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九歌·山鬼中幾個漢字的讀音問題?
01-30
此為某詩詞軟體部分截圖。請問注釋4、5的讀音是否正確?
圖片來自影印版《四庫全書·集部·楚辭集注·九歌·山鬼》
從朱熹標註的讀音來看:
來,葉,音厘。就是說,來這個字是押韻的,應該讀作厘
下,葉,音戶。就是說,下這個字是押韻的,應該讀作戶與題圖中的標註相同。朱熹所在的時期是南宋,所用應是《廣韻》
來 洛哀切 lai1 → 現代漢語 lai2
下 胡雅切 ha3 → 現代漢語 xia4演變過程學識短淺不清楚_(:з」∠)_啊總之從這裡看的話,《楚辭集注》所標讀音應是為了押韻而規定的讀音。至於這個規定基於什麼原因我也不造。確實這樣規定非常不利於口頭傳播和書面傳播
讀書人都知道要這麼讀,但都不知道為啥為了押韻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_(:з」∠)_所以我也建議按照現代漢語讀就好了圖中沒有給出來源。
我猜想一種可能是為了押韻而改讀,我對此的態度是:
柳永《望海潮》上片最後一句「戶盈羅綺競豪奢」的「奢」應如何讀? - 王贇 Maigo 的回答但具體到這首詩,改讀之後也不那麼押韻,我覺得沒有必要改讀。另一種可能是某古籍中給出了這樣的讀法,在當時這些字是同音的,但現在不同音了。
參見:鄭伯克段於鄢里為什麼 完音桓? - 王贇 Maigo 的回答不過這種可能比較小。====補充====
@阿丘(圈不到啊)還真找出了來源,果然是叶音改讀(我的第一種猜想),而且還是朱熹提出的。我認為不必效仿。《集韻》「來」有陵之切,音「釐」。宋代龔明之《中吳記聞》:「吳人呼來為厘,始於陸德明,『貽我來牟』、『棄甲復來』,皆音厘。蓋德明,吳人也。」王楙《野客叢書》:「今吳人呼來為厘,猶有此音。」當時也有用這個音入詩的。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浙西有大臣許某者,以國恤親喪奏樂,又所居頗侵學宮,為仇家飛謠於台臣曰:『笙歌擁出畫堂來(原註:音離),國恤親喪總不知。府第更侵夫子廟,無君無父亦無師。』竟以是登於劾章。」現在南吳、閩語等方言「來」也有讀這個音的,不過朱熹的注音只是為了叶韻。
宋代費袞《梁溪漫志》:「吳中以八月露下而雨謂之惏露,九月霜降而雲謂之護霜。」護霜就是下霜,說明當時吳語的麻韻字已經高化得比較厲害了。戶、下都是魚部字,朱熹的注音也是為了叶韻。
南師大已故教授朱聲琦先生有『『喉牙音轉』』的理論,h~x在上古是互轉的。愚以為可能更多地是單向遞轉。今江北鹽城淮安南通等地有很多此類現象。『『捨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孩子』』乃『『鞋子』』之誤,可做一例。僅供參考。
這類一般為某個朝代標註的讀書音,上古讀音跟這個依然有區別,但是
如下xa,通互hu,其實是x鄂化前的音。jqx鄂化是比較近的發音,在這之前的上古音就不太清楚了。叶韻說,不贅述,自行谷歌。簡單來說,和把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讀成不今不古的xia差不多,為了押韻,強行改變單個字的語音,既不與上文協調,又未必是、往往不是真正的古音~基本上,胡來。
建議你聽一下winky詩的山鬼,裡面的讀音都是正確的,而且旋律很美
這些讀音對不對,我木有研究過。但中學語文教材就是這麼寫的。我一直是按這個讀音背的。。。
古代音韻學尚未發達時,讀書人想當然所得來的「叶韻音」,今人不必從之,用正常的普通話音就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