孟買一名老辣的鴉片販子和商人,他的八代孫至今仍是英國的男爵,而他最大的貢獻便是將鴉片貿易從簡單的個人貿易轉向大規模傾銷,這也是渣甸貿易生意的轉折點。當然傑其博家族後來開始經營慈善,也算是用行動洗白了家族的歷史。

(傑其博家族一朝為大英帝國建立「功勛」,世世代代享受勛爵待遇)

1824年對於40歲的渣甸而言是個重要的年份——之前提到的查爾斯·馬尼亞克身死,他留下的馬尼亞克公司是當時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幾間私人貿易公司之一,而查爾斯的弟弟丹尼爾接掌帥位後, 卻迷上了自己的中國情人,不理公司事務。霍林沃斯·馬尼亞克,丹尼爾的弟弟在混亂中接管公司,但他也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無法真正掌管這一企業,便把公司交給了渣甸,而渣甸此時也引入了另一位合伙人——馬地臣,怡和洋行的雛形便在此時形成,誰又能想到他們後來創造後人無法意想的歷史。

(馬地臣較渣甸年幼12歲,但是個更厲害的角色)

馬地臣與渣甸有所不同,他的舅舅便是有名的商人,因此很早他便經手遠東商貿。在成為渣甸的合伙人之前,他是另一家公司伊莎瑞行(Yrissari & Co.)的合伙人,但是伊莎瑞沒有子嗣並且早早離世,把全部家當都托於馬地臣。馬地臣與渣甸的分工也不同——渣甸是一個更有遠見的商人,制定策略、計劃、以及是一名十分難纏的談判對手;馬地臣則更四面玲瓏,負責公司的對外交際,他還在廣州創立第一個英文報紙——「廣東記錄報"(Canton Register),可說是做對外宣傳的一把好手。1832年他們正式將合夥公司改名為怡和洋行,也是取名於伍秉鑒的怡和行的聲譽,而兩年後,英國政府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怡和洋行也正式進入了發展的快速期。

「律勞卑」並不謙卑

當時怡和洋行的主要業務包括:從印度走私鴉片到中國,從中國進口茶葉和絲綢去英國,從菲律賓進口香料和糖。公司擁有了十九艘能夠跨越大洋的飛剪船隻,18天能從加爾各答抵達伶仃洋。公司業務因之發展極快,在1830年中葉就幾乎佔據廣州對外貿易的四成以上,但問題也隨之來臨——中國政府意識到鴉片貿易所造成的出超局面,開始勒令兩廣開始限制鴉片貿易。渣甸對此十分憤怒,他隨即和自己的蘇格蘭同鄉,首位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Napier) 準備與兩廣總督談判。律勞卑是一個並不十分聰明的外交官,他自以英國上國自居,無視中國律法和警告——在1834年7月15日抵達澳門後,他並沒有聽從時任兩廣總督盧坤之警告,擅自前往廣州會見渣甸,後來捅出了大簍子。

(蘇格蘭人的驕傲)

清廷明確規定,任何外國官員未經清廷許可,不能擅自進入廣州城。而他借著又犯了錯誤,他自己把公函直接寄給了兩廣總督盧坤,但是按照事先約定,任何公函都必須通過公行(如伍秉鑒的怡和行)代為投遞。更不可思議的是,他言語極其傲慢粗魯,自稱是英國來的「尊貴大臣」,完全違背了時任外相巴麥尊(Palmerston)的規勸,讓盧坤極其不滿。當時伍秉鑒為了打圓場,將Napier的中文名翻譯為「勞卑」以示謙卑,希望能與盧坤見面,但律勞卑得知此後大怒,拒絕了見面的邀請,又一次得罪了盧坤。

與其說律勞卑是妄自尊大,不如說他明顯得到了渣甸的指使,渣甸並不善於外交,他認為要達到的目標,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而得。因此他正是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後影武者。在此後,盧坤宣布停止與英國人的貿易往來,律勞卑則宣稱不惜與中國一戰來解決問題。他旋即指派海軍上將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護衛艦安德羅馬克號和伊莫金號炮擊虎門炮台,這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國家與中國的第一次武裝衝突。然而當時渣甸並不是唯一主宰的英商,另外一名經驗更加豐富的英商顛地(Lancelot Dent)則因自身利益反對律勞卑的擅自決定(怕渣甸得逞後獨大),他指出這有損中英的正常貿易,並且反而造成今後鴉片貿易渠道的阻絕。 通過與伍秉鑒等人的一番斡旋,律勞卑不得不退行一步,決定離開廣州,換得中國重開貿易。盧坤也認識到英軍的武力,答應了這一輪交換。律勞卑後來回到澳門後得了瘧疾,身死他鄉。而渣甸恰恰以此為借口,派遣馬地臣遊說國內議員對華進一步壓制。

