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宋時候可以大量生產速干水泥是否能拿下燕雲十六州?

開個腦洞,通過速干水泥建立據點和防禦工事,削弱騎兵優勢,穩紮穩打,一步一步的蠶食,最後佔領全境


這腦洞真是太逗了。不過拋開速干水泥不說,題主提出的防禦戰略倒是值得思考的。事實上,這種通過建立城堡和要塞的「造塔流」,北宋確實采用過,最成功的例子是范仲淹的「營寨政策」

1040年,不甘心稱臣的西夏李元昊在多年養精蓄銳後終於跟北宋撕破臉皮,大舉進犯北宋延州,是為「三川口之戰」。此戰宋軍大敗,幸好老天爺幫忙,靠著漫天大雪才使得西夏解除延州之圍。

三川口之戰後,韓琦向朝廷推薦范仲淹,三月,知越州范仲淹被調往西北前線,同韓琦共同主持西北防務。范仲淹雖為文官,但是大局觀異常了得,很快就摸清了西北防務的關鍵所在。馬上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作戰方針,其核心就是「積極防禦」。

《上攻守二策狀》:「竊觀西事以來 ,每議攻守 ,未見適中 。或曰 :必行進討 ,以期平定 。臣謂諸路進討 ,則兵分將寡,氣不完盛;絕漠風沙 ,迷失南北;饋運輜重, 動有鈔掠 ;賊之巢穴, 夐阻河外 ,非有奇將 ,不能遠襲 。至若寇常並兵來擾一路,每有朝旨 , 令入界牽制。其如將帥方略非有素定, 茫然輕
進 ,不知所圖, 但求虛弱之處 , 以剽竊為功。既不能
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賊勢, 此進討牽制之無效也 。
或曰:宜用守策 ,來則御之, 去則勿逐 。臣觀今之守邊 ,多非土兵, 不樂久戍 。又無營田 ,必煩遠饋 。久戍則軍情危殆,遠饋則民力將竭 。歲月綿久,恐生他患 。此守御之未利也 。

概括起來就是

1.我軍進攻的時候機動差,容易被敵截斷糧道,各個擊破。而且行軍距離太短,根本不能掌握戰役主動權。

2.敵人來攻的時候被動防守,互相不能接應,結果也是被各個擊破。

那麼,如何擊破西夏呢?范仲淹勢必要做出取捨,是向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樣一舉殲滅西夏,還是進行長時間的防禦戰?很顯然,缺乏騎兵的北宋軍隊是不可能像霍去病那樣直搗黃龍,所以防禦、消耗,步步為營的方針對國力遠強於西夏的北宋來說更加適合。

文官作為防區司令的文化優勢體現了出來,范仲淹很快又寫了許多軍事方面的文章,詳細分析形勢提出對策。韓琦本來是西北軍事最高長官,他主張前一個方案,主動出擊。他心想:大哥,我大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30萬精銳都在我們這,對面西夏全民皆兵才10萬人,你要我呆在家裡慢慢造塔,不是開玩笑嗎?由於宋朝害怕軍隊形成唐朝節度使那樣的權勢,讓范仲淹和韓琦互相制衡。范韓二人實際上是並駕齊驅,等級上並未高低之分。所以韓琦還是讓西北各軍擺出了進攻姿態,令各軍主動出擊尋找西夏決戰。

1041年,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稱「好水川之戰」。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仁宗大怒,連范仲淹也跟著背鍋,降為戶部員外郎,但並未剝奪他在西北的實權。

吃了一記悶棍韓琦猛然驚醒,他發現雖然自己已在西北經營多年,但跟范仲淹相比還是too young,同意了范仲淹的方案,而且態度上180度大轉彎變成了范仲淹的堅定支持者,韓琦在日後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中積极參与,支持新政改革。

