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性別男』· 第七藝術之城 · 他們在探索和思考

找個聖誕前下雨的夜晚,在西區坐一次雙層巴士的上層,你的倫敦就會變得很迷幻。車內很溫暖,窗子上掛著一層水汽,用手輕輕擦開一片,劇院街的霓虹燈箱突然變清晰,爾後又隨著車的移動而漸漸難以辨認。玻璃外的世界,正在上演著千百萬種不同的人生,每一個生長在這街巷花木里的靈魂,都有可能是這城市劇本里的重要角色。

【他們在探索和思考】

大多數人說倫敦是紅色的,大概是因為二戰海報和郵筒,雙層巴士和電話亭這些標誌設計,也有人說倫敦是黑白的,城市史貫穿了西洋棋式的黑白分明,劍拔弩張,生活中也不乏西裝婚紗的黑白搭配,紳士浪漫。其實,很難用單純的顏色去定義倫敦,這取決於觀察者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和他鏡頭所對準的角度。倫敦既可以色彩明艷,像《帕丁頓熊》一樣歡樂而輕鬆,也可以陰鬱暗淡,一如《賽末點》里多雲又無常的天空。

蓋·里奇可能是眾多『觀察者』中最特殊的一個。他出生在大倫敦以北不到十公里的哈特費爾德,比起好萊塢的同行們而言,算是從小受到英倫文化的耳濡目染。從學生時代,蓋·里奇就不是一個乖孩子,出於自身性格的原因,他對倫敦東區的亞文化有著很深的理解。加上二十多歲後在片場的積累的經驗,讓他可以用無比精巧的電影結構和信手拈來的英式幽默,拍出了『東區黑幫三部曲』。

蓋里奇的東倫敦三部曲:《兩桿大煙槍》、《偷拐搶騙》、《搖滾黑幫》 圖片來源:【Google+拼合】

1999年,《兩桿大煙槍》橫空出世,讓同時身兼導演編劇的蓋·里奇一炮而紅。和他的剪輯手法、節奏掌控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對顏色的掌控。而他在電影里使用的那種略顯『病態』的黃色,在壓抑中微妙地屏蔽了多餘色彩所帶來的干擾,從而讓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荒誕而又讓人抓狂的劇情上。而2000年的《偷拐搶騙》和2008年的《搖滾黑幫》,也有不少鏡頭採用了相似的色彩處理方式。蓋·里奇的黃色調,也已成為東倫敦的代表色。

從利物浦街再往東走,現代建築和玻璃幕牆被逐漸被拋在身後,孟加拉長袍和咖喱味的英語突然出現,讓你瞬間穿越進另一個亞文化聚集地——這就是著名的倫敦東區。對應著切爾西、南肯辛頓和騎士橋所代表的西區,東區也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主要包括哈克尼區和陶爾哈姆萊茨區。隨著社會發展,東區的範疇也越來越大,但它早已經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這個區域所特有的文化,逐漸成為倫敦的一個重要部分。

當你置身在東區的街道上,你自然就會明白為什麼蓋·里奇把黃色用得那樣恰如其分。身旁的建築都是這種顏色,那種本地出產的普通黃磚在時間的打磨下,顏色局部加深甚至變黑,呈現出一種又舊又廉價的感覺,而這樣以本色示人的建築表面,在倫敦東區是隨處可見。從十七世紀起,這裡迎接過的幾次移民潮,新教徒,愛爾蘭人、猶太人和孟加拉人相繼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印記,如果再算上最早的中國移民聚居的萊姆豪斯地區,東區文化的多元性,比起諾丁山也是毫不遜色。

磚塊街每個周末準時出現的世界美食市場 圖片市場【Street Art Walking Tour around East London】

不同於富裕發達的西區,這些外來人口,多以製造業的勞工為主,而低收入水平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十九世紀,東區就已經成為貧窮和犯罪的代名詞。製造倫敦最可怕的案件的『開膛手傑克』、『克雷兄弟』等等,都出沒在這個片區。和電影里所看到的一樣,拉幫結派的青年混混,理由詭異的打架鬥毆,說著濃重的地區口音,玩著頹廢酷的潮流。這就是倫敦東區的典型文化。蓋·里奇的劇本,也只應屬於這個地方。

而現在的東區,治安已經有所改善,更多的是以文化魅力吸引遊客。磚塊街,昵稱『咖喱街』,以街道塗鴉,復古時尚和印巴風味餐廳揚名,這條街有傳統東區的黃色調,但論及東區文化卻又有所不同。同樣是表達酷和自我,但這裡更潮,更新,磚塊街的文化也在不斷生長和變化,像鐵路橋下幾天不見就變樣的塗鴉。

倫敦一東一西兩大市場,西邊那座是諾丁山的波托貝羅市場,而東邊與之齊名的就是磚塊街。逛這裡一定要選對時間,每逢周日,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攤都會開張,不少做古玩、傢具、唱片的二道販子也帶著寶貝蜂擁而來。每當此刻,磚塊街就變成了倫敦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鋼琴店的老闆搗鼓出歡快的旋律,楚門釀酒廠對面的酒吧里的節奏轟鳴,擁擠的人流,佔領了這條路上各種書店、古著、唱片店。別忘了在百米開外還有《兩桿大煙槍》取景地佩德利街——這裡就是是蓋·里奇『認證』過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倫敦東區。

