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天生好戰?

古時戰爭年代,產生了不少善戰的英雄豪傑,他們的戰鬥事迹,被記載,被讚譽,並被廣泛流傳。而即使在和平年代,人的「好戰」性也絲毫不減弱,人們依舊熱衷於各種「PK」「挑戰」……等等,也找到不同的方式和出口來釋放這種需求。

那麼,好戰,是人普遍的天性嗎?


謝邀。

人類是天生好戰。從他們崇奉的偶像,就知道了:

人類共同的熱愛,是能戰的英雄,以及他們的故事。

以前,人類是很崇奉戰爭的。因為戰爭能保衛自己不受侵害,同時奪取他人的財富。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寫1822年,巴黎街上,一個傷兵被告知「拿破崙死了」。「他居然也會死?!」那個傷兵大叫道,面色慘變。這樣的驚訝,流行於各時代:諸葛亮死後,西南百姓在街道上進行私祭,被他貶黜的官員流淚不止;亞歷山大死訊傳及馬其頓時,人民以為謠言;劉邦以項羽首級示以魯國,於是魯國投降。這樣的人物貫穿於各時代:

最初,他們叫做西庇阿、漢尼拔、魏無忌,後來他們叫做查理曼大帝、岳飛、源義經。後來,本文開始的那位死者,經大衛之手繪就的肖像,成為了19世紀法國的神。

人類最初崇敬的偶像,是戰爭的神。

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一部就是關於戰爭。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戰爭。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說:當世界被居民擠滿後,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戰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戰爭來獲得勝利或死亡。《伊利亞特》里,阿喀琉斯認為戰爭是光榮,是可以付出死亡代價的不朽光榮。

都說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其實中國人民也很需要一個這樣的逆天形象。項羽破釜沉舟戰秦國,垓下面對十面埋伏,這樣的故事,人民最愛。所以,沒有這樣的故事,人民也要編一些出來。史書說趙雲在當陽長坂保護了阿斗,羅貫中就敢編出百萬軍中七進七出;史書說李存孝突陣驍勇,五代殘唐評書就敢說李存孝帶十八騎平了長安;史書里只說李淵有兒子李玄霸早死,評書就編出他錘震四明山,能把一百八十萬響馬打得剩六十二萬,活像原子彈。

當然,真正的戰爭往往過於殘忍,兵連禍結,殺人如麻。所以,人類總是希求另一種方式的戰爭。

那就是遊俠和江湖了。

除了現實世界,人還需要一個詩意世界以供棲居。堂吉訶德看多了騎士小說,披著一身破碗爛瓢就敢出門,那是因為他不知道世界有多麼大,而生活是多麼庸俗與寂寞。然而他終究是幸福的,因為他看了娼妓,便以為那是貴婦。看了風車,便以為那是巨人。他的想像力如同潑墨山水的筆,可以自由捏造偶像。而《水滸》中的好漢練習槍棒,打熬氣力,不近女色。遇到同道中人,便不迭引為知己。拉進酒樓,開始商略平生經歷。只是,大多數好漢的平生經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無趣:小弟做某某營生,是個安分良民。喜好槍棒武藝,有江湖上朋友來了,便請回家招待,贈送些盤纏。

那些雕印匠、保正、衙役、地主、連鎖酒店經營人,領教不到真正的「江湖」。現實生活繁冗無趣,於是將抱負揮灑在武藝上。除了強身健體用以防身之外,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我是江湖上的」感覺。江湖在哪兒?在評書人的口裡,在遊俠們的故事裡,一個半虛構的世界。

而江湖最有趣的一點,在於那裡的人,可以自由地打架。闖蕩江湖,就是踏入另一個戰場。

後世的遊俠彷彿是另一片大地上的堂吉訶德,只是他們臨摹的生活不是來自騎士小說,而來自口口相傳的江湖。那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世界存在於他們醉酒之後的交談中,存在於他們練習槍棒時的想像中,存在於他們旅程遇到同道時的行話交流中。遊俠們路經市鎮和鄉村,與愛好武藝、保持著對江湖艷羨態度的人們交談,彼此稱許之後離開。而寂寞的市民將回到寓所,看著自己的槍和棒,自己的練武器械和案牘公文。他用友情換來了一段關於遊俠和江湖的傳聞,並使自己身列其中。而他自己,還需要面對漫長而庸俗的現實生活。於是,偶像逐漸出現在傳說中,出現在金鏢黃天霸、達達尼昂與三劍客、馬丁-菲耶羅這些敘事作品之中。