指揮上的統一使得范仲淹再無後顧之憂,在西北開始了「營寨政策」,修堡壘、屯田、積糧,一副熱火朝天的樣子。將大量原本是哨所的地點改成要塞,把重要的要塞又改成了城堡。范仲淹還順便去招撫了西北的羌族、吐蕃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同胞們看到宋朝在這裡安營紮寨,一副與西夏耗下去的樣子,便逐漸脫離西夏,投靠北宋。依靠少數民族在西夏背後造反,減輕了不少正面的壓力。

西夏功宋一般沿三路南下,延安西北部就被列為了北宋的重點防禦地區,大多數堡壘都是修築在這一地區。

紅色為西夏進軍線路(根據資料估計的,和實際略有偏差),藍色是「營寨政策」的主要實施地點。

1067年宋夏戰爭又起之時在沿邊及橫山的險要地區增修很多堡寨,西夏顯然不可能讓北宋造塔造到自己家門口。西夏也隨之進築堡寨與宋爭奪,進築與反進築十分之激烈。其實這時候西夏已經著了范仲淹的道,拖入了與北宋持續的堡壘攻堅戰,放棄了自己在機動上的優勢。至公元1096年,宋軍在沿邊諸路進築已達50多個堡寨,對西夏步步緊迫。從1096年秋8月至1099年冬,僅三年多時間,北宋在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秦鳳路,熙河路和河東路的黃河以西地區共修了493個寨堡,在當日的少數民族政權看來,這種恐怖的建造速度已經跟「速干水泥」沒什麼區別了。

公元 1114 年,宋朝領六路進軍,廣築堡寨,進而攻佔橫山,西夏失去了屏障,不得不求和。

范仲淹的戰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使得北宋在西北軍事上搬回了一些劣勢,在西北站穩了腳跟。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是北宋經濟鼎盛的時期,也是禁軍數量最多的時期,仁宗朝全國軍隊數量達到了126萬之多,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與之相對應得,軍費開支也是天文數字,從與西夏對峙開始,僅陝西一省的軍費一年就要2000萬貫,緊張時更是達到了3000萬貫。要知道澶淵之盟北宋給大遼的「歲幣」才30萬貫。所以說「營寨政策」其實是需要強大的經濟進行支撐的,要有足夠錢來燒。當然,「營寨政策」不單只是無腦造塔而已,更重要的但是與之配合的「營田政策」和選練守城的精銳士卒。

通過西北戰事,范仲淹也清楚地認識到了局勢的微妙:從現在看來,北宋在軍事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劣勢已經不可逆轉。最大也是唯一的優勢是經濟。北宋雖然經濟繁榮,稅收頗豐,但支出同樣也是巨大的負擔。到仁宗這朝,積貧積弱的情況越發顯現出來,如果經濟再處劣勢,勢必危及國家安定。所以對現有的制度的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就是後來的「慶曆新政」。

--------------------------------------------------------分割線--------------------------------------------------------------------------

既然有范仲淹這個成功的例子,說明題主的方案至少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但這種方法究竟適不適合在燕雲一帶使用呢?

我們都知道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後北方几乎無險可守。

《續資治通鑒長篇》:「自薊而南,直視千里,賊鼓而前,如菀紝上行」

在長期的宋遼衝突中,北宋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收回燕雲地區。從我們後人的觀點看來,最好的時機是北伐北漢到澶淵之盟這個階段(公元979年—公元1004年)。這個階段里北宋國勢正盛,軍隊又多是多年南征北戰的精銳,有著一批經驗豐富的將領。北宋剛剛消滅了依附大遼的北漢,掌握了太原這個收復燕雲的重要據點。更重要的是大遼國內形勢不穩,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3年),遼景宗在打獵的時候莫名其妙就死了,即位的耶律隆緒才十二歲。朝政大全落在了蕭太后手上,一時間大遼朝野人心惶惶。太宗也是瞄準了這個時機,發動了雍熙北伐。

