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名冊】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
嶺南有一如既往的溫暖,北國則有暖氣和大雪。是大雪——不是像我們這樣,什麼時候任性起來,在空中稍微灑個三兩片。還沒落地,灑雪的那位已經走了。媒體們就像抓住了什麼大新聞一樣爭先恐後地報道起來:「下雪了!同志們,這是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而如果你和我一樣深居淺出,兩耳不聞窗外事,當看到新聞的時候才反應過來並跑去打開緊閉的窗戶,那多半是要頂著寒風,端詳一陣,然後以內心彈幕作為結尾——
「哪有什麼雪。」
說真的,我對雪其實並沒有多少興趣。但你知道,稀缺資源總是容易帶給人一種產生了嚮往的錯覺。
就像花中的雪花蓮。
雪花蓮在中國實在不太常見。它的老家在歐洲,對當地人來說倒是非常親昵的常見野花。每年冬末春初,積雪未消之時,都能見到它們柔弱卻很堅定地從土裡鑽出來,帶著一抹盈盈綠意,吐露和雪一樣潔白的蓓蕾。一般認為英文名snowdrop即由此而來(註:百度百科說是因為當時流行一種類似外形的耳環,但我並未查到外文網站上有相關典故),甚至中文名「雪花蓮」、日文名「待雪草」——皆如出一轍,一生似乎已註定與雪花相伴相隨的命運。然而雪花消融易逝,雪花蓮卻是正正經經紮根於大地上的:當它們成群結隊,大批量開起來的時候,便知道無論怎樣嚴寒,無論怎樣大雪紛飛,春天一定就快來了。
大概正是因為花期特殊,加上身量纖細、色彩單純,它並沒有成為和鬱金香、風信子、洋水仙那樣在國內很風靡的觀賞對象——寒冬時節,你總不會為了幾株小花就特地跑一趟植物園吧?若是自家種植,三三兩兩也難成規模。類似的花還有鈴蘭,只是後者更具香氣,開花也選在了萬物生長的五月——因此成為了新娘子和懷春少女的心頭大愛,卻仍然一花難求;相比之下雪花蓮更加寂寂,能裝點的,便也只有當地者的花園和窗檯了。
雪花蓮似乎極容易被與另一類植物混淆,即同為石蒜科的雪片蓮(snowflake)。名字聽上去就很有迷惑性了吧……兩者的形態也十分肖似。然而雪片蓮的花朵更為豐滿,且多帶有青綠斑點,如春光留下的吻痕;花期也略晚,一般認為在2月下旬-3月,積雪消融之後。更有在夏季開花者,名夏雪片蓮——這麼說來,雖然外型上只是細微的差別而已,然而比起煢煢孑立的雪花蓮,確實雪片蓮還是更活潑些,也因此更適合那個翠色慾流、暖風潤郁的世界。
(這些就都是雪片蓮了)
好了來個作業:當它們出現在同一張圖裡,能分清誰是誰嗎?別看現在好像很清楚,回頭過上幾天,我相信你應該又要忘了:)——好啦不怪你,誰讓它們長那麼像呢。
理論上到這裡就不該再引入第三者添亂,畢竟這兩家子就已經夠讓人看了。然而怎麼可以不提呢?大名鼎鼎的「雪絨花」——只要寫出這三個字,腦海里似乎都會自動響起BGM來。好在比起石蒜科的雪花蓮和雪片蓮,雪絨花的個性化還是比較明顯:它來自更寒冷的北歐,相伴的與其說是雪地,倒不如說是雪山。全株被白色絨毛,因為容易著火,所以中文裡的官方翻譯叫它「火絨草」——比起「雪絨花」,這名字雖然也合理,但總覺得稍微有點……遜色啊。
雪絨花的分布範圍要廣一點。雖然最初起源於北歐,但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也有它的同屬成員分布。我就曾在內蒙大草原上見到過野生的近緣種,淹沒於各色野花間,顏值到並沒有出現在茫茫雪山上的叫人驚艷。
對了,雪絨花的英文名Edelweiss其實跟「雪」沒什麼關係,而來源於德文——edel (貴族)+wei?(白)。背後所代表的精神還是挺贊的,奧地利和瑞士就選了它做國花。阿爾卑斯地區的許多民族以及社會組織,也會採用雪絨花作為自己的logo。
寫到這裡,忍不住又回到開頭的遺憾:無論雪花蓮、雪片蓮、雪絨花還是雪,在我這裡都實在不容易見到。原本寫下這一篇是為了畫餅充饑,現在看來,反而很像是又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了……
【植物檔案】
雪花蓮(待雪草,雪鍾花——註:雪鍾花winterbell在英文里本是雪片蓮的別名,但翻譯的時候可能產生混亂,如今多用於雪花蓮。)
學名:Galanthus nivalis
英文名:snowdrop
石蒜科 雪花蓮屬(本屬其他物種也常通用此名)
雪片蓮(雪滴花)
學名:Leucojum vernum
英文名:snowflake(雪之花);dewdrop(露滴花);St. Agnes flower(聖安格尼斯之花,聖安格尼斯為羅馬的一位基督教童貞聖女)
石蒜科 雪片蓮屬
(本屬另有一種夏雪片蓮Leucojum aestivum,夏天開花。)
雪絨花(阿爾卑斯火絨草)
學名:Leontopodium alpinum
英文名:edelweiss
菊科 火絨草屬
本屬物種極多,外形亦存在一定區別。西方最常見的即為阿爾卑斯火絨草,東亞地區無分布;國內常見的為另一物種火絨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我在內蒙見到的應該是它。喏就下面這張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