以退為進

但當時英國的外相已經成為了大名鼎鼎,在滑鐵盧戰役挫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威靈頓認為渣甸此人十分無理而粗魯,並且明確回絕了在遠東展開軍事冒險的決定,這從某種意義上延緩了鴉片戰爭的發生。然而,在道光皇帝這邊也日益感受到了白銀外流、社會疲敝的壓力——據統計每年中國從英國鴉片販子進口鴉片超過兩萬箱,而白銀外流近五百萬銀元。對外收支的惡化,使得道光不得不用禁煙來強化自己的統治,「民族英雄」林則徐此時便出場了。

林則徐是第一個「保駕護航」的地方大員,他洞悉道光的禁煙想法,第一個明確在湖北繳煙,得到道光的讚許和賞識。在此時朝中政治鬥爭極為激烈的當下,有一名能夠徹底貫徹自己政策意圖的地方官員,是再好不過的了。道光遂派林則徐赴兩廣禁煙。抵達後,林向行商表明態度,明確禁煙,並限三日內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鴉片,否則法辦。然而外商自然不會聽允,林遂開始排查利益鏈條,準備一鍋端走所有鴉片產業鏈。

(海乃百川、有容乃大?似乎不是他真正為官的風格)

此時的英國商人開始抱團,包括顛地、馬地臣、渣甸等人開始合謀應付林則徐。林下令傳訊顛地,後來得知義律幫助顛地逃走,因此自行宣布斷絕通商,封鎖商館。多數煙商屈服,但此前其實反煙的義律則認為有損國格,他向英商保證損失會由政府承擔。此時的渣甸則潛回英國,開始渲染此事造勢,以求英國軍事干預。同時他向重新擔任外相的巴麥尊遞交了武力干預中國的方案,後被英國軍方採納。渣甸完全策劃和實施了自己想要實現的方案。

雪上加霜的是,在今香港尖沙咀村,發生了林維喜事件。英國水手醉酒後,將村民林維喜打死。根據大清律例,需要一人償命。但義律擅自審結了案件,僅以監禁和罰金了事。林儘管以萬國公法指出義律並無領事裁判權,但義律毫不動搖,林大怒,遂封鎖澳門,並禁止國人向英人提供水和食物補給,大戰一觸即發,在英國議會投票表決通過後,渣甸夢寐以求的局面達成了,英國武裝干預,清廷一敗塗地,大門洞開。

(義律敲響了清帝國倒塌的序曲)

最後歲月

隨著清廷的敗退,林則徐被頂頭上司罵了個狗血淋頭,道光道:「「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凈,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意思很清楚,你搞不定還給我捅婁子,真是我看錯人了。

但為英國建立「功勛」的義律似乎也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讚許,外相巴麥尊認為香港島是個鳥不拉屎、雞不下蛋的無用之地,認為英國應該得到更大的土地割讓(穿鼻跳躍);義律因此被替換,璞鼎查接任,把戰火燒到上海,南京條約簽署後,璞鼎查成為香港第一任總督。璞鼎查接任後,香港完全成為鴉片販子主宰的自由港。渣甸成為香港實際上的國王。1841年,志得意滿的渣甸成為下議院輝格黨議員,政治生意雙得意的他光榮退休,榮歸故里。1843年他死於肺水腫,因他終身未娶,他將產業留給了自己的侄子們(大衛的兒子們)。而馬地臣也沒有戀棧,早早於1840年前期退休,將手中的業務交給了後人。然而享受了壟斷的滋味,

(銅鑼灣舊景,在山中的建築就是怡和洋行的舊產)

要總結這一小段歷史並不容易,但是清政府誤以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解除對其有利,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誤判。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解除,意味著不僅是自由經濟派在英國政界佔據主流市場,更關鍵的是英國遠東貿易已不在拘泥於與清帝國保持著 「穩定」的關係,而是尋求真正的突破,而其癥結便在於「一口通商」的廣州行商制度。中國人在第一次收穫心靈震撼的同時,第一次捲入了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鬥,也使得夜郎自大的諸如林則徐這樣的愣頭青猛然清醒,開始認識世界,了解對手。從這層含義上,這一輪慘敗在後面看來,真的算是一次有益的覺醒。而有意思的是,在完成「五口通商」夢想之後,原本期望百花齊放的英國人卻發現,除了廣州為中心的貿易樞紐北移至上海外,從實地來講,英國人並沒有佔到多大的實惠。更有意思的是,新的金融勢力正在崛起,有利銀行和滙豐銀行後來成為了遠東金融寡頭,沙遜洋行迅速崛起,動搖了怡和的壟斷地位,而在爭奪中國國內市場上,航運業又成了新的競爭高地。高枕無憂的壟斷夢想,永遠在商場上只是個夢,而永遠有那些不甘於平凡的創造者們加入這個金與火的遊戲之中,推動著世界不斷前行。


推薦閱讀:

由於近代的屈辱,中國人是否有怨婦心態?
淘汰步兵方陣的是炮兵還是機槍?
中國近代以來你最喜歡的散文家是哪幾位?為什麼?以及他們的散文集的名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將600噸黃金運到美國保管這一說法是否屬實?

TAG:经济史 | 近代 | 鸦片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