事實上,北宋在宋太祖時期,實施的戰略正是後來范仲淹採用的「營壘戰術」,希望通過要塞和城池

一步步穩固北宋在華北的防禦。而後集結軍隊,一舉收復燕雲。

自周世宗以來就於河北置三關:霸州益津關(故址在今河北霸州市)、雄州瓦橋關(故址在今河北雄縣)、瀛州高陽關(故址在今高陽縣東),分別屯駐重兵,與真定府、定州相犄角,以防禦遼朝。宋人認為「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鎮、定,以其扼賊沖,為國門戶……謀契丹必先河北,謀河北舍定與鎮,無可議矣」北宋初年重兵主要集中於鎮、定、高陽關三
處,形成犄角之勢相互應援,以控扼契丹南下的咽喉要道。

紅圈為易州、藍圈為河北三關,紅線為遼軍南下路線,藍線為宋軍防線

河北西路靠近太行山,地形複雜,北宋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大量的要塞堡壘,但遼軍並未從這路南下攻宋。河北東路滄州一帶水網密布沼澤眾多,也不適合騎兵機動。所以遼軍南下主要是沿著河北東路西側的平原一帶,也就是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所在線路上。

宋太祖時期,北宋佔據了易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既可以作為前進基地,又可以作為華北的防禦屏障。「易州——河北三關」便作為了太祖版本「營壘政策」的實施地點,營寨防禦以步步為營為主,互為策應,給大遼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但是太宗即位後,兩次北伐失敗,不但沒收復燕雲(太宗差點被俘),還把易州也丟了。這下河北三關就變成了大遼騎兵南下的直接目標。可能是受到的打擊太大,太宗的防禦策略已經逐漸轉向了消極防禦,但是大興土木的築城仍未停止。

1.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建保州

2.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青州軍

3.雍熙四年(987年)建寧邊軍

4.景德元年(1004年)建安肅軍

此外河北延邊地區還興建了大量的小型營寨。

這裡太宗的消極防禦的弊端在隨後的戰事中也不斷凸顯出來。首先防禦過於消極,遼軍一來就立刻堅壁清野,躲在城裡不出去,完全拋棄野戰。其次各營寨缺乏配合和支援,一城被圍,其餘營寨也不會來救,任其自生自滅。結果就是被遼軍各個擊破。第三是將從中御,太宗時期對武將的限制是非常大的,各軍指揮根本不敢違抗既定防禦方針進行機動作戰,只能被動防守。就連作戰時還得從兜里掏出太宗御賜《平戎萬全陣》(意思是不管什麼情況都可以按照太宗我說的戰術作戰),按照圖示進行作戰。如果不按圖作戰,贏了好說,輸了你就是戰敗+違抗上命,罪加一等,使得武將們明知道打不過,也要按照《平戎萬全陣》進行作戰。

除了築城,太宗朝還想出了很有特點的「挖水溝」戰術,在河北三關之間到處挖坑。雖然想起來十分可笑,但這種防禦方法卻還算是管用的。遼軍雖渡河不難,但是河道和水溝極大的限制了騎兵的機動,使得遼軍野戰時難以對宋軍步兵完成包抄,只能正面對付宋軍。顯然宋軍並不害怕遼軍正面沖臉。

就算是各種工程招數都用盡了,也不能阻止北宋一步步失去河北。到真宗朝,北宋防線已經退到了定州為核心的第二道防線了。

------------------------------------------------------------------------------------------------------------------------------------------

總結一下,可以看出雖然太祖、太宗、范仲淹實際上都使用過「營壘政策」,但效果確實千差萬別。究其原因,並非是工程上的問題,也並非沒有地勢之利。而是整個防禦戰術乃至邊防戰略的問題。范仲淹雖然築城,但是他強調各城之間的聯繫和支援,將這些星羅棋布的城池聯繫成一個整體,再從這個整體中向外輻射成新的堡壘,達到一步步蠶食敵人的目的。而太宗也許根本就放棄了任何進攻的可能,只想著防守。城池雖然也造了很多,但卻是一盤散沙。說的不好聽一點,城池在戰略上的作用可能還沒挖的河渠來的大。

