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科學家鄭永春——人類走向深空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12月6日,在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2015年度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行星科學家鄭永春圍繞人類探索太空的話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小編整理了一下演講內容,帶領大家走向深邃的太空。

最近熱映的電影《火星救援》將人們的視線引入未來的太空世界,雖然是科幻片,但是裡面的很多情節都有堅實的科學基礎,預示了人類未來走向深空的情形。如今,每一次太空探索的成本至少幾十億人民幣,幾十億美金,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走向深空?這麼多天體我們要去哪裡?

這是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這顆懸浮在太空中蔚藍色的星球,承載著所有的悲歡喜樂,家庭、工作、生活、房子、車子,乃至戰爭、愛情都是在這顆星球上展開的。如果說這顆星球碰到危機,所有的這一切將無所依存。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是如此渺小

太陽系從太陽往外一共八顆行星,地球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太陽系

還有無數的小天體,慧星、小行星、矮行星、還有巨行星木星、衛星,大量的天體,這些天體裡面我們人類將去往何處?

四個類地行星:水星、火星、金星、地球,其中地球是最大的。

但是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比起來,地球很小,只是木星大小的1284分之一。

跟太陽——這顆星系唯一的恆星比起來,其他行星全部加起來不到太陽質量的0.1%,太陽系99.9%的質量集中在太陽上面。

太陽系已經很大了,而把銀河系請進來就會看到更驚奇的場景,在銀河系中,太陽是一顆遠離銀河系中心、質量中等的中年恆星,它釋放出來的能量也是中等。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上千億顆,人類甚至不知道所在的銀河系是什麼結構。

從宇宙的角度看,已經找不到地球在哪裡了,因為地球和人類都是如此渺小和卑微。

清醒認識人類在地球的命運

地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大量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不時撞到地球,帶來滅頂之災。太陽系裡的月球、火星、金星表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撞擊坑。

地球也不例外,目前已經確認的撞擊坑有176個,但是真正的撞擊坑肯定不止這麼多。大部分撞擊坑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為什麼中國沒有?因為中華文明太過古老,經歷了太多滄海桑田,所以大部分記錄沒有了。

科學家發現一顆小小的塑料球,就可以把堅硬實心鋁板撞擊成幾十公分大坑,所以這樣的撞擊威力是巨大的。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灣,漫天的塵土遮蔽了整個地球,地球瞬時降溫成了一個雪球,90%的生物在那次撞擊事件裡面滅絕了,這樣的事情並不遙遠。在1908年,一顆小行星撞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幾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瞬間消失,1992年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的時候,一顆彗星分裂出20多個碎片,每一塊碎片在木星上形成的傷疤可以裝得下整個地球,如果任何一塊碎片落在地球上,人類肯定會面臨滅頂之災。

除此之外,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爆發、地球磁極反轉等重大天文災難也會將人類和所有生物推向滅絕的邊緣。

在太空探索出「新世界」

500多年前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500年之後這一片新大陸,已經成為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太陽系探索也正是如此,科學家要不斷發現更高更遠的「新世界」。

最近,新視野號探測器飛到冥王星,展示了「愛心」的場景。太陽系發現「新大陸」所產生的意義,並不亞於500年前發現新大陸的意義,未來人類將從地球出發先登陸月球,在月球駐留,登陸火星並在火星駐留。

今年九月,火星上發現液態水,科學家同時發現火星大氣非常濃密,曾經有可能孕育出生命,未來人類登陸火星不是夢想,火星救援場景不是科幻,是不遠的現實,人類將沿著探索火星、登陸火星、改造火星和火星移民的脈絡逐步前進。因為火星是整個太陽系最像地球的行星,選擇去火星不是因為火星很美好,而是為人類可能遇到的滅頂之災尋找一個避險的場所。

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

人類50年來太空探索所有的航空器的任務,一共200多次,飛遍了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已經到達月球140多次,去火星和金星45次43次,而中國才去了月球——離得最近的一個天體,所以中國太空探索的路還很遙遠。

八大行星中最遠的一顆離太陽有幾十個天文單位,四五十億公里,今年7月份人類最快航天器——新視野號時速達到7.5萬公里,飛了10年才剛剛飛到冥王星,而太陽系的半徑是15萬億公里,以最快的航天器來飛還需要三萬年的時間。

在中科院SELF公益講壇2015年度大會上,鄭永春這樣總結道:勇於探索的心永遠年輕,敢於挑戰的人永遠自信。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需要夢想和激情。人類歷史才兩百萬年,中國文明史才五千年,就已經擁有向外界展示信息溝通能力的歷史,太陽系地球上永續10萬年是我們的命題。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SELF是 Science,n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SELF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註于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信息(self.org.cn/)。本期視頻也將陸續在官網上推出,敬請關注。


推薦閱讀:

尋找您身邊的幽靈:中國探測衛星今升空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