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heory of Modern Poetry (7)

副標題是《——關於詩化寫作狀態》 。

在這個系列之前的文章里,我曾借用了一個術語「詩化(Poetrize)」來表示「通過藝術地想像來塑造詩行」的意思。而在這一篇里,我將會在這一基礎上繼續討論「寫詩時作者會進入詩化寫作狀態」這一命題(以下,將「詩化寫作狀態」簡稱為「詩化狀態」)。

一、「詩化狀態」這個命題的提出。

怎樣才能寫出詩歌來?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分析過、回答過。在我看來,寫詩的途徑有千千萬,每個詩人都可能會各自找到不同的接近詩歌的方法。於是,我的關注側重點並不是那些具體的各種進入寫詩的方法,而是提出這樣一個側面角度的觀察:

寫詩時,作者們會進入一個與平時略有不同的狀態,會積極主動地運用各種詩化想像來看待世界(而平時則是傾向於用理性/現實的思維來看待)。在這個狀態下,作者們心目中所看到的世界,是在現實物理世界上略有詩化加工而成的,因此能實現出與平時寫文章直接敘事抒情很不同的詩歌文本。

二、「詩化狀態」是怎樣的。

如前所述,寫詩的途徑有千千萬。如此,則每個人所進入的具體「詩化狀態」也可能是各式各樣的,或許很難被描述為統一的樣式。但或許可以大致被概括為有這些特徵:

1)解開平時理性對思維的控制,替代為用積極主動的想像力來控制思維。作者比平時更為清醒、敏感以至於通明,但思維方式已經由理性臨時轉為想像。

2)不是被動地記錄所看到/想像到的,而是主動地將現在這一刻的心情渲染滲透到想像里,再通過積極的想像將潛意識裡那些不明朗的意象發掘出來,並以個人心情渲染作為粘合材料將這些意象塑造成形,將其凝結為具體的詩化文本。

在我看來,「詩化」的要素至少包括:

(1)主動而藝術的想像。

(2)作者個人的內心感悟。

(3)精妙的文本調配形式。

在「詩化狀態」下,作者並不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悟,而是將隱藏在文本間的內心感悟作來粘合所想像到的場景細節。

打個比方,這就像在魔法小說世界裡施展魔法那樣,用想像力催動魔法元素,將那些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魔法元素以魔法構造原理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併且塑形,從而實現為具體的魔法效果。

三、「詩化狀態」不是在進行比喻。

誠然,各種或明或暗的比喻手法也是能從詩歌文本里分析出來的。但如果想通過練習比喻能力來學寫詩,那就是有些緣木求魚了。這是因為,在詩歌里首要的是「詩化」,其中的比喻實際是「詩化的比喻」,而不是一般寫文章時的那些比喻。

那麼,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寫文章時進行的比喻,大致就是把握兩個事物/場景的相似共同聯結點,然後通過文筆修辭來將其塑形為具體的比喻句。在進行比喻的過程里,作者本身依然由理性控制,用理性尋找相似性,用理性來具體組織句子。

而「詩化」,則根本不是在尋找事物/場景的相似性,而是運用想像直接對所看到的現實世界進行加工,在心目里映射出一個既基於現實又帶上了想像色彩的世界。在這個既現實又非現實的世界裡,各局部細節之間都有超越了現實世界的關聯。

就是說,所謂「詩歌里有比喻」,不過是一種事後的局外的分析而已。在詩歌作者看來,那就是他所創造的想像世界,那不是在進行比喻。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明明詩歌學習者已經在努力模仿比喻的技巧了,卻為什麼依然捕捉不到寫詩的感覺。

四、怎樣進入「詩化狀態」。

說起來容易,辦到卻不容易。我剛才說要解開理性、替代以想像,但這對於未有過詩歌寫作體驗的人來說,這個說法就顯得很抽象了。

對於一般人來說,既有可能是太習慣於理性思維了,而對想像力的訓練積累較少;也可能是本來就對想像不太敏感;又或者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那裡憑空想像這件事太奇怪了」而對解開理性而有重重顧慮;以及可能雖然能進行其他諸如繪畫音樂等藝術的想像,但卻對以語言為載體的想像不太敏感;等等。

這個門檻,正是新詩領域的愛好者較少的直接原因之一,直接擋住了許多想接近詩歌的一般人。

雖然如此,我依然相信一般人的心裡是各自隱藏著能理解新詩的小宇宙的。只是在現在對詩歌理論的討論還太不充分(指由詩人們確立的理論而非文學評論者確立的理論)的情況下,大家暫時還不容易找到進入「詩化狀態」的方法而已。

就是說,在現在這個時代,對於已經嘗試過新詩寫作的作者們來說,「詩化狀態」暫時還只是一種自然而然被激發出來的模式,還很難得到理論上的系統的解釋。

五、學寫詩時與其模仿辭彙句式不如模仿詩化方法。

我們知道,學寫詩時需要有一定的詩歌閱讀量,也可能會由此而進行一些寫作模仿。比如,海子的詩歌里經常提到麥田,初學寫詩者可能由此而會在寫作時使用麥田這個詞來參與造句。