太宗這種消極防守的防禦觀念也深深影響了他其後的北宋皇帝,此後北宋在河北基本很少主動出擊,這種觀念給北宋北方防禦留下了很大的隱患。以當時北宋的國力,認真起來同大遼在河北周旋還是可以的,奈何北宋自己放棄了出拳的機會。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說:就算北宋真正掌握了速干水泥的技術,也不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一座座速干水泥拔地而起的城池,在大遼看來,不過是一尊尊水泥稻草人罷了。


水泥生產工藝主要包括破碎及預均化、生料製備、生料均化、預熱分解、水泥熟料的燒成、水泥粉磨、水泥包裝。

以上幾個步驟不是不可以用小規模手工作坊的形式來進行,但這樣就完全失去了意義,一來單位成本過高,二來質量不穩定導致後期施工配比很難控制,三來產量肯定不會太大,要知道工業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放在農業社會根本無法想像的,比如大量電力、熱量的供應、以幾十上百噸的規模不斷破碎石料、配製均化、加熱、燒制、磨成粉狀。有這種工業能力和組織能力北宋不要說收復燕雲,征服歐亞大陸估計問題也不大。順帶說一句,水泥這玩意連北棒現在都無法自給自足還需要天朝大量援助。

好吧,就算以上都不是問題,不管怎麼說北宋就是有了大量生產水泥能力,那麼水泥的包裝和運輸怎麼辦,包裝要結實、要有一定的防潮要求、要輕便,用紙用布用缸都不行,而且水泥這玩意還重,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有一定的運輸半徑,再牛X再大的水泥廠也受制於這個,要拓展其他市場就必須在市場附近建廠投產。

好吧,就算包裝和運輸也都不是問題,北宋突然有了超空間運輸能力想讓水泥堆在哪兒就突然出現一堆水泥堆那兒(我個人建議直接把遼國軍隊埋了算了),問題是水泥水泥,真要修建啥玩意還得有水啊,嗯,得把井打好,最好還得有砂、石,旁邊還得有料場打料。

以上一切準備妥當後還得解決建築施工隊問題,還有模具、施工工具,即使因為可以把構件預製化而大大縮短工期,但後勤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以上問題統統不是問題的話,是的,北宋憑藉大量生產出來的水泥以及一切由水泥帶來的附屬效應確實可以收服燕雲。


不但政府大修碉堡,而且富人也漸漸開始用水泥做建築材料。因為水泥而產生了礦業、煤業和燒制業的繁榮。

二十年後,在山西的某處煤礦礦井,一個叫作瓦二的工頭髮明了蒸汽機,用於提水和輸送煤炭。緊接著,各地的工場主都開始發現蒸汽機能夠節省成本,成倍地提高生產效率。所以蒸汽機開始廣泛用於礦井、紡織等工業。

工業革命來了。

大宋的工業產值每年數倍飆升,四川自貢的一些鹽場業主在偶然中發現了天然氣和石油,並發明了石油鑽井,用石油和天然氣充當煮鹽的燃料以節省成本。蒸汽革命導致毛紡業急劇發展,在利潤的驅使下,商人裡應外合用糖衣炮彈把西夏改造成了毛紡織業和畜牧基地,西夏牧民養著綿羊數著票子樂不思蜀,畢竟有飯吃有衣穿誰高興去戰場上拚老命啊。