無法踏上戰場的人,總是崇慕那些時刻預備著作戰的人們。所以人們都嚮往江湖。注意件事:武俠作品真談論劫富濟貧的少,找偉大對手決戰的多。骨子裡,去江湖,就還是要打。

但在和平年代,戰爭和殺戮,成了一種政治不正確。  

照相機改變了時代,也挽救了素描。最初,時代的偶像只能在口口相傳的史詩中生活,在刻意工繪的巨畫中出現。但是,照相機開始忠實描繪時代,素描則是其近親。人們可以用一種較為客觀、似乎真實的視角來觀察世界。於是,神話回到了人間。偶像不是飛天的飄渺圖景,而是照片中觸手可及的人們。

我們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世界缺少亂世英雄,格瓦拉業已長眠,卡斯特羅偶爾在廣場出現。奧巴馬接掌總統的時刻,刺殺過馬丁-路德-金的手槍並沒有朝他的膚色開火。世界並不富饒完美,但至少豐給自足。戰亂只發生在極少數領域,而那裡沒有遍及每一英寸地板的鏡頭,於是世界對那裡缺乏體認。最後,冷兵器煞盡了世界的風景——阿喀琉斯的皮利翁矛,秦瓊的金裝鐧,抱歉這些已成往事。俠客只好在公元16世紀之前的故事中生存,火器如弓弩,把長劍、遊俠、騎士的浪漫故事封存了。人不可能去崇拜機械。

於是,對武力的崇拜難以落到實處,成了虛浮的空中樓閣。所以需要電影明星,需要「有條件打就打,沒條件打在電影里找個借口也要打」。所以李小龍去踢爆所有外國對手。所以甄子丹說「我要打十個」。人民都愛看。

後來,人們對戰爭的熱情,轉到了體育,確切說,體育競技。

傑西-歐文斯,1936年柏林。他的偉大意義非只在那些世界記錄——如今已被悉數破解;也不是他的若干枚金牌——菲爾普斯談笑間已經越過了那一切。如果回望那黑白錄象,你會發現,傑西-歐文斯的奧運征程是一部未經剪輯的電影,一部現代神話。和刻意描繪的小說們不同,黑白鏡頭樸素的講述了一個故事。他對希特勒的輕視,他獨自縱橫跑道的勇武雄健。納粹的陰影、黑人的桀驁,歐文斯用一種簡潔的方式描繪的神話,比以往極盡曲折之能事的戲劇更為動人。

他未必是第一個作為偶像的運動員——古希臘與羅馬,軀體健美的運動員們接受過類似的狂熱擁戴——但歐文斯至少開啟了這樣一道門:一個運動員可以通過鏡頭演出一個樸素的史詩,經歷一場小型的戰爭。他通過鏡頭,給出以往英雄給予我們的那些因素:智慧、奮鬥、對悲劇的抵抗、身體的健美、人類的力量。

21世紀,體育明星是最偉大的偶像。但這裡有一個幻象:人類在意的是體育嗎?可是,有哪個健美運動員,能與梅西或勒布朗-詹姆斯的地位媲美?

事實是:人類對體育並不那麼愛,他們只是愛競技,愛勝利,說難聽點,不是為了以藝會友,不是為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還是戰,戰戰戰戰戰。而競技,是對戰爭的模仿與演習。陣型、團隊努力、面對逆境、振作、單騎破陣,觀眾在這過程中熱血澎湃,尖叫發泄多餘的荷爾蒙。

連球迷也是這樣。他們真在乎巴薩的體系皇馬的運作嗎?絕大多數人就是在反覆掐「梅西C羅哪個牛,戰戰戰戰!」

最後,就是遊戲,是競技類遊戲。

許多單機遊戲玩家很奇怪:明明大多數單機遊戲,界面完整、敵人難度設計恰當、大BOSS很華麗,為什麼許多遊戲玩家喜歡玩人對人?因為遊戲AI是死的,是虛擬戰爭;人是活的,於是就有了變化,有了可以作為對手看待的價值。說到底,現在的競技類遊戲,是最安全的戰爭:人不會在其中死亡,付出的代價只有榮辱。人類可以不觸犯法律,而獲得戰爭的幻覺與快感。理論上,遊戲可以提供各類體驗,但為什麼總是戰爭、武力或競技的遊戲,比平淡溫柔的模擬日常遊戲更獲得人鍾愛?

