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終於,我跟醫生分手了

幾個月不見,可能不少朋友以為這裡已經變成鬼號了吧……請大家原諒我的怠慢,只是剛好經歷了個人的一些變動。

我們不是商業運營的大V號,沒有專人每天推送七八條「不轉不是中國人」、「不知道這個,你就白活了」、「驚!百歲老人竟然每天吃xxx」之類的警世名言,我只是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不打擾、偶爾跟大家聊聊健康、聊聊生活的地方。

正是因為把大家當朋友,所以才想要第一時間跟不離不棄的「真愛粉」們報告:

終於到了這一天,我要跟當醫生的自己分手了。

如果是其他行業的朋友,轉行也許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聽到醫生、教師、公務員這些「鐵飯碗」要轉行,估計親戚朋友都是這樣的臉:

其實大可不必。他們也是普通人,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不是說做了這些工作,就都會變成按照固定軌跡運行的星星。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做的一個無關緊要的決定而已。

要我說這時候的心情,大概也跟分手的情侶差不多吧:即使之前吵過多少次架,當說出那句「不是你不夠好,只是我們不合適,有緣無分」的時候,總有不舍,不知是曾經一起笑過的日子,還是自己那些年的青春。

「長久以來,謝謝你了。」這句我曾經聽過很多次、以後可能不再有機會聽到的話,是我現在唯一的心聲。

然而我並不難過,也不想回頭。心不定,腳不動,才是最難過的。

為什麼心不定?因為有所憂,有所求。

人人都說,醫生這一行,收入穩定,無懼外部經濟形勢好壞;工作穩定,每天做相似的事,基本沒有下崗風險;晉陞穩定,按部就班積累年資就能步步高升。還有什麼可「不定」的?

事實上,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太「定」。

從九十年代公立醫院市場化以來,這樣的場景幾乎沒有改變過:

病人:想看好病→只能去大醫院→拖著病體排隊挂號等號→見到黑臉到飛起的醫生→三分鐘看完病→拖著病體排隊交費排隊檢查等結果等拿葯;

醫生:有點追求→只能去大醫院→從此忙到撲街→白天幾台手術幾十個病人→晚上看文獻寫論文→休息日參加各種學術/行政會議。

簡直穩定得讓人絕望。

因為背後支撐的,是政府、(大)醫院、醫藥器械企業這樣的龐大勢力,它們維持著一個互相博弈又互相依賴的行業生態。在幾何學上,這是最穩定的「鐵三角」關係。

同樣保守的還有醫患雙方本身。

時至今日,醫生依然在使用上古產物一樣的工作系統,生產毫無標準化數據化價值的病歷,重複已經解釋過幾百遍的基本問題,然後讓病人簽著各種廢紙一樣的同意書。

病人似乎更關注健康,但依舊缺乏基本的醫療常識,不過是多吃了些保健品、多看了些養生偏方。真到了生病的時候,一樣手忙腳亂地看急診,一樣對醫生的解釋一臉懵逼,一樣擅自停葯不來複診。

這樣的就醫/行醫是一種什麼體驗?作為兩種角色都嘗試過的我表示:像背著石頭上山一樣沉重、艱難。

我也曾經以為我們都要習慣、忍受並且繼續這一切。即使外面的世界已經改天換地,我也曾經以為醫療界會是個例外。

直到我看到越來越不堪重荷的大醫院、越來越昂貴的醫療費用、越來越緊張的醫患關係;

直到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不畏權威、自我意識爆棚的新生代、中生代,他們從不甘於沉默,他們會對不合理說「不」;

直到我看到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五番棋……

我開始意識到,這些也許都是普羅米修斯帶來的點點火光。

我明明知道,變化才是世界唯一不變的本質。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用一成不變來適應瞬息萬變。即使堅如頑石的醫療行業「鐵三角,可能也來到了變革的關口。

比如,我最近開始會想一些這樣的問題:

l 關於「看病貴」:人們的意思其實是說,醫保報銷越來越少。本來,醫保只應該負責最基本的醫療報銷,要它跟上日新月異的前沿技術、藥物,以及日益老年化的社會,太難為了。對於這部分中高端的醫療服務,為什麼不能鼓勵商業保險承擔更多的角色?市場是可以被教育的,十年前的我們也不會想到,今天有那麼多人會為上網看電視劇付費。

l 醫生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的病曆書寫,其實是一個大坑:這個醫生寫「胸痛」、「程度劇烈」,那個醫生寫「胸前區不適」、「難以忍受」,試問如此文無定法的病歷怎麼數據化?要比較一個病人不同時期或者多個病人之間的情況得花多大功夫?所以,能不能將我們的病歷重構一下,比如做成一個問卷,使用標準選項和評分?

l 你覺得「遠程醫療」靠譜嗎?如果是現在這種QQ視頻聊天式的「遠程醫療」,我也覺得有點坑爹。然而,就算面對真正的病人,他也可能會「說謊」,或者表達不清,查體一樣也會有遺漏或差錯。

你聽過「數字人」的概念嗎?通過可視化聽診器、攜帶型心電圖、血壓血糖貼片等工具採集人體數據,構建出一個「病人」。隨著可採集的資料越來越多,我們對數據的理解越來越深,這個數據構建的「病人」,會不會更能反映病人真實的情況,並且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

l 關於人工智慧(AI)。雖然只是一知半解,但看過AlphaGo所使用的估值網路和分析策略,我覺得跟醫生思考的過程十分類似:抓住病人主要的一種或幾種表現,確定可能性最大的幾種診斷,然後有指向性的給出檢查,一步步排除鑒別診斷以後得出最終診斷。

對於大部分的常見病多發病,選擇的難度絕對比下圍棋要簡單。這意味著,醫生(尤其是內科醫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將可能被取代。事實上,IBM研發的「沃森醫生」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了。那麼,醫生這個職業會何去何從呢?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雖然現在還沒有答案,但是我想,答案大概不會在舊有的體制內。

所以,我出來了。感謝包容我任性的家人。

記得一位80年代的「海歸」老前輩說過,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我們最壞的習慣就是,用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去為未來幾十年指導方向、培養人才。

因為牽涉到人命關天、社會穩定,也許正是醫學如此保守的原因。但是現在,即使這一碗最保守、最風平浪靜的「技術飯」,想要靠一本黃曆吃到老,也有些困難。所以,我這種逃兵自不必說,選擇堅守臨床一線的戰友們,請千萬不要停止學習,還有,時常抬頭看看外面的世界。

這是我星期天上班路上拍的照片:多日陰霾過後的第一個晴天。無論前路如何,至少以後這樣的日子,我應該可以不必再壓抑自己,可以自由地去外面走走、看看,見識以前不曾見識的風景。

推薦閱讀:

尿失禁、腹股溝疝、子宮脫垂、X功能障礙...你需要做盆底肌力量訓練了

TAG: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