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是科學家的黃金年齡
01-31
2013年5月時我就對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猜想上取得的成績發了一通感慨,n主要是感慨他在快六十了還能做出如此重要的成就,最近我發現這並不是個例。從事理論物理以及純數學研究的人,在四五十歲做出重大的成就不在少數。以過去十n幾年物理界最火的兩個領域為例,一個是超材料變換光學,一個是拓撲絕緣體。前者的創始人是J nPendry,他1943年出生,在1999年做出負折射率材料研究的突破時,已經56歲了。在從事超材料研究之前,他是一位一流的表面物理學家。拓撲絕n緣體的發明人是C nKane和張守晟,他們在提出拓撲絕緣體的概念時,也都四十好幾了。此外,因為弦網凝聚模型而聞名天下的文小剛教授,也是在四十多歲才提出這個概念的。這n也是代表的某種趨勢吧。理論物理不再是年輕人的天下。要做一流的研究,就得問出最深刻問題,要把你的思考觸角推到極致,提出前人沒有想過n的思路,告訴人們這裡有一塊富礦值得挖。做科研本來就是拷問自然真知的事情,不把思維跳出前人的模式,無法在追尋真知中獲得自己的見解。我們需要與同行交n流來獲得幫助和汲取靈感,並修正自己的觀念。但獨立的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已有的觀念和理論推向極致,才是拷問出真知的不二法門。還是以J nPendry為例,他善於把某些概念和現象推向極致。比如1997年的論文:「 Shearing the vacuum - quantum friction 」 把Casmir力的概念從縱向力推廣到切向力,首次提出真空可能存在阻力,阻止兩個金屬平面之間的切向滑動。我覺得,Pendry能夠問出如此深刻的問題,找到問題的不平凡的答案,與他多年的積累和在不同學科方向間的轉換都有關係。做學術並不是做短跑競賽,不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結果來拿第一。選擇科研是因為我們喜歡它,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從科研中找到發現的樂趣。所以不要因為自己年n輕時沒有做出重要的大工作就氣餒,不要以年齡大了作為借口來讓自己離開科研。不斷地做,沿著自己的思路做下去,拷問自然,把自己的思想逼迫到最極致,才有n可能獲得發現的樂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當列車開過曾經住過的地方是什麼一種感受?
※為什麼在大海或者高山面前人會心生感慨?
※以「多年以後,……」的格式,寫一句令人熱淚盈眶的話?
TAG:量子世界 | 感慨 | Shearingthevacuum-quantumfri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