就像古希臘人聽《伊利亞特》為阿喀琉斯而激動,就像羅馬人崇拜龐培與凱撒,就像法國人對拿破崙高呼萬歲似的——人類就是天生好戰,以至於人類最愛的娛樂,就是一切模仿戰爭的競技。甚至不惜跨出星系,幻想外星人來與地球人作戰——外星人一定也莫名其妙:人類好戰,幹嘛非要編排我們呢?

這是DNA,是血液里的東西,沒法子的,承認吧:你很希望自己安全舒適,但只要能滿足這個,你總會想去上一個戰場的。

最後件事。

中國四大名著,三個的主題是戰。《三國演義》和《水滸》不提了。《西遊記》近來因為《大聖歸來》紅得天翻地覆。

《西遊記》嚴格來說,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後。五百年後的孫悟空是狡黠多智,善於找各類妖怪的主人;可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大家熱愛的,是五百年前那個。為什麼?因為他獨戰十萬天兵、三十六雷將、二郎真君。人民愛的,還是他的戰。

人民為什麼 比較愛美猴王、齊天大聖這些稱呼

而比較少用 孫行者呢?

因為齊天大聖美猴王時期顏值高?還是因為他戰?最後……人民熱愛的孫悟空,封號是什麼?

勝佛。


1914年戰爭爆發的最初時刻

……第二天早晨就到了奧地利!每個車站上都張貼著宣布戰爭總動員的告示。列車上擠滿了剛剛入伍的新兵,旗幟飄揚,音樂聲震耳欲聾。我發現維也納全城的人都頭腦發昏,對戰爭的最初驚恐突然變成了滿腔熱情。……維也納大街上走著各種隊伍,突然之間到處是旗幟、彩帶、音樂。年輕的新兵喜氣洋洋地在行軍,臉上非常得意,因為人們在向他們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歡呼,而他們平時是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慶賀的。

……成千上萬的人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他們覺得自己都屬於一個整體。……一座有兩百萬人口的城市,一個幾乎有五千萬人口的國家,覺得自己在那個時刻就是世界的歷史,覺得他們共同經歷著一個一去不復返的時刻,而且覺得每個人都得到召喚,要把渺小的「自我」融化到那火熱的集體中去,以便在其中克服各種私心。所有那些在地位、語言、階級、宗教信仰上的差別都被那種短暫的團結一致的狂熱感情所淹沒。……不過,說不定在那種飄飄然的感覺之中還有一種更深、更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呢。那股向人類襲來的驚濤駭浪是那樣猛烈、那樣突然、以致把人這種動物身上暗藏的無意識的原始慾望和本能都翻騰到表面上了,那就是弗洛伊德深刻看到的、被他稱之為「對文化的厭惡」,即要求衝破這個有法律、有條文的正常世界,要求放縱最古老的嗜血本能。……熱烈的亢奮中混雜著各種成分:犧牲精神、酒精、冒險的樂趣、純粹的信念、古已有之的軍旗的魔力和愛國主義言辭的魔力。那種可怕的、幾乎難以用言辭形容的、使千百萬人忘乎所以的亢奮情緒,霎時間為我們那個時代的最大犯罪行為起了推波助瀾、如虎添翼的作用。 p.249~250