生產力的發展讓大宋本已發達的海貿進一步發展,東海和南海上充滿了大宋的旗幟,給日本、東南亞和印度來了文明、槍炮和儒生。

資本的擴張刺激了探索活動,有商人在日本東北部迷航以後隨著海流漂流,看見了大陸的蹤影。消息一傳回大宋,輿論沸騰了。資本總是渴望更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在江南士紳的財力的支持下,偉大的探險家鄭倫布帶領他的船隊越過日本沿著黑潮暖流向遠方行駛,在數次失敗、付出上萬兩白銀和上千人的損失後最終發現了一塊遼闊的大陸,而且還發現了金子...........人滿為患的福建、浙江等地頓時掀起了移民潮。中原的貧農聽說有廣闊的肥沃無人土地和黃金,很多人也決定漂洋過海去碰碰運氣。

隨著社會財富增加,激動人心的地理大發現讓知識成了街頭巷尾的新寵。印刷、教育、醫療不斷進步,識字率不斷上升,城市平民也開始有了政治權力的訴求。

正當大宋大規模徵兵準備發動西征和北伐征服亞洲草原的時候,因為加稅導致民眾起義。此時江西人賈利略的發現給了保皇軍以沉重一擊。他公布了他的發明--望遠鏡,並根據他幾十年的觀測指出天上的星星實際上是一個一個星球,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皇帝不是天子是凡人。最後趙宋皇室妥協,正式簽署文件把"與士大夫共天下"落實到了紙面上,實質上退居二線,並且在"不以言論殺士大夫"的基礎上進一步承認所有人享有言論自由,史稱權利法案。

在言論自由之下,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不久,山東的一個叫牛蘋果的學者提出了力學,並且發現了萬有引力,河南一個叫胡克的眼鏡商人發現了微生物,河南還有一個叫雷布的學者跟牛蘋果幾乎同時發明了微積分。現代文明的序幕緩緩拉開............


不卸腰。。。

光有水泥有個P用,沒有鋼筋、搞不出鋼筋混凝土,水泥也就是拿來當粘合劑用用,再抹抹牆、鋪鋪路、修個操場什麼的,哪修得了什麼碉堡。

要是有那麼多能搞出混凝土的鋼筋——天可憐見,那可是鋼啊!鋼!鋼!鋼!——擱在宋朝,手上要是有一萬噸鋼,在不允許點開更高級科技樹的條件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應該是拿去打造兵器,這足夠給二十萬大軍換裝全套鋼甲鋼矛鋼刀還帶備份的了,有這麼一隻鋼鐵之師在手,都不用打仗,亮刷刷地往邊境線上一晃,直接就能把契丹人嚇回老家了。

更何況,鋼筋、水泥不會自己變成碉堡,必須得要由人去干這事兒才行。但修鋼筋混凝土碉堡所需的組織能力和人員素質,明顯超過修築夯土包磚城牆。你若是能拉得起這樣一隻具有碉堡修築能力的工程隊,范仲淹都得叫你一聲大哥,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給他們配備上述裝備、許諾世代富貴、然後拉他們一起去打江山,這可比什麼修碉堡有前途得多。

——————

有知友提到竹筋混凝土,問題是宋朝河北、燕雲一帶不產竹子。你若是有一支能夠從南方調運大量竹材到北方前線、並且組織好相關各項生產施工工作的團隊,那理性的選擇仍然是以此為基礎組織軍隊和政權、而不是去修什麼碉堡。

再強調一下:此回答的重點不在於土木工程,而在於管理學。扔到宋朝那個環境,一個包工頭恐怕不見得比一個土木工程師混得差。——好吧,現在年輕一點的土木工程師跟包工頭也真沒啥大的區別。

——————

又看了一眼題目,問的是「如果北宋可以大量生產水泥blablabla」。而我之前的討論針對的只是「如果北宋大量水泥blablabla」。在「北宋可以大量生產水泥」這樣一個強條件下,「能否收復燕雲」這個問題已經不必討論了。關於這點, @呂中行的回答更為詳盡。


