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柯作伐——真不是扛起斧頭去砍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煤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出自《詩經 豳風 伐柯》

意思是說,怎麼樣削一個斧柄呢?沒有斧頭是不行的。怎麼樣娶(取)個妻子呢?沒有媒(煤)人是娶不到的。做個斧柄斧柄啊,沒有背離法則啊。我要遇見那個人啊,禮儀也要有條不紊啊。翻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柯「是斧柄的意思,」伐柯「有不少地方都翻譯成了伐木做一個斧柄,我覺得是不合適的,這個」伐「當就是」伐一個斧柄「。

「則」是法則準則,因為合乎道理,所以」不遠「,這個我不知道要怎麼翻譯「信」一些。

「覯」的意思還存在爭議,「媾」「覯」「遘」在《詩經》中使用有通假的情況。一般訓為「遇見」,一說「覯」通「媾」,結婚的意思。我自己覺得這裡釋為「結婚」過了,那時的禮儀相見都是一件難事。

籩豆有踐:籩,竹編禮器,盛果脯用的;豆,木製、金屬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醬類用的。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用籩豆等器皿,放滿食品,整齊地排列於活動場所,叫做籩豆有踐。"踐「就是整齊排列的意思。這裡泛指儀式。

要說的不是《詩經》,是「伐柯」。」作伐「意指做媒。

高中的時候,學過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這首歌反映的就是當時婚娶的要遵守的禮儀。後來就雅稱做媒為」作伐「,成語」執柯作伐「由此而來,而媒人稱為」執柯人「。《禮記 曲禮》中說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之名。「媒人在中國傳統婚約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有道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句話出自《孟子 膝文公下》「不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鑽穴隙相窺,瑜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水滸傳》裡面西門慶和潘金蓮苟合有一個重要的人物王婆,這種男女私通的牽線者稱為」馬泊六「:」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也會抱腰,也會收小的,也會說風情,也會做馬泊六。」(「牙婆」所謂「三姑六婆」中的一「婆」,百度可知~「抱腰」是接生婆旁邊抱住腰的那位)說起」牽線「,有個典故,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宰相張嘉貞欲招郭元振作女婿,因令其五女各持一絲於慢後,讓郭於慢前牽之,郭牽中一紅絲線,遂得第三女為妻。杜撰的可能更大,一笑了了。

不過從中可以看出來,舊時媒婆可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怪不得那些媒婆都那麼有錢還動不動擺架子。

我們現在知道的「媒人」的稱呼有「紅娘」,專欄題圖。出自唐代元鎮《鶯鶯傳》。鶯鶯與張生相愛,鶯鶯的婢女紅娘從中積極設謀撮合,促成二人成就了好事。(這個故事和元稹的真實經歷結合一下就非常讓人嘖嘖嘖了)後人據以編成《西廂記》雜劇,流傳甚廣。於是」紅娘「就成為熱心促成別人姻緣者的代名詞。

事實上,媒人的雅稱還有不少。

《晉書 索統傳》:孝廉令狐策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dan3)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追冰未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浮而婚成。

令狐策不咋相信,結果沒過幾天真的有人請他做媒。這件事當時廣為流傳,於是「作冰」便成了做媒的雅稱,這個略冷。《聊齋志異 辛十四娘》里有」我為汝作冰,有何舛謬?「小時候看過一部劇《天下第一媒婆》,這個看過的比較多,畢竟是吳君如主演的。TVB還有一部類似的劇,叫《金牌冰人》,」冰人「即是媒人,也可以稱為」冰斧「,這個就雅緻至極了。

《辛十四娘》中還有一句「竊不自揣,願以鏡台自獻。」 「鏡台自獻」出自《世說新語 假譎》。據載:晉代溫嬌喪婦,從姑劉氏之女甚姿慧,劉氏托溫嬌為女兒覓婚,溫嬌暗有自婚之意,假說覓得一人,並送玉鏡台一枚作聘禮,溫嬌因與劉氏女成婚。後來「鏡台自獻」就表示親自向人求婚。如果某天一個妹子送你一枚玉鏡台,再送你一本《世說新語》想都不用想,可以追了。傳統的倫理中,媒人是代男方向女方求婚,即便女方先有意,也是要繞一個圈讓男方發出邀約。畢竟千年倫理擱在那裡,女生矜持一下也沒無可厚非,收。

《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他說二爺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了主,況且還有舅舅做保山」。「保山」就是媒人。明袁宏道 《與丘長孺書》: 「弟作令備極醜態, 不可名狀。 大約遇上官則奴, 候過客則妓, 治錢穀則倉老人, 諭百姓則保山婆。 大概是寄託這婚事非常靠譜,婚約非常牢固吧。

為什麼影視文藝作品中都很少描寫媒婆的家庭?不是熱心的介紹人,是指的職業的媒婆,難道是自古媒婆多孤獨么? -

這孩子選的話題居然是「單身」,活該沒人答。

我想的是,如果不是遺孀,有人養家的話,在古代又能有多少婦女願意走街串巷自己掙那些碎錢而不是相夫教子織布澆園。@韓霽

最後給個彩蛋。

《聊齋志異 封三娘》寫封三娘為撮合一段他人姻緣,夜訪孟宅,孟生誤認為是那位來私奔的......封曰:「妾非毛遂,乃曹丘生。」(漢代有曹丘生對季布的任俠義勇到處讚揚,季布因之享有盛名。事詳《史記 季布欒布列傳》。後因以"曹丘"或"曹丘生"作為稱揚、薦引者的代稱。)


推薦閱讀:

TAG:汉语词汇 | 典故 | 古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