……他們對於戰爭又能知道些什麼呢?他們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他們事先幾乎從來沒有想到過戰爭。在他們看來,戰爭是奇遇,恰恰因為它離得遙遠,從而賦予戰爭一種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他們看到的戰爭還始終是從教科書和美術館的繪畫中看到的戰爭:穿著鋥亮戎裝的騎兵在進行眼花繚亂的交戰;致命的一槍總是擊中心臟;壯烈犧牲的場面,而全軍則在嘹亮的凱歌聲中勝利前進——所以,在一九一四年八月,新兵們含著笑容向自己的母親高聲喊道:「我們聖誕節就回來了。」當時,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誰還記得起「真正」的戰爭是什麼樣?……在普通人的想像中,一九一四年的戰爭被描繪成這樣:一次浪漫色彩的短途旅行,一場熱烈的、豪邁的冒險。甚至有一些年輕人還真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這次一生中美妙和令人興奮的好事呢。因此他們急急忙忙地去報名參軍,在開往不歸之路的列車上歡呼歌唱。整個奧地利帝國的血管里,熱血沸騰,頭腦發昏。 p.253

……戰爭和理性與正常的感情原本就格格不入。戰爭需要感情的衝動,需要有為自己事業奮鬥的熱情和對敵人的仇恨。

……強烈的感情不可能無限制地持續,這是人的本性。……因此強烈的感情需要人為的煽動,需要不斷地給人服「興奮劑」,而這種煽風點火的工作應該由知識分子——詩人、作家、新聞記者來做。 p.261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茨威格著,舒昌善譯。 生活·讀書·三聯出版社,2010版,2014.7第四次印刷。


@張佳瑋 說的非常有道理 ,99%贊同,唯一不贊同的是,人類是可以崇拜機械的強大的,比如

【超清】E3 2011:《裝甲核心5》電影級 震撼CG預告

Mul《裝甲核心4A》震撼CG影像

看看它,有敬畏,有覺得震憾沒。


生存就是戰鬥,用盡一切手段,從同類或異類還有自然界爭取更多資源。人類只是特別擅長搞大殺器(托工具的福),並且特別擅長搞死同類(異類要麼被搞死了如獅子老虎,或者搞之不盡如蟑螂蚊子),更在霸佔囤積超過自身生存需求以外的資源時不設上限(人人都有松鼠病)。

最後,借T恤上的一句話:

不這麼乾的人都死了。


在現存的1000多萬種動物物種中,只有兩個物種的雄性成員會形成合作聯盟,入侵臨近的地域,並且對自己的同類發起致命攻擊,他們分別是黑猩猩和人類。——巴斯教授,《進化心理學》


當然,畢竟你是戰勝了幾千萬蝌蚪的蝌蚪王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就是人的動物性】,個體生命的最高原則是利己,利己必然導致競爭,所以,競爭是生物的本能(生物是依靠不斷地競爭來延續擴大自己的種群的);這可以回答題主所問的問題了人天生好戰,好戰是人的動物性體現;

這就說到一個心理學術語:競爭優勢效應;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與生俱來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每個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對手比自己強,因此

  • 人們在面對[利益]衝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競爭,拼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不在乎規則,只有弱者才會強調規則)

  • 就是在雙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

這就是為什麼面對利益的時候,人們很難達成協議,即使達成協議了,也容易毀約的原因:契約違背了人類謀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天性:自私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地方,就是社會性,具體來說就是:高度合作。所以,人類才能成為地球的主宰

--------------------------------------------------------------------------------------------

為什麼是人類,而不是老虎與恐龍,成了食物鏈的頂端 ,真的是拿箇舊石器就能對付力量強大的野獸了嗎?

,人類成功的原因在於團結。在漫長的進化中,人類有不同的生存策略,比如各自為營,或者以家族血緣、團體為單位活動,在每個生存策略之中,任何個體都有一定優勢與劣勢,

  • 單兵作戰更易受到野獸襲擊,在追擊獵物途中無人供給食物和水,受傷時無人照料,採取這種策略的人死亡率較大,更不容易繁衍後代;所以,不喜歡合作的人都死了

  • 組成團體後,用優勢為團體服務,而團體則補充他劣勢的能力。這種互幫互助的策略更容易生存並繁衍後代;比起單兵作戰,團體合作更有優勢,具備互助這種特點的基因的人更容易繁衍,並將這種策略傳承下去,成為了大多數人所採用的策略。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文化鼓勵「見面分一半」的行為。既有社會原因,也有生物原因。

