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精想怪28——「圈」的上限與下限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對於理想生活的藍圖,覺得那樣的生活很完美,很「頗費」。

但是生活總是不完美的,總會有一些偏差,所以只要在一定範圍內,我們還是覺得可以接受,不會覺得很不爽。

事實上,我們必須接受凡事都是不完美、有偏差的,對「理想」的過分追求會導致這個可接受的圈變得很小,從而導致看什麼都覺得不爽,從而形成我們所說的「完美主義者」或者「處女座」。

而如果再偏一些,就不再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如果處於這個範圍內,我們就會覺得不爽。但是不爽歸不爽,我們還是得忍著。

不過忍耐這種事情是需要消耗一些東西的,我們不妨稱其為忍耐力,如果忍耐力耗盡了,我們就會爆發。忍耐力可以通過離開忍耐的環境,干一些快樂或者其他不需要忍耐的事情來恢復,也能夠通過經常忍耐一些小事來提升上限。

在這個「可忍耐」的圈之外,其他的東西則是「不能忍」,也就是完全不能接觸,一旦接觸會造成極大的反感乃至於痛苦的東西。

但是,不能忍其實也分成2種不能忍,一種是客觀上不能忍,一種是主觀上不能忍。

舉個例子,有的人不喝酒,是因為酒精過敏,這就是客觀上不能忍,有的人不喝酒是因為覺得酒不好喝,這就是主觀上不能忍。同樣的有的人不吃香菜是接受不了香菜的味道,有的人不吃香菜是聞見香菜味就噁心。

所以是主觀不能忍還是客觀不能忍,區別在於這種「受不了」是否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確切的說,主觀上的不能忍,只是因為忍受這個東西所需要耗費的忍耐力超過了這個人忍耐力上限。但是實際上,就像前面說的,忍耐力上限是可以提升的。

相似的,忍受一個東西所需要耗費的忍耐力也是可以降低的,如果降低到上限以下,那麼這件事就變成可忍耐的了。例如和髒亂差的室友住久了,自己對衛生情況容忍起來更容易了……

其實類似的,上述3個分界線(理想-可接受,可接受-可忍耐,可忍耐-不能忍)都是可以變化的。

這種變化既包括像髒亂差室友這種日積月累的影響,使得你覺得「XXX也不過如此,可以接受」,更包括某些特殊的「一發入魂」的事情幫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比如「一入XX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這種情況。

日積月累的效果是讓你不斷接受、適應你之前所不能接受、適應的東西,往往適用於那些你嘗試過且確實覺得不能接受的事情,正所謂「吐著吐著就習慣了」。而另一些你從來沒有嘗試過,只是在心裡覺得不能接受的東西,則有可能在第一次嘗試後瞬間淪陷,例如覺得辣條不衛生,但是吃過一次之後覺得真TM好吃……

同樣的,之前我們所認為的「理想」也是有可能改變的,同樣包括2種情況,一種是不斷享受比「理想」還好的生活,最終習以為常導致理想被提升,例如點外賣太多最終養成習慣;另一種則是試過一次奢華體驗後,發現原來生活還能如此享受,例如去朋友家體驗了一把頂配3屏的電腦。

所以說,這種接受能力的上限和下限都是可以變化的,變化的情況取決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某些特殊的嘗試。

說完個人的這種對事物忍耐情況的評定「圈」,接下來就要說說當多個人共事時,每個人的「圈」之間的碰撞情況。

通常情況下,在多人相處時,大家會去尋求彼此之間「圈」的交集,儘力將共事的環境維持在交集內,這樣大家都舒服。但是人越多交集就越難找到,到最後我們就發現這麼2個情況:

1是團隊中比較有話語權的人的「圈」所佔的權重就更大,比如領導、隊長或者女士優先。所以實際上團隊最後所確定的環境並不能保證處於每個人的「可接受」範圍內,總會有人處於「可忍耐」乃至於「不能忍」的情況,如果處於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處理?是quit?是抗議?還是慢慢忍下來?

2是團隊中「圈」比較大的人比較受人喜歡,因為他們不會妨礙到大家找交集。但是另一方面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大家就會默認你的「圈」是全集,及任何事情都可以接受的。不過我們知道,沒有誰的「圈」是全集,即使你的「圈」大,其中也分成了好幾個部分,並不是所有部分都是「可接受」的,如果別人提出了一件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卻默認了你能接受,你應該如何處理?是忍下來從而慢慢吧自己的「圈」變得更大,還是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這裡引出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我們到底是應該恪守自己的「圈」,還是去改變自己的「圈」?

這一塊可謂是人性的複雜區域:

有的人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應該為了迎合他人委屈自己,大家各做各的,只要不影響別人就行;

有的人認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大家都把自己的「圈」弄大一些的話,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有的人認為在需要我忍時我能忍了,我不說什麼,但是享受的時候我也要享受好的,其他人不能在一旁唧唧歪歪什麼要吃苦耐勞啥的,我的下限低你別要求我上限也低。

如果你要問誰對誰錯,我只能說你too young to simple,這些就是三觀上差別,是人生態度的選擇,並不存在誰對誰錯,非要數個123最後無非成為心靈雞湯而已。

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當我們在本文里談論我們的「圈」時,我們發現我們的「圈」是在不停變化的,而變化發生在生活中的各處,有工作上的,有娛樂上的,有緩慢的,有迅速的,有自己引起的,有別人引起的。

而當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曾經給自己定的那個「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圈」又是什麼時候變的,怎麼變的,被誰改變的?

可以說,這些改變往往發生在生活的每時每刻,而改變的源頭往往正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任何人都可能導致這些改變。吞吐天地的上限可以被柴米油鹽改變,而守身如玉的下限也可以被錦衣玉食給改變。

所以,當我們在說彼此「圈」互不干涉、退一步海闊天空、能進能退時,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圈」已經變了呢?

這些改變是我們想要的么?


推薦閱讀:

TAG:容忍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