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歷史畫報:轎車七十二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utoweekly,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系列文章:

  • 汽車歷史畫報:SUV的前世今生(1)旅行車的興衰 - V·T·E·C - 知乎專欄

  • 汽車歷史畫報:SUV的前世今生(2)越野車的逆襲 - V·T·E·C - 知乎專欄

  • 汽車歷史畫報:時大時小的美國車 - V·T·E·C - 知乎專欄

  • 汽車歷史畫報:百年房車 - V·T·E·C - 知乎專欄

今天我們熟悉的轎車,主要就是三廂轎車和兩廂轎車,三廂轎車C柱以後還有尾廂,但兩廂轎車C柱以後沒有。下圖中,由上到下分別是三廂轎車,旅行車,和兩廂轎車。

但歷史上的轎車,形態遠比今天中國人熟悉的三廂和兩廂轎車複雜。造型從兩廂,兩廂半,到溜背(fastback),和三廂(notchback),多種多樣;按照尾廂門的形式,也有採用尾門(tailgate)的掀背車(hatchback)和普通使用尾廂蓋的版本。

讓我們先從轎車的起源說起。

轎車,也就是Sedan,它的拉丁文原意是carried chair,也就是轎子——你沒看錯,就是中國的那種轎子,這種轎子在16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從亞洲傳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在整個西歐的貴族中流行。汽車出現以後,法國人首次用sedan來指那些比較舒適的車輛,20世紀初的美國上流社會比較崇尚法國文化,很快也把這個名稱學到了美國。

二三十年代汽車種類增多,轎車一般被用來跟coupe這種追求動感和酷炫的兩門轎跑對應。比如下圖中1930版的福特Model A 4-door sedan,採用兩廂造型

轎車也有兩門的,相比同樣是兩門的Coupe(轎跑),偏重舒適性和實用性,乘員廂更大,比如下面的Model A 2-door sedan

可以對比一下,下圖是同時期的福特Model A coupe,造型更接近三廂車

後來隨著長途旅行越來越多,轎車慢慢長出了更大的尾廂。比如下圖中1937年的Ford Model 78 Humpback Sedan

到了四十年代,尾廂的繼續增大則出現了兩個趨勢。

一個是車子的腰線以下的部分橫向變長,增大行李空間,成為最早的三廂車。下圖為1940年的凱迪拉克Sixty special

另一個是在尾廂變長的同時,整個車頂向後延伸,呈弧線形過渡到尾廂的末尾,發展為後來的Fastback溜背車。下圖為1941年的Ford Deluxe 4-door sedan。可以從圖中看出,當時的溜背車的尾部只有後半部能打開,變成行李廂

要增大行李容積,尾廂增長也不是唯一的辦法,另一條道路,則是將尾廂與乘員廂直通,變尾廂蓋為更大的尾門,增加後備廂的靈活性,這條路則變成了後來的兩廂掀背車。

1938年,雪鐵龍為轎車型號Traction Avant推出了一個商用版本,首次採用了尾門設計,上下對開,配合可拆卸的後排座椅,使得傳統的短小兩廂造型的實用性大大提高。這輛車也被認為是今天所有掀背車的鼻祖。

1954年的Traction Avant則改為一體式尾門。

進一步推動掀背設計發展的,是1946年的Desoto Suburban,作為一款三廂轎車車型,它的第三排座椅可以摺疊,變成全平地板,同時尾廂直通乘員廂,可以方便拉大件。

DeSoto Suburban還不是掀背車,採用尾廂蓋而不是尾門。美國第一次出現掀背車則是1949年的Kaiser-Frazer Traveler。這款車同時是最早採用掀背造型的三廂車,也是最早將掀背造型和摺疊後排座椅、全平地板結合在一起的車型。

1953年的Aston Martin DB2,則是首款採用掀背設計的溜背車。這種造型顯然更加實用,尾廂跟乘員艙連成一體,尾廂門可以整個向上打開。而不是像Ford Deluxe 4-door sedan一樣,依然存在一個相對分離的尾廂,只有小尾廂上面的小門可以打開。

下面這個圖可能更容易幫助理解兩種形式的區別,早期的fastback是上面這種尾廂蓋形式,而從DB2開始,有一些fastback變成下面的掀背式。(該圖中下面的車型倒不是溜背車,只是普通三廂車)

因為歐洲的收入水平更低,車更小,城市也更擁擠,兩廂掀背車因為其短車身帶來的靈活性在戰後一直是市場主流。也因為掀背車大多是兩廂,hatchback也慢慢成為兩廂轎車的代名詞,而與之相對的美國的sedan也越來越多的特指三廂轎車。