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過程就是一個競爭不斷減弱,合作不斷加強的過程。

  • 古代戰爭,勝者都會殺死被征服者的男人,將女人和土地據為己有,這就是高烈度競爭;
  • 隨著經濟餓發展,人本身變成了生產力之一(人力),殺死被征服者變得不經濟,13世紀,忽必烈曾打算殺死所有漢人以將農田變牧場,被耶律楚材以「與其殺死不如奴役」的理由阻止,如果說蒙古人留下了生產人員之外,那麼滿清直接啟用漢族官員(滿清官員都是滿漢各一名),到了抗戰時期,日本人乾脆成立傀儡政權(汪偽政權,日本人除了績效考核之外,幾乎沒有直接干預),競爭烈度變得越來越低

  • 現代社會,合作範圍擴大,世界甚至變成了一個大的經濟體,一個物品涉及全球性協作,比如愛瘋,美國人開發,富士康生產,飛機火車運輸,當地人維修

越野蠻落後的越信奉競爭,越文明的越信奉合作。現代社會的趨勢就是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分工合作;競爭永遠會存在,但是已經不是現代社會的主流了。

=================================================

那你可能又要問了,那些不合作、欺騙、剝削合作夥伴、利用別人善心的人,他們從哪來的呢?

  • 一方面有教育和社會的原因,

  • 另一方面也有基因方面的原因。如果大多數人都善良且樂於幫助,那麼有些人就可以利用別人的善良鑽空子、大量謀利、大量剝削等等。因此,這些人雖然是少數,但在某些情況下依然是成功的生存策略,因而就得以獲取資源並繁衍下去,在人類基因池中保留了這部分基因。

這也映照了經典博弈論中不少博弈模型,即在某些情況下,不合作變成了最佳策略。所以經濟學和心理學其實是相互映照、互為補充的。

感興趣的不妨戳一下

為什麼有些事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可他們卻不願幫忙? - 沈雅涵的回答

人活著是不是本質就是競爭 - 沈雅涵的回答


我就問個問題,中國是前人先於現代人製造的,和後人什麼事?

如果說現在的中國有順民的話,那麼,這些順民無疑是被這個先於自己的制度創造的。

古時候戰亂,生於那個時代的人,也是被決定了生活環境,那麼,和順民的生成有啥區別呢?

那麼,這種情況下,怎麼判斷什麼是天性?都是在自己無法決定的環境下養成的,怎麼確定哪種傾向是天性?

所以我認為是否好戰是後天的。(這裡的戰,不是日常說的不服氣。


人是否天生好戰的問題,可以看一下《昨日之前的世界》中對傳統社群戰爭與暴力事件的考察。

以下是一些摘抄:

至於人類體內是否潛藏暴力攻擊的基因?當然,人類有這樣的基因,然而人類的其他行為(如合作)也都有基因原因。

攻擊行為不像鐮狀細胞貧血,並非單一基因就能決定的物質,與其他基因或環境等無關。

大多數的人類社群都會交戰,有些則比較和平。

我們無法斷定哪些人類社群與生俱來愛好和平或特別好戰。似乎對一個社群而言,決定交戰的因素是戰爭是否對自己有利,以及是否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應戰。

因此,人類是否天生就有暴力傾向或愛好合作是沒有意義的辯論。所有的人類社群都會合作,也會用暴力解決爭端,至於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特質則依環境而定。

另外,還可以參考另一本《全球通史》,其中有一章,「歷史對今天的啟示——人性的本質」。

此章列舉了塔薩代人、芬圖人、科曼奇人的例子,並想表明這樣一個觀點:歷史記載表明,人類生來既不愛好和平,也不喜歡戰爭;既不傾向合作,也不傾向侵略。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他們的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

這一章同時舉了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的結論,人性「是一種巨大的潛在性,會因社會影響而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侵略性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或不可變更的特性,而是一種鼓勵侵略的社會環境的產物」。

==================

以上兩者觀點是不是有點相似?

