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4 Mark Bradford | 拼貼與解構拼貼
我說我喜歡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去看展覽,結果上個周六正好趕上下雨,從早到晚,趁著這樣的好時節,我準備去看展了。
話說好久不看展,甚至有點兒激動,明知下雨卻沒帶雨傘,出門意識到下雨的時候又懶得回去拿雨傘,就一路被雨淋,濕漉漉地進入到RAM了。
MarknBradford在國內名氣可能不是非常大,但是他的作品卻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做拼貼畫的人不少,做城市系列的也不少,國內做城市主題相關的就有陸新建等一批藝術家,國外的就更不必說了。但是Mark Bradford的特色就在於他的創作手法:拼貼、擦除、打磨。
通過近距離的觀察,我發現Mark Bradford的創作手法非常有趣,具體怎麼操作的我不知道,但是通過觀察應該不難推測,他先把帶有顏色的紙或者布料粘貼在畫布上,然後再按照醫院撕下來或者刮下來,最後再對整體進行打磨,讓它平整。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collage(拼貼)和decollage(解構拼貼)。並且他利用這種創作手法所形成的特殊肌理,運用到表現城市面貌當中。
城市本來什麼都沒有,然後建出來,然後剷除,逐漸形成一個城市。
下面說說這次展覽。
RAM的展區有二三四五四層,但是這次展出的MarknBradford的作品只有四件,因為每件作品都非常大(3米*12米)。二三四層各一幅畫作,五層因為有棚頂,所以安置了他的裝置藝術作品。
我喜歡大作品,我覺得不光是我,很多人都喜歡大的東西,從日常到藝術,大的物體首先在氣勢上就很震撼。尤其是站在大幅作品前,近距離觀察作品的時候,彷彿它在和你說話。
▲《樹的眼淚,2014》,3米*12米,位於三樓。(局部,相機拍不下) 黑色和綠色的類似馬路的經緯線似乎是畫上去的,不是刮的。
▲《樹的眼淚,2014》(局部,正面觀)這些黑的綠的經緯線更像是勾勒了一幅地圖。中間還有老報紙和海報夾雜在其中。▲《慵懶的山,2014》,3米*12米,位於四樓。(局部) 我最喜歡的作品。黑紙粘貼之後撕除之後的效果。頗有中國水墨的感覺。
▲《深水循環,2014》,裝置作品。位於棚頂。這幾個類似氣球的作品表面採用了和畫作同樣的創作手法--粘貼、解構。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尋找身份認同,至少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或者說東方文化很感興趣。
國外表現東方文化的作品非常多,不乏一針見血的,也有隔靴搔癢的。可如今無論東西方,人類社會都在迅速地城市化,文化差異這種事情似乎顯得「格局」太小,人類被迅速地城市化才是更大的話題。
鄭重聲明:
本文只在以下三個地方出現,其他地方出現的轉載行為一律為侵權,律師函上門。
從這三個地方分享到社交平台不算侵權。如欲轉載,務必署名並告知原作者。
1. 本知乎專欄
2. 卜生的個人網站:Art Issue
3. Art Issue的微信公眾號。爾談藝術ArtIssue
原文地址:issue#4 Mark Bradford
推薦閱讀:
※用斯塔拉布拉斯來抵制顧爺之流的簡單言論
※聖誕夜,送您一顆糖——被解構的肖像,謀殺,以及聖餐
※明星大咖追著的幾個文身師,有錢也可能請不到!
※了不起的蘇小姐的 Live —— 如何在藝術里表現[時間]
※中國現在最著名的策展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