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到無我無相?
題主的問題有些問題。
佛教的觀點是眾生本來就無我,而非用什麼辦法讓本來有我變得無我了。
所謂的無我論,是指對事實的看法,而非目的。
我們本來就無我,你不做什麼,也是無我,你無論做什麼,也還是無我。無我上佛教看待眾生的觀點,不是勸導大家做事情的目標。
佛法的修證在於用毗婆舍那的方法,直接洞見到我們的身體不過是四大和合而成,我們的思想無非是因緣而起,對境而生的,如此而已。
這個方法,完全不同於讀書思考,而是直接洞見。這需要禪定的功夫作為基礎,大約有四十種方法來培養定力。而禪定的培養需要戒律作為基礎。
我們只需要讓心自己運行,自己去觀察,它在思維不加干涉,不妄自生解的情況下,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宣判。
一共有四個階段,慢慢可以徹底拋棄「我執」。
要搞清楚的是,無論你有沒有修行,無我都是既定事實,修行是自己實證這件事情,而非你創造了某件事情。
具體的修行方法,參考下面:
現代人如何修心? - 許哲的回答
如今佛教徒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 許哲的回答謝邀,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每個宗教,都會對【我】進行不同的角度的解讀,佛教同樣也不例外。
早在古印度,婆羅門教對於【我】進行過非常仔細的觀察,人們常常會覺得奇怪,明明是眼睛看到物體,我們卻會很自然的認為是【我】看到。比如自己的手臂受到傷害,我們不會覺得是手臂在痛,我們會很自然的覺得【我】痛。所以當婆羅門教的信徒們在觀察【我】的現象的時候,會認為,好像在我們身心以外,有一個【我】,這個【我】可以操控著我們的身心一樣。會覺得【我】和身體是分開的兩個個體。再加上有一些人可以回憶起自己前世所遭遇的事,認為我的身體由於我的輪迴一直被換,但是主宰身體的【我】是不變的,這樣活生生的實例,更堅定了他們對於【我】是獨立在身心以外的看法。所以婆羅門教主張一個叫做:常,一,自主的我,這種主張佛教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如何理解這個【常一自主的我】呢?常:他們認為我的身體會隨著很多因緣改變,是無常的。但是控制著身心的【我】是不變的,跟隨著身體貫穿整個輪迴,所以是常性的。一:他們認為說我的身體會很多不同的支分,比如我有手,我有腳,我有頭,我有各種器官,但是包裹在身心裡的【我】是沒有支分的,他是唯一。自主:他們覺得說我的身體受到【我】的直接控制,是非獨立,非自主的。但是身心裡的【我】確沒有一個因緣能夠控制他,由此說到了這是自主。從而形成了這種【常一自主的我】的主張。漸漸的他們認為說,今世身體的苦行,能夠換取來世的福報,認為身體是包袱,而包袱內的【我】是身體的主宰者。所以慢慢的開始追求極致的內心平靜,也就是追求非常非常高深的禪定功夫。但是佛陀認為,如果以這樣的【我】的見解去無止盡的追求極細微的禪定,非但不能斷滅煩惱,反而會更加堅固我們的【我執】佛陀在《月燈三昧經》里也說到了:縱然修彼三摩地,彼不能壞記我想
縱然你能夠獲得非常強大的禪定,但只要你內心深處還保留著【常一自主的我】的想法的話,還是不能斷除一切煩惱,因為【我】就是一切煩惱的基礎。所以佛教所有的大學者們,哲學家們,都完完全全否定了婆羅門教【常一自主的我】的見解,如果身體和我,是兩個分開的獨立性,那為什麼身體到了那邊,我就跟著到了那裡呢 那我的身體有幼年時的身體,青年時的身體,老年時的身體,難道要否定說,我沒有幼年的時侯,青年的時侯,老年的時候嗎?如果我和我的身體是分開的話,那我們就不會任何技能了,比如我現在正在敲鍵盤,這難道要說,是我的手在打字,【我】沒有打字嗎?這個也不符合邏輯所以佛教不認為有這個常一自主的我的存在,他們認為,如同身體的無常,我也跟著無常。先寫到這裡,太晚了,先睡。。。。。。。有緣再續謝邀!
其實這個可以先從「無我」入手,因為我們有個「我」作為目標來拔除。可以建議分三方面進行:
(1)佈施
將財物佈施,利益有需要的人。將學問和對佛法的認識佈施,讓更多人認識佛法的利益,離開迷信偏見。將慈悲佈施,帶給他人快樂,幫助他人,讓他人不再擔憂害怕。(2)觀想
觀想自己講他人的惡業痛苦煩惱給我們,讓我們將一切好的善的給他人。先從自己最心愛的人入手,再擴展到身邊的朋友,再到陌生人,再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再擴散到仇敵和討厭的人。(3)思維無常與和合
五蘊皆空、四大假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現,我們常思維那個才是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所組成,我們色受想行識五蘊(或稱五陰)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到底哪個才是「我」?
這兩個,從行動上佈施將自己所執著的破除,因為我們總是有個「我」所以才有我的財物、知識、心情等等;通過觀想,讓自己心量不斷擴展包容,直至自他無別;於理上也要了解「空」的意義,了解因緣和合,然後我們明確知道自己這個色身是假有。這樣,那個還是「我」呢?
至於「無相」,則要先無「我」這個實際的東西,然後就比較容易去感知。因為無相包括「我」和「法」兩者。我可以比較實質的去理解,去觀想,去通過行動去破除。但是這些一切方式行為,其實也是「法」的一種。真正要做到「無相」,也就是「離諸相」證菩提,則需要通過禪修,反聞自性,若證自性本空,無一法可得,體悟心生法生而覓心了不可得。於禪宗有說「虛空破碎,大地平沉」,連個「無」亦無,離諸妄想顛倒,不著一法不著一相而任運自在。此方為真「無相」。
無相則離一切束縛,得解脫,一切自主不隨境牽,此乃徹悟者境界。不斷的奉獻自己,把思想,心量擴大到團隊集體,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都是為眾生活著的人,沒有考慮自己的榮辱得失。我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自我」,而是指個人先天及後天養成的主觀偏見(大多是後天的),拋開偏見,實事求是,就是所謂的「無我」。
不是要做到,而是實際的觀察到。
懺悔,發願,尋師,獲得傳承,在師父的指點下,做好事與刻苦修行,也許要幾十年,也許要一輩子,也許一輩子都不能。
先把小乘的人無我修好,如依照凈心法要
學習因緣法,修因緣觀,無我不是現實,無我是通過觀察現實明白的。
推薦閱讀:
※南傳上座部的輪迴是怎麼定義的?
※輪迴是真的嗎?
※佛法說因果輪迴,第一次輪迴之前的罪業從哪裡來?第一次罪業是怎麼產生?
※如何做超度嬰靈的法事?
※菩薩的解脫自在是不是脫輪迴而不是局限於一般人說的只針對煩惱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