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手帖】立春:問梅花消息
老祖宗們一開始並沒有要拿「苦寒」來說事的意思。《詩經》里說「山有佳卉,侯栗侯梅」,雖是「佳卉」,可是一點性格也沒有,遠不比夭夭的桃花或者猗猗的綠竹讓人印象深刻;但贈人梅花,卻是江南早有的示好習俗,據說春秋時候,南方的某國派使臣北上交涉,鄭重其事地送上梅花一枝,北國之人還以為禮物菲薄,是輕慢的表現,差點就為這個打起來。由此可見缺乏地域交流是很危險的事情……好在這一誤解並沒有維持太久,漸漸的,吃梅子之餘,大江南北的人們也都開始認可梅花的美好形象了。它甚至成為文人之間很高貴的心意相通的禮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如此快馬加鞭送花一枝,再沒有當年外交家的寒酸勁了,哪怕今天想起來,都好像覺得仍舊是異常真誠而浪漫的一件事呢。
然而真正把梅花上升到人格高度,其實是宋朝之後才有的事情——在那樣一個花鳥文化和朱子理學都空前發達的年代,清高的文人們倘若要發點牢騷,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投射在花兒身上;而看慣了盛唐那富麗萬千的牡丹,也總有人要唱點反調。於是野生在山林水際,有著一腔清香和一副遒勁枝椏的白梅花,遂成了深藏不露、德藝雙馨、傲骨錚錚的偶像,詠梅和畫梅也就是在那時候流行起來的。甚至有人說:「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有無多少,皆不系重輕。」——放到現代,大概屬於文人裝腔指南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好在群眾的審美是雪亮的;這種喪心病狂的種花方式後來就沒必要再提了,大家寧願記得王安石那樸素而簡美的句子: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比這些為了種梅花而種梅花的同志覺悟要高多了。
(圖:王冕,梅花圖。此人一生愛梅畫梅,尤工墨梅。後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自號「梅花屋主」。有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事實就該是這樣。中國一直不缺名副其實的愛梅之人,王冕畫梅成痴,梅妃愛梅成癖,壽陽公主點個流芳千古的梅花妝,都不見得與什麼凌霜傲雪鐵骨錚錚有關係。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我想是北宋的林逋,他的事迹和陶淵明類似,只是對於普通群眾而言,恐怕並沒有後者的名氣大。這個曾經遊歷四方、中年喪偶的詩人,人生中最創意而成功的舉動應該就是隱居在杭州的孤山中潛心種梅,也正是因了他,才有「梅妻鶴子」這樣猶如世外神仙的說法。據說他一生寫梅花詩無數,寫完即棄,留存甚少,最有名的還要數《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也是有趣的很,這樣廣為傳頌的名句,令人拍案叫絕的重點並不是關於驕傲品格,卻像霧氣氤氳的淡淡水墨一般,勾勒的是滿卷清幽靈氣。也難怪,到底是真正愛梅花的人。眼裡不見一瓣一蕊,全然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思餘韻。
相比之下,紅梅就有非常明確的俗世煙火氣;梅花另有一別名五福花,大可概括它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對於江南而言,梅花一開,真正的春天也就不遠了,一樹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密密匝匝的花朵,開在萬事喜樂的新春佳節里,映襯著火紅的鞭炮,春聯與燈籠,看起來何等熱烈祥和。《紅樓夢》里蘆雪庵聯詩,寶玉輸了,李紈就罰他去妙玉的地盤上討幾枝紅梅,然後大家又圍著紅梅花,其樂融融地繼續抑揚頓挫。我小時候讀,總覺得納悶,為何在那樣清冷寂寞的尼姑庵門口,開的不是超逸脫俗的白梅花呢?後來想想,妙玉的為人也確實該當如此——彷彿間一直沉默的,風骨桀驁的那股脾氣,實際上卻能噴薄出如此艷麗熱烈的花朵——冰天雪地也擋不住的悄然春色。
(圖:87版電視劇《紅樓夢》,寶玉至妙玉櫳翠庵乞紅梅。有「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嫦娥檻外梅」之句。引為佳話。)
梅花也有不常見的顏色,譬如綠萼、黃香,晶瑩花瓣中隱約帶著一點嫩綠鵝黃,非常羞澀的欲說還休的樣子,多一份顏色都使不得。古籍中又有記載墨梅,說其花色如墨,以我的植物學素養總覺得好像不太可信。但到底還是紅梅與白梅最叫人印象深刻。二三月間春寒料峭,對愛花人而言,梅花的消息成為立春後第一件盛事。從江西的大庾嶺到南京的梅花山,從西湖畔的孤山到姑蘇城下的香雪海,一個個都是尋梅的好去處。滿池山水繾綣,映著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紅粉白的飽滿花朵層層疊加,如少女新妝一般,繾綣展露最先聲奪人的春色訊息。誰還說梅花只有傲骨?不過人的眼睛所見,時時都是自己心意罷了。
(圖:南京梅花山,3月初盛花期。國內的賞梅勝地多在江南,如蘇州香雪海,杭州孤山。但凡來南京的同學,想必很容易見到這幅圖,出現在火車站或地下道的宣傳欄里。)【附·手繪】幾種觀賞梅花品系特點(原諒我打這麼多水印。。盜圖實在太猖狂了囧)
※ 本文收錄於2015年新作《節氣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若你有意閱讀,真是感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