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綱>獻辭》中大量的典故求解釋和出處?
「蹈東海而死,義不帝秦;抗絕島而興,誓將恢漢。恥偷生之辱,血洗孤城;酬故主之恩,身膏敵斧。」張蔭麟《&<中國史綱&>獻辭》里的兩句,查了很久也不知道這兩句是什麼典故,求指導。
--------------------------------------------------------------------------------------------------------------------------------------------更新:K神一出,問題秒解,四個典故都已有出處。但是個人認為K神下附的《獻辭》注釋中「勉賡弦頌」一條應為「勉賡弦誦」,解釋自然也不同。各位關於這點有什麼看法歡迎指正,謝。
《獻辭》用典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我幾乎查了一晚上,除了這四個不知道的,還有一個看了Kaiser的答案才知道自己錯了。希望了解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繼續發文指導,謝。
先安利一下自己寫的《中國史綱》獻辭全文注釋和翻譯。
紀堯版白話《中國史綱》獻辭 - 知乎專欄
言歸正傳,重點說典故。
原文:趙德父之倉皇奔命,捲軸盡拋;祁幼文之慷慨捐生,縹緗盪散。
趙明誠,字德父,李清照之夫,兩宋金石書畫收藏家,南逃避女真之亂時大量藏品遺棄。
祁彪佳,字幼文,藏書家,滿清八旗攻陷杭州,自沉殉國,澹生堂藏書部分遺失。
原文: 尼父之歸洙泗,始述麟經。子長之在笮邛,疇稽鳳紀?勉賡弦頌 ,只存告朔之餼羊;宣誨文章,有類禳凶之芻狗 。
孔子,字仲尼,尼父又作尼甫,為其尊稱。洙泗,洙水和泗水,春秋時屬魯國地。麟經,《春秋》的別稱。
司馬遷,字子長。笮邛(讀作澤窮),西南夷邛都、笮都兩名的並稱。司馬遷曾出使西南,參與撫定笮邛。疇,個人認為應該作疇官理解,疇官特指太史一類世代相傳的歷算官。在司馬遷西征過程中,其父司馬談因病不能參加漢武帝的封禪大典,太史之責由其繼承。因此我認為,「疇」在此處強調的是「傳承」。鳳紀即鳳歷,古時一種曆法。
勉庚弦頌,「勉」意為努力,「庚」意為延續,此意的用法可參見王安石《 周禮義序 》:「 蓋其因習以崇之,賡續以終之,至於後世,無以復加 」。「弦頌」指禮樂文化。告朔餼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後比喻按照常例敷衍了事。(詳情可查成語「告朔餼羊」)
禳:古代祭禱鬼神來消除災禍的迷信活動。芻狗: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出自《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原文: 導中和之先路,立位育之人極
中和位育:儒家核心口號,出自《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位育」指天地間一切事物各就其位,蓬勃發展。
原文: 否臻極而泰來,貞以下而元起
否極泰來不解釋;貞下起元,出自《易·乾》「元亨利貞」,象徵春夏秋冬,東南西北,表示天道人事循環往複 。
原文: 蹈東海而死,義不帝秦;抗絕島而興,誓將恢漢。恥偷生之辱,血洗孤城;酬故主之恩,身膏敵斧。
四個典故除了魯仲連義不帝秦外,其餘沒有把握。個人認為「抗絕島而興」為鄭成功;「血洗孤城」的人物不好確定,「洗」應該是「灑、濺」之意,而不是「清除、掃蕩」,此處我選「壯士飢餐胡虜肉」的耿恭;根據知友@PenguinKing 的回答(見鏈接),可能是周處,但周處的陣亡和「酬故主之恩」貌似沒有關係,然而其他更合適的也沒發現,歡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見!!