另外再說個例子:巴拉貝魯姆,是北約制式9毫米手槍彈。這名字怎麼來的呢?是拉丁語「如果你希望和平就得準備戰爭」的縮寫。


套用三體里的一句話吧。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人天性好戰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如果他們不好戰,早已經被自然淘汰,也不要覺著好戰不是一件好事,好戰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特別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

你想當聖母?你隨意,我是不當。


天生愛好和平的人的祖先 很可能在面對 天生好戰的人的祖先 時,被碾成了渣渣。

倖存者偏差~~


智人的出現與尼安德特人的滅絕息息相關,參考古人類的遺迹,很有可能是智人滅絕了尼安德特。參考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智人很有可能就是先進攻,殺光成年男性,女性成為生育資源,所以說我們人類當然是好戰的。

在老電影《登陸安其奧》中,一位盟軍記者立志不殺人,但是在結尾迫於形勢殺了德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比拿著槍對著一個人更加刺激的了,不過,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我們可以避免戰爭。」


Lord of War 戰爭之王 圖侵刪。


是啊,人與人斗,其樂無窮


人類並非好戰,而是好勝。

他們雖然喜歡戰爭英雄,真叫他們上戰場,是會慫的,但是如果打贏了,又會開心


一個男人

用了很多年的步槍

然後他參加了戰爭

之後

他把槍還給了軍械庫

他想他這輩子不會再碰這把步槍了

但是

不管他再用這雙手做什麼

愛一個女人

蓋一棟房子

給他兒子換尿布

他的雙手

依然挂念著

那把步槍


人不是天生好戰。

請注意「天生」這個詞,「天生」代表人生來如此,是在環境沒有干預你的情況下。此題應該用未受大環境干預的隔離於世的原始人來打比方,後面有講。

前面一些答主的舉例引用的是歷史或者文學作品,比如 @張佳瑋 (大神你好)打的比方《伊利亞特》里,阿喀琉斯認為戰爭是光榮的,是可以付出死亡代價的不朽光榮。所以他們天生好戰。

NO

這些例子並不能來佐證「人是天生好戰」這個論題。不是你回溯的歷史早一點,就更接近「天生」一點。

就拿荷馬的《伊利亞特》來說吧。在《伊利亞特》里,阿喀琉斯的觀點是當時古希臘人的英雄主義和悲劇情懷。這種思想並不是最原初的「人性」賦予他的,而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下,人們普遍認為——人有無限潛能幾乎就和神一樣,但是人又有極限,因為人會死。所以我們要追求神袛一般的永生。那什麼是永生呢?成為英雄留存世人心間,就是永生了。

耶魯大學教授Donald Kagan在總結古希臘人的悲劇意識和英雄情結時,是這麼形容的:

Man is potent and important, yet he is fallible and motal, capable of greatest achievements and the worst crimes. He is then a tragic figure, powerful but limited, with freedom to choose and act, but bound by his own nature, knowing that he will never achieve perfec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justice and happiness, but determined to continue the search no matter what.

正是由於這種「我很屌」但是「我會死」的心理,古希臘人陷入深深的悲傷,成神這條路唯有在戰鬥中才能達成自我精神和肉體的統一,所以他們認為戰爭光榮。

顯然這玩意兒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啊,也不是舉的那一堆例子裡面其他作品或者歷史上的人從娘胎跑出來就崇尚爭鬥,也不要提「物競天擇」人靠天生的「競爭意識」才能成為萬物之長。那都是環境所迫好嗎?

森林越來越少,hello這個古猿,你不從樹上下來兩腿行走你就會死,所以你超越了其他生物你會直立行走;冰河世紀來了,你不學會躲洞穴里取暖,不會剝動物皮毛披著,不會生火你就會死,所以你逐漸進化出智慧的大腦度過難關。游牧民族為什麼屢屢進犯農耕國?因為區域環境差異導致一些地方土壤肥沃可以供人定居農耕從而養活更多人,高生產率的土地才對貧窮的游牧部落有著強烈誘惑,所以才有歷史上萬年來源源不斷的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一段又一段歷史的興起和衰亡。

這是社會環境的必然性,賦予人「我要去搶XX」「我要最強」的心理。而且在你行動這一切的時候,你不會以為你是被迫的,那種思想會萌芽在你骨子裡,讓你誤以為你天生如此。但是我們並不否認人類進化到今天,一路充滿了鬥爭和進取。