要加特林么機關槍不?算你批發價


一看到這種開腦洞的問題,我又管不住我的手了。

北宋一代,兩個最大的軍事威脅分別是北方的遼國和西北方的西夏國。

西夏方面,自李元昊立國以後北宋就在陝西路積極修建軍事工事進行防禦,這些工事按照規模製式分為「關、城、寨、堡」。特別是在「慶曆議和」議和之後,北宋充分認識都這些軍事工事的重要性,從慶曆到嘉佑,熙寧到元豐,紹聖到崇寧,北宋經歷過三個大建寨堡的高潮期(「嘉佑城堡一百一十二,熙寧二百二十二,元豐二百七十四」)。軍事寨堡的功能也從最初的單純防禦向戰略反擊,囤積兵馬,維持後勤等多方面發展。

熙寧年間,秦鳳經略司機宜文字王韶在河湟開邊2000里,收復河、洮、岷、宕、亹五州,就是以古渭城,渭源堡,武勝堡等軍事工事為基礎,步步為營,逐步推進而取得最終勝利的。而在種愕主導的橫山地區,北宋軍隊與西夏軍隊兩方面都在積極的建立寨堡,以保證各自在該地區的軍事優勢。雙方的戰略基本上就是圍繞著白豹,金湯,羅兀,清澗這些扼困河谷,聯絡交通的軍事寨堡開展的。哲宗時期,游師雄請自蘭州李諾平東抵通遠、定西、通渭之間建汝遮、納迷、結珠龍三寨及置護耕七堡「以固藩籬」,可見堡寨在軍事戰略中的作用,

北宋一朝,總計在陝西五路(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秦風路、熙河路)地區共修了四百多個堡寨,而修建一個寨堡要花多少人力呢?「謂一寨用工約十三萬餘,一堡用工約萬三千」。如果題主穿越到北宋,獻上速干水泥一策,參與對西夏的戰略,以致在軍器間謀個官身完全是沒有問題。到時候三妻四妾,蔭及子孫。做人生贏家,得名留青史。想想我都羨慕你。

但是,把這對付西夏人的招數用在對付遼人身上管不管用?

與遼國接壤的河北,河東幾路也在修建寨堡,但是只有六十餘座。遼人國土戰力遠勝西夏,為什麼北宋對西夏如此大興土木,對遼人反而會輕忽,這裡面的原因固然很複雜,但是有一個繞不過去的現實問題,就是地形。

這是北宋的疆域圖。

這是我國的海拔地形圖。

你有沒有發現什麼?

對了,北宋對抗西夏的主要戰略區域屬於高原地形,而對抗遼國的主要戰略區域全部是平原地形。

北宋在陝西地區建立寨堡都是依據地理形勢而為的,或者依山而建,居高臨下;或者建於河谷山道,扼守交通;或者建於四通八達的阡陌要地以保障後勤。

你們感受一下,在高原上修建寨堡是這個效果。

而與遼國接壤河北平原,平均海拔不超過50米,要在這個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建立有效的防禦工事會是什麼情況,你們自己感受一下。

在平原上修建寨堡就是修成這樣都是沒有卵用!

遼人侵宋,從來都不是走攻城略地的路線。基本上都是繞開軍事城寨,利用騎兵長驅直入。而對於宋軍而言,要想在平原地區利用軍事城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從理論上固然可行,但事實上,就要求宋軍建立起密集的軍事防禦陣線。

快乾水泥可以有效的節約軍事陣地的構築成本,但是對於建立後的軍隊人力成本,後勤運輸成本,軍器糧草的消耗卻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

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僅陝西五路常駐軍隊接近40萬,每年軍費消耗甚至高達5000萬貫(北宋一年的平均歲入也就在10000萬貫左右)。「天下根本之財皆已運於西邊」。如果把這種戰略方式用在平原地區,敵人還是國力遠勝西夏的遼人。不但修築的寨堡數量要翻上幾番,就是修建好了,其中駐軍要增加幾何,軍費又要增加幾何。以北宋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