酬故主之恩,身膏敵斧是什麼典故。? - 知乎
以上
《中國史綱》獻辭——張蔭麟
或曰:「稽古(1)勵文,本承平之飾;懷舊寄興,乃閑逸之娛。值陵谷(2)之傾翻,宜儒柔(3)之丕變(4)。抱孤主而講《論語》,固無救於淪胥(5);處圍城而習《春秋》,亦奚裨(6)於捍禦(7)?況乃巨劫所被,文物斯墜。蘭台(8)之守,取作胡囊;石渠(9)之藏,踐於羯馬。趙德父(10)之倉皇奔命,捲軸盡拋;祁幼文(11)之慷慨捐生,縹緗(12)盪散。守殘缺於荒陬(13),望中興於來日。尼父之歸洙泗(14),始述麟經(15);子長(16)之在笮邛(17),疇稽鳳紀?勉賡(20)弦誦(21),只存告朔之餼羊(22);宣誨文章,有類禳凶之芻狗(23)。是則史綱之刊,毋(24)亦可以已也?」
對曰:「子言有見於史之華,無見於史之實;有見於史之敝(25),無見於史之用。若夫明國族繩繩(26)之使命,庶無餒(27)於任重而道艱;表(28)先民烈烈之雄風,期有效於起衰而振懦(29);斯今日之所急,舍讀史而末由(30)。唯我華胄(31),卓居族群;導中和(32)之先路,立位育之人極;啟文明於榛狉(33),播光華於黯黮(34)。大任既已降於斯民,大難所以鼓(35)其蘊力。屢蠻夷而猾夏(36),終德義之勝殘。否臻極而泰來(37),貞以下而元起(38)。斯史實所炳垂(39),凡國民所宜稔者也(40)。若乃勢當危迫,志存忠節。蹈東海而死,義不帝秦(41);抗絕島而興,誓將恢漢(42);恥偷生之辱,血洗孤城(43);酬故主之恩,身膏敵斧(44);凜天地之正氣,凌日月而永耀。不有述往,何以詔今?某也摧鋒(45)無技,深慚擇術之乖(46);操翰(47)為生,爰盡激揚之力云爾。(48)」
原載《益世報·文史副刊》第21期,1942年12月10日
【釋詞】
(1)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於今有益、為今所用。
《書·堯典》:「曰若稽古。 帝堯 曰 放勛 。」
《漢書·武帝紀贊》:「 高祖 撥亂反正, 文 景 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
《晉書·裴頠傳》:「博學稽古,自少知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明史·鄧繼曾傳》:「割恩以定禮,稽古以崇孝。」清 方文 《單質生見訪僧舍並惠三忠集畣此》詩:「稽古式芳躅,懷忠耿遐眷。」
(「稽古」一詞常被理解為「遵循古制」,以致與「盲目復古」混雜不清。實際上,「稽古」與「復古」有著本質的不同。「稽古」指考察古代事迹,明辨是非;「考察」的結果是擇善而從、不宜而改,並總結經驗規律以資啟用。其中關鍵,在於將「稽」字解釋為「考」字。唐代孔穎達為此作了一番疏釋,可謂精闢準確。)
(2)陵谷:(1)比喻君臣高下易位。《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毛 傳:「言易位也。」 鄭玄 箋:「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處上之謂也。」後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魏書·拓跋淵傳》:「臣以疏滯,遠離京輦,被其構阻,無所不為。然臣昔不在其後,自此以來,翻成陵谷。」(2)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變。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豐碑,懼從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 韓偓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詩:「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 昆明 是劫灰。」 清 趙翼 《游獅子林題壁》詩:「數百年來幾陵谷,此猶堅完縫不裂。」 郭沫若 《西江月》詞:「能教滄海變桑田,陵谷一朝轉換。」
(3)儒柔: 指文弱的氣質。 清 吳騫 《拜經樓詩話》卷一:「初晤余時,去總角無幾,便以能屬文廩膠庠,不意其投筆指顧風雲,用儒柔奠南服也。」
(4)丕變 :大變。《書·盤庚上》:「罔有逸言,民用丕變。」 孔 傳:「民用大變從化。」 唐 劉禹錫 《新修驛路記》:「近者嘗為王所,百態丕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不信,你看 周公 制禮之後,自當風俗丕變了,何以《國風》又多是淫奔之詩呢?」 郭沫若 《羽書集·告鞭屍者》:「民國以來輕武的風氣煥然丕變。」 沙汀 《困獸記》三:「讓我來自我批判一下吧:因為抗戰以還,世風丕變,豆渣已經變成豬了。」
(5)淪胥:泛指淪陷、淪喪。《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淳風杪莽以永喪,縉紳淪胥而覆溺。」 唐 張鷟 《遊仙窟》:「下官堂構不紹,家業淪湑 。」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一身長瓠落,四海竟淪胥。」 嚴復 《論教育書》:「神州之陸沉誠可哀,而四萬萬之淪胥甚可痛也。」
(6)奚裨(bì):奚,什麼;裨,益處。明《李連璧墓》:「而考據義理,賓賓然絞腦瘁精,究亦奚裨實濟。」
(7)捍禦:防衛;抵禦。《後漢書·逸民傳·逢萌》:「行至勞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禦。」