在我看來,這樣的模仿是無效的。理由是:作者本身在寫詩時,是進入了「詩化狀態」來想像世界的,其中的「麥田」是滲透了他心情的想像世界的一個部分。直接將這個部分割裂出來成為一個語言角度的詞語,就已經模仿失敗了。

合適的模仿方式,是學會怎樣在閱讀詩作的過程中跟隨作者進行想像,要學會的是詩化想像的能力而不是辭彙句式等修辭手段。

比如對於海子的詩歌,我印象很深的是:海子很擅長在想像世界中將個人的身體與意象進行聯結。這個詩化方法其實是,在進入「詩化狀態」準備寫詩時,直接想像自己的身體部件/部位的一些場景,比如想像自己的眼睛/耳朵/心/肺等等是怎樣的狀態(這些狀態可能是非現實的,比如「血管裏鐵鏽滋長」、「金屬絲編織出層層掀起的肺」等等。

六、「詩化」與其他藝術領域的藝術化的界限。

詩歌是以語言形式為載體的。因此,「詩化」的內容自然是要能被語言表現的了。

比如說,一個擅長繪畫藝術的人,他在進行藝術想像時可能會側重感受於各種顏色/形狀的細微差別與配合。而當他將這樣的想像運用於詩歌寫作時,他就會面臨一個困境:有很多豐富的想像細節,只能用顏色/形狀來表示,而無法訴諸文本。

就是說,詩歌里的想像,是那些能用語言來表現的想像。這正是詩歌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主要界限之一。

由此,在進入「詩化狀態」時,豐富而敏感的想像只是一個起點,而探討怎樣結合語言形式來進行詩化想像才是重點。而對於一些無法直接用語言來表現的想像場景,我們要考慮用各種間接的勾勒來建構。

七、「詩化狀態」不是幻覺。

有些藝術領域可能會側重於強調幻覺對創作的作用。但在我看來,詩歌領域裡需要的是清醒而敏感的能自如控制的主動想像,而不是需要混沌而不受想像控制的幻覺。即,「詩化狀態」是「主動對潛意識進行詩化塑形」,而不是「被動地跟隨潛意識行動」。

詩歌作者們,只是在寫詩時才會進入「詩化狀態」,只是在醞釀寫詩時才會進入「准詩化狀態」。當然,對於職業詩人而言,寫詩的時間投入得會更多,那樣可能會更有更多的時間維持在「詩化狀態」下。

但話說,藝術與學術的狀態似乎是有些矛盾的。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在專註於分析音韻的一段時間內,是很難有靈感寫詩的。或許這正是因為在用理性還是用想像控制思維的狀態間頻繁切換並不是太容易的事,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緩衝。

八、「詩化」可能是現實或非現實的。

這就跟不同流派有關了。有些流派看重寫實,詩化想像展現的是被提煉出來的實際生活場景,乍看起來就是我們平時所常見的事情,卻能寫出不同於一般描寫的更多的內涵。有些流派看重非現實性,詩化想像展現的是現實世界與非現實世界的重疊。

就是說,不同流派的詩人們的「詩化」方式可能差別很大。比如,同樣是想像菜市場,有些作者想像的是買菜阿伯說著怎樣的現實對白,有些詩人則可能在想像那是一個賣魔法食材的市場。

九、「詩化狀態」是作者的角度。

我個人是認為,要嘗試過寫詩,有了進入過「詩化狀態」的體驗之後,才會具有在讀其他詩時能更完整地感受詩歌美感的能力。

就是說,一般大眾在讀詩時,雖然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詩歌作品裡的詩化美感,但對「詩化」並無明確概念,對「詩化」的各種體現也可能只把握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或許,只有在嘗試過寫詩,體驗過身為作者的心態,就能更加主動地去進行想像,在讀詩過程中模擬出作者所構造的詩化場景而不是字面上的場景。

作者心態,考慮的是怎樣寫得更好,在寫作中獲得愉悅。而讀者心態,則是在閱讀里尋找自身與文本的共鳴感。若能帶著作者心態去讀詩,既能如讀者那樣獲得共鳴,更能通過對作品的寫作模擬想像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想像脈絡。

說到這裡,我發現我還是未能說清「詩化」以及「詩化狀態」是怎麼回事。在我看來,這裡的關係鏈條是:

嘗試寫詩而有了對「詩化狀態」的初步感覺

>>為了將詩寫得更好而開始更多地進行想像

>>在想像與寫作嘗試中找到對「詩化」的感覺,從而之後就能在想寫詩時自然進入「詩化狀態」。

就是說,我個人覺得這些只能在具體的詩歌寫作實踐里由作者自己領悟到。

而我的這些詩論文章,只是在嘗試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來將概括有「詩化/詩化狀態」這些事情。我暫時還無法從原理上解釋「詩化/詩化狀態」的具體運行機制。

誠然,這對一般人讀詩或學寫詩可能沒太大的幫助,但至少可以大致介紹一些「從作者角度是怎樣寫詩讀詩」的信息:詩歌作者們里眼裡的詩歌跟大眾眼裡的詩歌,究竟有哪些不一樣。這就是我寫這個系列的初衷。
推薦閱讀:

TAG: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