初,題主獻「快乾水泥」一法於天子,千步之寨,克日即成,天下莫不以為神物。後用於河湟,橫山等地以克西賊,其功卓然。收復失地數千里,宋幾振矣。題主以其功而入三司,主軍器監判監事。時人皆稱為「水泥學士」。後入樞密院為副使,主攻遼戰略,於平原建水泥寨堡數千座以圖燕雲,然寸功未立之際,以致國庫空虛,又逢兩河大旱,萬戶絕收,一時餓殍遍野。天下皆謂「水泥學士之罪也」。後被貶瓊州,路遇流民,中人有識得「水泥學士」者,挾暴民殺之以泄憤。


北宋時候最缺的還是機槍


不會。他們會在黃河南岸修一個高100米的岸堤,然後老死不相往來。楊業就是第一任的Night Watch。


「報~~~~~~~~~~~~~」

「咋呼啥?趕緊講。」

「報告大王,耶律沙被趙光義追著打。」

「丫不是守城呢?咋就被追著打?"耶律休哥扔了手裡吃了一半的羊腿,站起來說:「在哪兒追呢。」

「報告大王,從西直門外,哦不,從高粱河邊上一直繞著城牆追著打。」小兵張嘎眼神盯著被丟掉的那半個羊腿不放。

耶律休哥從烤全羊的身上,拽下了左後腿,向小兵張嘎示意。

「我就逼了狗了,趙光義這老兒這次怎麼就這麼牛逼,一路打上來,打的我們不要不要的。」

小兵張嘎顧著吃,沒有回答。

座下一位漢人,人稱黎叔,搖著扇子,站起來說:「大王,本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

「那還用說,鐵騎。」

「大王,那是咱小時候,你再猜。」

「趕緊講,莫裝逼。」

「大王,是水泥,本次宋軍通過速干水泥建立據點和防禦工事,削弱騎兵優勢,穩紮穩打,一步一步的蠶食咱們的領土。「

」哦,原來是這樣。」耶律休哥摸摸自己的鬍子。「所以呢?」

「按照劇本來說,接下來不應該是您想辦法嗎?」

「哦,也是,差點忘了,呵呵呵。」耶律休哥一腳踢翻烤全羊,小兵張嘎的眼神都直了。」兄弟們,大家也都知道宋軍這次水泥修牆,裝烏龜。我們鐵騎踩不著它的頭,踩著殼還崴了腳。」

台下的耶律小瘸和耶律大瘸點頭點的像招財貓。

「然而,這次機會來了,他不是追著耶律沙打嗎?讓他追,讓他打,讓他離自己的殼子越來越遠,他不是水泥科技牛逼嗎?咱就不跟他玩他擅長的,他太迷信水泥科技,忘了打仗打的是整體水平,戰術戰法,地利咱占著,跑馬大草原里多的是,兄弟們,抄傢伙,是時候用咱們的長處去干他們了。

耶律沙看到耶律休哥的旗幟,就淚奔了。」哥啊,你可是來了。」

耶律休哥迅速整頓了耶律沙的敗軍,根本不給宋軍跑回水泥工事的時間,借著夜色,鐵騎的速度,兩翼包圍,一頓猛揍。

趙光義看著兵敗如山倒,騎驢跑了。

耶律休哥也負了傷,追不動了,看著騎驢跑的趙光義。耶律休哥緩緩吐出幾個字。

「讓你丫穿越!」


水泥有神馬用,鐵煉不出來怎麼打仗?

幾十貫一斤天價進口的大馬士革鋼,只能給將領裝裝門面。士兵用的都是含硫高,和威化餅乾一樣酥脆的破鋼。削鐵如泥,削的就是北宋鐵。

宋軍面對西夏,被200人的駱駝騎兵投石機砸得屁滾尿流,和印加帝國面對皮薩羅差不多。這種實力就不要想著進攻遼國了,小心方臘從背後用木樁刺穿你們軍器監偷工減料的豆腐盔甲。

醒醒,該搬磚了。青苗錢收回來了沒?不還錢的刁民家抄了沒?妻女沒入官妓了沒?舊交子不作數,屁民暴動了,派去鎮壓的弓手工資結清了沒?一個個瘦骨嶙峋是去打獵的還是去賣銀的?