(8)蘭台:國家文化典籍的府庫。(1)戰國時期楚國台名,故址傳說在今湖北省鍾祥縣東。《文選·宋玉〈風賦〉序》:「楚襄王游於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李周翰註:「蘭台 ,台名。」(2)漢朝中央檔案典籍庫所在地。《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漢·焦贛《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書,藏蘭台,雖遭潰亂,獨不逢災。」(3)泛指宮廷收藏典籍的府庫。《南史·徐勉傳》:「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台石室之典,用盡於帷蓋。」(4)泛指史官或史官機構。(5)泛指御史台。《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燒蘭台府署為戰場。」胡三省註:「蘭台,御史台也。」元·黃溍《日損齋筆記·雜辯》:「蓋御史有兩丞,其一在蘭台,謂之中丞。」(6)唐朝秘書省的別稱。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秘書省為蘭台。唐睿宗光宅年間改為麟台,唐中宗神龍時改回秘書省。唐·李商隱《無題》詩:「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馮浩箋註:「《舊書·職官志》:秘書省,龍朔 初改為蘭台, 光宅時改為麟台,神龍時復為秘書省。」唐·白居易《秘書省中憶舊山》詩:「猶喜蘭台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7)相術術語,指鼻左側的區域。《太清神鑒》卷二:「準頭主富貴貧賤,百事吉凶……左為蘭台,右為廷尉。」《舊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天綱謂淹曰:『公蘭台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天庭忒恁低,地閣那曾偉,準頭偏,蘭台、廷尉俱虧……恐今生虎榜姓難題。」(8)道教術語,指肝臟。《雲笈七籤》卷十九:「經曰:『肺為尚書,肝為蘭台,心為太尉公。』「
(9)石渠:這裡指珍藏的傳世文獻。西漢時期的皇家藏書閣叫石渠閣(四周用石塊圍起築成渠,在裡面注水用來防火防盜,所以叫石渠閣),乾隆用石渠來命名自己的文獻,是表示尊古。《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曆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彙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而負責編撰的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威書畫研究專家。
(10)趙德父: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之夫。
(11)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號世培,別號遠山堂主人。山陰(今屬浙江紹興)梅墅村人 。明代政治家、戲曲理論家、藏書家。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四年(1631)升任右僉都御史,後受權臣排斥,家居8年,崇禎末年復官。清兵入關,力主抗清,任蘇松總督。清兵攻佔杭州後,自沉殉國,卒謚忠敏。所著傳奇如《全節記》,皆佚。惟戲曲批評著作《遠山堂曲 品》和《遠山堂劇品》存世(《曲品》有殘缺)。另有《救荒全書》、《祁忠敏公日記》、《寓山注》等。
(12)縹緗:piǎo xiāng,指書卷。縹,淡青色;緗,淺黃色。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南朝 梁 蕭統 《序》:「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宋 無名氏 《李師師外傳》:「棐幾臨窗,縹緗數帙,窗外新篁,參差弄影。」
元 關漢卿 《竇娥冤》楔子:「讀盡縹緗萬卷書,可憐貧殺 馬相如 。」
清 陳夢雷 《贈臬憲於公》詩:「縹緗雄麗藻,韋布富經綸。鵬奮摶豐翮,螭蟠起巨鱗。」
(13)荒陬:荒遠的角落。 晉 左思 《吳都賦》:「其荒陬譎詭,則有龍穴內蒸。」 唐 元稹 《蠻子朝》詩:「西南『六詔』有遺種,僻在荒陬路尋壅。」 清 方苞 《書後》:「破家亡身,殘其支體者,荒陬小邑必有數人焉。」
(14)尼父:孔子字仲尼,尼父又作尼甫,為其尊稱。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時屬魯國地。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後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弘洙泗之風,闡迦維之化。」
唐 盧象 《贈廣川馬先生》詩:「人歸洙泗學,歌盛舞雩風。」
宋 葉適 《宋廄父墓志銘》:「余嘗考次洙泗之門,不學而任材者,求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接洙泗之淵源,擬荷千秋之擔。
(15)《麟經》:《春秋經》的別稱。中國古代一部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儒家六經之一。
