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觀眾談「劇情節奏」時,他們談些什麼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這麼個說法:

(2016.02.26:圖被知乎莫名其妙地吞了,大概意思就是觀眾批評《Charlotte》劇情節奏爛,有人婊觀眾說你們懂個啥?Charlotte作畫演出都沒啥問題。)

首先我得總結提煉一下上面的觀點:

①觀眾不懂演出、只會看劇情,專業人士因為知識結構不同也沒法和觀眾對話

②劇情邏輯不合理不是大問題

那麼亞瑟熊的說法有什麼問題呢?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 觀眾原本就不應該在乎動畫工業中的細節,他們最終對動畫的評價只需要說好與不好。觀眾不需要也不想在一個專業知識框架下對話。

「分工」與「封裝」是現代工業的核心思想,分工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而封裝可以讓消費者無需掌握專業知識,才能使用相關的產品

比如說你買了一台電腦,發現不好用,來中關村報修。這時修電腦的和你侃侃而談:「你這台電腦嘛,無非就是風扇壞了,散熱系統出了問題。但是電腦這東西可複雜的很哪……你不懂吧?其實你這電腦CPU顯卡內存啥的都好好的,問題也不大嘛……」

你是不是想扇這哥們一巴掌?

當觀眾說「劇情節奏不好」的時候,他們只是想在一個日常語言的環境下來表達「這動畫不好看,因為劇情邏輯差、時間安排不合理balabala……」。問題的關鍵不是觀眾和演出廚知識結構不對等,而是觀眾本來就不使用某種知識結構去討論問題。

專業知識應當在產品走出流水線時,便已經封裝起來,不對外界暴露了。在消費場景而不是生產場景下還喜歡拿專業知識說事的人,據我觀察一般並不是專業人員,反而是掌握了不少二手專業知識的愛好者。

  • 作豚、演出廚們會因為自身了解的一些專業知識而產生異化

這裡的「異化」是指失去了正常的觀看體驗。

當一個人成為了作豚,那麼他看動畫時的重點當然就會集中於作畫,覺得其他方面不是那麼重要了。——對於這些掌握了一點專業知識的人,動畫便不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腳本、作畫、演出等多個子元素組成的結構體。並且他們會因為自身的知識結構,而著重於自己了解的子元素。 這便是「專業人士」面臨的異化,在其他領域也會存在。

當「專業人士」因自身的知識而異化後,他們便建立起了和普通觀眾不一樣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在小圈子內討論自然是十分暢快,如果大眾化做得好,拿出來傳道也無可厚非。然而這種體系也並不因為具有了一些專業知識,就比普通觀眾自發產生的評價體系要高級。在消費場景下,「普通觀眾評價體系」才會決定商業動畫成功與否。而「加了引號的專業人士的評級體系」,適用的一般是微博、知乎這種場景。

最後具體地討論一下《Charlotte》。這部作品確實在作畫演出等方面沒問題,主要是劇情崩壞。然而從觀眾預期、作品自身表達方式來看,《Charlotte》原本就是以劇情為賣點的一部作品,劇情崩了的話那光看演出也沒屌用。——牛肉麵里的香菜蔫了不是大問題,但牛肉餿了的話就不行了吧?


推薦閱讀:

請問大家對於華視娛樂拍攝《秒速五厘米》有什麼看法?補充:有說是翻拍,有說借名新拍,到底哪個是真相呢?

TAG:A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