1959年,英國汽車公司針對Austin A40 Farina車型推出了countryman的版本,同時使用了兩廂造型,尾門和摺疊式後排座椅

下圖為1961年的雷諾4,是第一款銷量超過一百萬輛的掀背車。

為了改善風阻,後來歐洲兩廂車的尾部開始向溜背車靠攏,普遍有一定傾斜的角度,下圖為1965年的雷諾16

這種造型後來又慢慢發展出兩廂半車型,它的尾部比普通兩廂轎車長,採用溜背造型,但弧線終點又比一般的溜背三廂轎車更早更高。這種設計的車身長度遠遠短於溜背車,更靈活,但行李空間卻沒有小太多,同時風阻又比普通兩廂轎車更小。(經評論區提醒,兩廂半造型在美國叫做Kammback)

下圖中1973年的一代帕薩特。這輛車還是更接近fastback。

到了1981年推出的二代帕薩特(即國內的桑塔納)的主打款型,就是更像是一款典型的兩廂半轎車。

今天的很多混動車輛也採用這種造型。因為有電池組,採用兩廂造型會導致尾廂放置了電池以後,就沒有多少行李空間可用。而採用溜背式的尾部造型,既改善了風阻,進一步降低了油耗,又因為尾廂較高,不需要把車身加長太多就能夠同時滿足行李和電池空間。掀背式的造型也是跟這類車型消費者的實用訴求相一致的。

下圖分別為三代普銳斯和第一代雪佛蘭Volt

當然,傳統的兩廂轎車也依然繼續存在。它們通過更為流線型的車尾改善了風阻,比如1995年的第一代雷諾梅甘娜。繼Traction Avant之後,法國人再度引領了兩廂車的潮流。

二戰以後,地大物博、財大氣粗的美國則完全是另一條思路。

到了50年代,美國的轎車尾廂繼續變長,發展成今天典型三廂轎車的樣子,成為美國轎車的主流。因為三廂轎車的尾廂實在夠大,就沒有採用掀背設計的必要。下圖為1958年的AMC ambassador。圖中上面的車型也被稱為硬頂轎車(hardtop sedan),即沒有B柱的轎車(今天mini的hardtop也是同樣的意思)

歐洲的三廂轎車當然也一直存在,但主要是作為豪華車。比如1968年的賓士W114(對應後來的E-class)

很多中國人認識的第一輛轎車,桑塔納(二代帕薩特),也是典型的三廂轎車。只不過在歐洲,它遠沒有之前提到的兩廂半掀背款銷量大

1988年的三代帕薩特,才是第一款三廂造型成為主流款式的平價車型

到了九十年代後期以後,因為汽車造型工藝的改進,流線型的車身開始變得更為流行,以改善三廂轎車的風阻和外觀設計。比如下圖中的帕薩特B5,1996年在歐洲推出。雖然1999年才在中國上市,但上市後就受到了極大歡迎

戰後的fastback溜背車因為尾廂還是不如三廂轎車長,更多用於運動型轎車,在歐美兩地都有一定份額。同樣是為了增大尾廂容積,戰後的溜背車的尾部也有更修長的弧線。

下圖為1960年的Porsche 356

到了1965年的第一代福特野馬的溜背版,則更為誇張:

這時候野馬的後備箱也變成了掀背樣式。

對比一下第一代福特野馬的硬頂三廂版本的造型:

這種當時美國流行的pony car(小馬車),普遍有硬頂式三廂,和掀背式溜背兩個款式。1971年的雪佛蘭Vega也是如此,下圖是Vega notchback,意思是Vega三廂版,這也是三廂轎車第一次被稱為notchback,其中notch的意思是凹槽,也就是尾廂和乘員廂中間的那道折線。後來notchback成為描述這種造型的三廂轎車的通用名詞。

而溜背造型的掀背款Vega則長下面這樣

一樣是掀背設計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pony car的定位從一款需要注重一點實用性的家用個性車,變得越來越像完全不注重實用性的跑車靠攏,尾門反而又變回到尾廂蓋的形式。如2015年推出的最新一代福特野馬,

但更為實用的掀背式溜背車也同樣存在,比如四門豪華轎車保時捷panamera

後來掀背的形式也被notchback(三廂車)借鑒,在歐洲非常流行,兼顧了兩廂車尾廂的靈活性,和三廂車更大的常規尾箱容積和低風阻。現在歐洲熱銷的三廂車,大多為掀背款。國內的斯柯達明銳和昊銳,馬自達睿翼轎跑版,和MG6,也都是掀背三廂車。下圖為歐洲hatchback版的明銳RS

相比之下,明明是兩廂造型,卻跟三廂車一樣採用尾廂蓋而不是尾門的騰勢,就真的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希望有朝一日我國的汽車業也能創造出實用又好看的車型吧。

推薦閱讀:

起底日本汽車發展史3 日本車何時超過歐洲車?
汽車文化:賓士130歲了,它的Logo還是不明不白
【諾諾課堂】懸架掃盲02-詳談麥弗遜(1)

TAG:汽车 | 汽车文化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