——————————————

【人類不是天生好戰。】

大家請看兩個例子。

A. 菲律賓棉蘭老島上生活的原始部落塔薩代人。(引用《全球通史》)

塔薩代人是一個一直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的食物採集者部落,共有27人。在至少6個世紀的時間裡,塔薩代人的先祖過著幾乎完全相同的生活。這個小群體最為明顯和重要的特徵是,他們完全沒有侵略性。他們根本就沒有「武器」、「敵對」、「憤怒」或者「戰爭」這樣的詞語。他們仔細而平等地在群體所有成員中分配自己採集來的所有食物(番薯、水果、漿果、鮮花、魚類、螃蟹和青蛙)。

在人類開始農耕文明(10000年前)之前,全球大概有532萬人,大家都是以食物採集為生,分布在非洲、亞洲、歐洲各個角落,地廣人稀。那時候你搶土地根本沒有用,因為你搶來也沒有多的人手去搞經營。

在智人出現(距今40000年)到舊石器時代結束(10000年前)這段時期,所有種族都平等,不存在戰爭滅團(直到有了農業才開始有了白人、黃人、黑人的種族優勢,淘汰了當時世界的其他人種)。人類學家認為塔薩代人是史前人類的一種共同類型,所以如果史前的大家都和塔薩代人一樣愛好和平,那麼我們可以就認為「人類天生沒有侵略性」。嗯,好的,接著看B。

B.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始部落芬圖人。

芬圖人是個30人的部落,也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偏僻地方。他們和塔薩代人就正好相反。

這個部落的人都是凶暴的武士,他們不斷地用弓箭進行戰鬥

同樣未受外界影響,未受大世界和歷史文明影響的兩個原始部落,為什麼一個愛好和平,一個無血不歡?

歷史記載表明,人類生來既不愛好和平,也不喜歡戰爭;既不傾向合作,也不傾向侵略。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他們的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

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認為,人性是一種巨大的潛在性,會因社會影響而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侵略性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或者不可變更的特性,而是一種鼓勵侵略的社會環境的產物。

戰爭這種東西也是農業革命之後,生產率提高了,不再是部落VS部落,而是有了城鎮、國家之後,人們有了可以彼此搶佔爭奪的東西,戰爭才開始越來越頻繁。

人類學家Ashley Montagu就人性問題得出的結論:

毋庸置疑,我們生來就具有基因所賦予的做出各種行為的潛能,但這些潛能變成實際能力的方式則取決於我們所受的訓練,取決於學習。我們真正繼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成為努力,而成為命運的主宰。

以上觀點部分來自《全球通史》。

———————————————

我家的小貓咪就非常好戰,天天和我打架quq 一來小時候算半個流浪貓(我接到它的時候身上爬滿了虱子半條命了),二來我喜歡逗它,經常快速敲它一下又回手,導致了這個小寶寶非常喜歡咬我,從2個月啃到現在。

但它天生愛咬人嗎?

不。貓愛吃肉這種屬性才叫天生。


是的,我想帶線發育他們就一直bb著要團,團不過還怪我,一群好戰的人類。


暴力是人的本性,

原始社會人尊能戰善斗者為王,

封建社會帝王也是暴力之首,

民國時期行刑在公開場所,有一大批人圍觀,如今雖然人類的暴力本質被道德教育和壓抑,但是各種極限運動,以及暴力電影依然受歡迎,

人類需要從各種途徑釋放暴力本性而不傷害別人。有些人道德教育良好,所以安分守己,有些人道德不足以壓制暴力本性,所以會犯罪。

所以,只要暴力還是人類的本性,那麼所有人都是好戰的,只是程度不同。


看你出生在什麼地方了....為什麼俄羅斯會被稱為戰鬥的民族


推薦閱讀:

人:讓我們獨一無二的科學解釋--人是什麼之三
為什麼電影《熔爐》中大叔要捧著民秀的黑白照反覆對民眾說這是個既說不了話又聽不見聲音的孩子?
5本揭露人性本質的書,看穿人性的惡與美
身為人民警察,必須具備的性格特質有哪些?而且...如何培養?
去他丫的他還只是個孩子,綾瀨水泥殺人事件中彰顯的未成年人性善與惡

TAG:歷史 | 文化 | 人性 | 心理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