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精想怪35——你為什麼沒上
宿舍樓洗澡的地方一共有8個噴頭,右邊的四個中間有一個長凳,大家洗澡的時候會把臉盆、香皂盒、洗髮水等等東西放在上面,這樣拿放東西都比較方便。但是左邊的四個噴頭中間就沒有長凳,大家東西只能放在地上,於是大家都喜歡到右邊的4個噴頭中去洗。
與此同時,洗澡的地方門口還有一個區域是大家換衣服的,那裡有4個長凳和一些掛鉤供大家脫衣服穿衣服的時候用。但是大家都懂,洗澡的時間肯定遠大於換衣服的時間,因此外面「脫衣區」是處於常年只有衣服沒有人的情況,凳子常年處於空閑狀態。
於是我有一天趁著月黑風高,推了一個長凳放到了左邊4個噴頭中間……
在後來的洗澡過程中發現,把推一個長凳進來後大家的用戶體驗一下就上升了。於是我很納悶,為什麼之前沒人推呢?
在我看來,這件事毫無難度,不需要多大力氣,不需要多少時間,不需要特殊姿勢手段,是一件任何人都can任何人都可以up的事情,但卻沒有人up。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想到的就是——懶。
生活中能將就就將就、得過且過的心態隨處可見,這不是節約或者摳門的問題,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問題,是純粹的懶得去花費時間精力去進行改善。
例如寧願每次都在一大堆文件里找東西,也不願意做好分類;寧願每次都百度搜網址也不願意加入收藏夾;寧願每次輸入一堆命令也不願意寫個腳本等等。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情做了之後會對我們的生活質量有或多或少的提升,但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條線,如果未來提升生活質量而做的準備工作麻煩程度超過了這條線,我們「懶得」去做,選擇將就了。
其實更深入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投資的問題,我先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換取之後生活的舒適程度,而是否投資取決於投入和產出時間的大小關係。
而對於正常人來說,高估當前的投入,低估長時間上的收穫是一種通常的思維模式,也是導致得過且過的關鍵所在。因為當前的投入是立刻產生的,而以後的收穫得以後才能獲得,其中存在各種不確定和無法估計的問題。
例如我們會想,如果自己推凳子進了浴室,會不會被學校罰,因為明明是放在外面的東西自己擅自動了,浴室那麼潮濕,凳子壞了怎麼辦等等,這就是高估投入。例如前面提到的整理文件,當前整理肯定要花時間,但是後有是不是真用得上我們心裡沒底,如果真用上了整理過後又能有多方便我們也沒底,這是低估收穫。這種高估當前投入低估以後收穫導致了得過且過的問題。
而且這裡還存在一個惡性循環,就是你越得過且過,就越沒有機會清楚地認識投入和收穫之間的關係。如果不推一次,怎麼知道學校到底對此是什麼態度?如果不經體驗一次整理文件後使用起來的便捷程度,就永遠不知道到底這件事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收益。
所以說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有第一個被螃蟹夾的人。很多事情我們都期待能有誰去趟趟雷,自己才知道到底水有多深。
這種特性在商業營銷中也很重要,你需要為用戶明確他們的投入,例如一次付款、送貨上門、包安裝、終身保修等等,讓用戶知道自己的投入到底有多少;越是昂貴的東西,就越需要試用的環節,否則用戶怎麼能明確知道自己的收穫有多少?
第二條是一個責任分攤問題。
這裡本來有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我忘了,講的是當街上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圍觀的人越多,這個人得到幫助的概率反而越小,在每個人心中自己不幫忙的愧疚感會因為圍觀的人增多而減少,每個人都覺得「反正其他人肯定會幫的」從而袖手旁觀。這種情況下作為需要幫助的人,一定要明確指出一個圍觀者,向他求助,而不是對所有人喊「幫幫我」。
實際上所有公共問題都會存在這種責任分攤的情況,每個人都可以在「反正其他人會做,我就不用做了」和「反正其他人都沒做,我也不做」2個理由中選一個成為自己不做的理由。因此往往那些可以由「任何人」做的事情,最後會變成「沒有人」做或者「某個人」做,而「某個人」指的就是群體中對這件事最關心或者最有責任心的人。
當然,根據環境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發展。就像我在老《想精想怪58——排隊與社會風氣》中講的,當我們批判一個貪官貪污時,心裡到底是對他的鄙視還是羨慕?同樣的,當我們身邊有這種負責人的 「老實人」時,我們對他是讚揚佩服,還是覺得他傻逼好欺負?
這個問題只能留給大家自己去反思。
第三條是「等會兒再說」。
很多事情我們有心去解決,但是總是想著等方便的時候再說。例如洗澡的時候可能覺得缺個凳子放東西不舒服,但是又覺得光著身子出去推一個進來不好意思,就心想等會兒再說,然後等到洗完澡出去穿上衣服了,又覺得這會兒進去衣服會被弄濕,還是等下次把。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實際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會有這個問題,當你最需要解決一件事時,當時並不具有解決這件事的條件,當然也許只是你自認為不具有條件或者不是「最優解」。例如你在廁所時發現廁所的手紙沒了,你覺得等下次路過超市的時候買,順路省心。
當時當你真有機會去解決這件事時,你心裡又覺得這件事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等會兒再說也行。例如等你真路過超市了,你覺得沒事,客廳還有紙,下次上廁所拿上客廳的就行,還是下次再買吧。
畢竟人都是「健忘」的,當你脫離了處於困境的狀態時,當時的無助和怨恨似乎瞬間就灰飛煙滅了,我們都能給自己找出無數個理由安慰自己沒關係,有解決辦法,這事不急。只有等你下次上廁所沒紙時才會感覺悔不當初。
這種情況我認為說白了還是當時困境對你造成的創傷還不夠大,當然這個大是相對的,對某些人來說,只要不死,創傷都不大。
還是以上廁所沒紙為例,如果某次你被逼得光著屁股跑回宿舍去拿紙,估計你肯定下不為例,但是如果你當時只是打電話叫宿舍的同學送了過來,那可能此事就不上心了。假如你身邊一直有一個隨身帶現金的朋友,能夠讓你在突然需要現金時可以向他借,你對於「帶飯卡的同時得帶上錢」就可能不上心;假如你身邊一直有一個飯卡里餘額幾百+的朋友,能夠讓你在忘帶飯卡時向他借,你對於「吃飯得帶上飯卡」就可能不上心。
所以如果你真的受過足夠的創傷,就絕對不會想著「等會兒再說」,而是馬上解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經常討論一件事自己做不做得了,自己能力不夠balabala,但是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我們can的事情,我們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原因沒有up。
就像前陣子看的視頻里說的,我們總覺得諸如復興國產動畫、支持國產遊戲等等事情不是自己能做的,要政府、要公司、要業內人士才行,國產動畫、遊戲沒起來都是這些人的鍋。但是說實話,這些都是前面我說的各種理由中的一種而已,你can你也不會up。
投入太大我做不了、這麼做沒用得XXX才行、這是別人的事不該我管、現在不是時候等XXX了再說……
呵呵。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