其實與其水泥拿來做工事。

還不如拿來做水泥路。

跑屎他們所謂的鐵騎。


然並卵。

有水泥無鋼筋,這種碉堡和夯土建築也沒太大差別。

其次,玩碉堡流,范仲淹大大玩過,明朝的袁督師大大也玩過。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這個好像在六朝里有過YY哦,是清羽記還是雲龍吟忘了,題主如果沒有人為你開腦洞的話你可以去看看。如果你未成年那還是算了哦。


這是看了六朝清羽記然後開的腦洞嗎?


修個一圈高速公路,隔個十公里建個收費站。保證什麼耶律,完顏都捂著錢包哭得不要不要的。


不可能,趙匡胤活著還有幾分勝算。趙光義么,還是洗洗睡吧。不要太圖樣!

收復燕雲,要強大的進攻和野戰能力。水泥就算建堡壘,也只是能加強防禦力而已。

范仲淹曾經玩過堡壘流,想要一步步推進,蠶食西夏土地。

明代也建寧錦防線,打算步步推進…

但是結局大家都知道。


若干年後日本鬼子的炮樓曾經修遍全中國

然並卵


能!

問題和問題描述其實不能完全對應,問題說的是「可以生產」,而問題描述只談了使用速干水泥。可是我們要知道,可以生產速干水泥,和擁有速干水泥,完全是兩個概念!!!你去街上買速干水泥很容易,你要能生產速干水泥,我得叫你老闆!!

我沒找到速干水泥的工藝圖,找了個水泥的。侵刪。

1.你已經有了較高功率的發電設備和可靠的輸電設備;

2.你已經有了電動機;

3.你有了高爐或者類似的技術;

4.你有了傳送帶裝置;

5.你有了各類鋼製設備,因此你有了一定的鍊鋼能力和鍛造設備;

6.你擁有煉煤技術;

因為本人只是一枚程序猿,所以對工業不太了解,無法解讀出更多的東西了。但顯然,「可以生產速干水泥」的背後,是一系列工業能力的體現,而不僅僅是擁有速干水泥這項產品這麼簡單。這樣的生產力,足夠碾壓北宋時期一切對手了。

這個抖機靈,說明了:工業沒那麼簡單!你以為普普通通的一件產品,背後是整個工業體系在支撐!!

對了,可以去看看《臨高啟明》,穿越說明書,可以看到即使是寫小說,要實現工業體系,要生產一瓶飲料,要搞出彈簧,都是多麼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水泥的主要成分似乎是硅酸鹽,聽說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類似於水泥的混合物了,不過具體不太清楚。

但是題主提到的「快乾水泥」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含鋁的...汗,要是北宋時期能批量生產鋁以及鋁的化合物,那麼就意味著他們已經掌握了電力...

如果北宋時期掌握了此等科技,別說燕雲十六州了...全世界都將拜倒在天朝的鐵蹄之下...

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里,「速干水泥」可以換成任何一個現代的常見物品,而答案都是「碾壓全世界」。比如我現在打字的時候,電腦桌上有名片、空調遙控器、可樂瓶、奶糖和眼藥水。北宋時期只要能生產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哼哼...

總之,禁止工業化國家整體穿越。


要有這開採加工能力,直接帶做成石灰粉球,撒過去就對馬匹有大殺傷了


推薦閱讀:

近代以來鋼鐵廠選址是如何考慮的,是優先靠近煤礦還是優先靠近鐵礦?
中國是不是連子彈都造不好?
請問一下,毫米波在當今軍事活動上主要有哪些應用?

TAG:歷史 | 軍事 | 宋朝 | 軍事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