如果蓋·里奇這種痞子調調不太對你的電影口味,那不妨試試倫敦另一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作品。

和前者不同的是,諾蘭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美國人。雖然他出生在倫敦,但從小就對英美文化差異有著深刻感受,所以諾蘭的電影有著好萊塢式商業性和英式文藝性的平衡。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值得花時間溫故知新:《記憶碎片》式的破碎割裂、《致命魔術》中的犧牲精神,《盜夢空間》的層層夢境、《星際穿越》物理理論交織著的人類感情……在他的電影里,或許看不到太多浮於表面的城市景觀,但只要你細細品味,你會發現他試圖在電影中表達的哲學思考,有不少倫敦文化印記。

諾蘭在倫敦電影節接受訪談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Nolan Mum On New Project At London Film Festival Talk

儘管被稱為科幻大師,但諾蘭的電影中,你會發現他並不是那麼熱衷於冰冷科技、未來感這樣的元素。相反,他把更多筆墨放在心理和社會層面的概念,比如記憶,比如夢境,比如時間。有人說諾蘭的電影透著『蒸汽朋克』范兒,這裡的『蒸汽』,意味著原始力量,放在電影里,可以指代社會,也可以指代個人。再前沿的科學和幻想,都構建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這和倫敦堅守傳統的城市精神有些不謀而合:現代倫敦不缺乏尖端科技力量,城市建設固然需要與時代同步,但它的偉大,仍然傳承於那個由『蒸汽機推動』的維多利亞黃金時代。

以《蝙蝠俠前傳》三部曲為代表,思考,是諾蘭的電影里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雖然《蝙蝠俠》原著是以美國為背景的超級英雄漫畫,但諾蘭用一種黑暗和批判的敘事風格,把這三部電影打上了強烈的個人印記。貫穿電影始終的,就是蝙蝠俠的思考,有他對感情和人性陰暗面的思考,也有他對正義和邪惡的思考,甚至是關於使命和生死的思考——可以說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是他的化身,帶著典型的批判思維和騎士精神,這其實有些東倫敦亞文化之於蓋·里奇的道理——這座城市賦予諾蘭的那些影響,正在一一融合進他的作品之中。

諾蘭也喜歡在倫敦取景。有意思的是,設定在十九世紀末倫敦的《致命魔術》,全部是在洛杉磯完成拍攝,而以二十世紀芝加哥為背景的《蝙蝠俠》,倒是有不少鏡頭取自倫敦。查令十字街的蓋瑞克劇場,就是年輕的布魯斯·韋恩和父母看歌劇的地方,內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有特色,一百多年的歷史,也讓這裡成為英國的二級保護建築。羅素廣場附近的參議院圖書館,『承辦』了韋恩初見米蘭達的舞會,這個外型硬朗的白色建築也頗受導演們的青睞,在《間諜遊戲》、《速度與激情》等電影中也都有出鏡。

這一個畫面,就在巴特西電站完成拍攝 圖片來源【Batman 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中那場關於抉擇的爆炸讓人印象深刻,蝙蝠俠在彼時彼刻面臨著『救前女友還是前密友』的人性拷問。電影里那個裝滿油桶的舊倉庫,就在切爾西區對岸的巴特西電站。這座電站,也是倫敦的地標建築之一。和泰晤士河畔發電廠有著近似的命運,在結束公眾服務之後,巴特西電站逐漸轉型為倫敦的文化標誌。不同於已成為現代藝術殿堂的泰特摩登,巴特西電站頻繁出現在唱片封面和電影鏡頭中。不過這個超過八十年歷史的紅磚砌體,已經到了亟需維護的時候。切爾西足球俱樂部甚至曾經提交過規劃,要把它改造成足球場。不過這個方案最終擱淺,到2020年,這裡將完成商業重建,屆時全新的綠地、住宅和商圈,很可能是又是一個特別的文化聚居地。

倫敦,以它深厚的底蘊和多元的城市內核,為電影創作提供了無限的素材,孤獨、浪漫、復古、黑暗、時尚、平凡……你同樣也是個觀察者,在旅行之後也許會樂於嘗試為這座城市定義一種顏色,相信你在那一刻也一定會有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上一節:【第七藝術之城 · 他們演繹著不同的人生】

【回目錄】

下一節:【後記】

——————————我是求賞/售書的小尾巴——————————

《倫敦性別男》創作簡介:【嚶嚶嚶 · 不小心寫了一本書。】

如果您想要購買和保存全書,點擊【掃描二維碼】打賞4.99元即可,具體見鏈接內文末購買方法:)

推薦閱讀:

沒有執行的想法,只不過是幻覺
在舊金山的維多利式亞別墅,體驗來自未來的分享住宿
去冰島,品嘗一千顆兩米高的鑽石。| 內附實拍小視頻|冰島小眾旅行攻略
第一次去香港旅行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TAG:伦敦GreaterLondon | 旅行 | 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