(16)子長: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記》,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17)笮邛:qióng zuó 。漢時西南夷邛都﹑笮都兩名的並稱。約在今四川西昌﹑漢源一帶。後泛指西南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
(18)疇:世代相傳。如:疇人(古代天文歷算之學,有專人執掌,父子世代相傳為業,稱為」疇人。」);疇官(世代相傳的專業性官職)。
(19)鳳紀:與「鳳歷」同義,泛指曆法。《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 少皥摯 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 」後因用「鳳歷」稱歲歷。含有曆數正朔之意。
(20)賡:gēng。通「更」(gèng),愈加。
(21)弦誦:弦歌誦讀,稱詩禮教化或學校教育。
《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鄭玄 註:「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弦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
《晉書·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宋 蘇軾 《潘推官母李氏輓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弦誦常叨 孟 母鄰。」
明 顧絳 《過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詩:「蹉跎一失身,豈不負弦誦?」
明 唐順之 《封知縣張公墓志銘》:「以貧故,資生事為急也,故不得久從事於庠塾弦誦之業。」
清 惲敬 《重建東湖書院記》:「於是深衣博帶之士揖讓弦誦於其中,而書院復興。」
(22)告朔餼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告朔餼羊」,古代的一種制度。告朔之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每逢初一,便殺一隻活羊祭於廟,然後回到朝廷聽政。)到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君不但不親臨祖廟,也不聽政,只是殺一隻活羊「虛應故事」罷了。
(23)禳凶之芻狗:禳[ráng,]祭名,指祈禱消除災殃、去邪除惡之祭。芻狗,典故名,典出《老子》第五章、《莊子·天運》。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晉 劉琨 《答盧諶》詩:「如彼龜玉,韞櫝毀諸。芻狗之談,其最得乎?」唐 李頎 《裴尹東溪別業》詩:「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明 唐順之 《讀東坡詩戲作》詩:「掃除 李 杜 芻狗語,出入鬼神傀儡門。」 康有為 《屠梅君侍御謝官歸索詩為別敬賦》之六:「雜學與夷學,視儒若芻狗。」
(24)毋:[代詞]相當於「沒有誰」或「沒有人」。毋敢夜行。——《史記》
[助詞]用於句首。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左傳》
(25)敝:損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僖公三十年》
蓋供過求,時價劣經價,則供者必受敝,受敝則遷。——清· 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
(26)繩繩:為mǐn mǐn,釋義為接連不斷、小心謹慎。《漢書·禮樂志》:「繩繩意變,備得其所。」 《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朱熹集傳:「繩繩,不絕貌。」 《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唐李邕《大唐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繩繩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測已。」 明宋濂《元故德清縣尹陳府君墓志銘》:「既至,偽帥延之上坐,府君為敷陳大義,何者為順,何者為逆,逆則罹禍,順得受福,繩繩千餘言,偽帥不覺屈膝,城遂來歸。」 清鈕琇《觚賸·粟兒》:「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 康有為《強學會序》:「夫 中國 之在大地也,神聖繩繩,國最有名。」
(27)庶:但願,希冀 [if only]。 (伍舉)懼而奔 鄭,引領南望曰:「庶幾赦余。」——《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餒:灰心喪氣;失去勇氣
(28)表:通「標」。表率,榜樣 [example] 仁者,天下之表也――《禮記·表記》 。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乞不用贓吏》
(29)起衰:意為振興文運衰頹之勢,建樹富有生命力的新文風。語出 宋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清 蔣士銓 《一片石·祭碑》:「兄,文能泣鬼,力可起衰。」 清 王文瑋 《讀書》詩之三:「起衰七百年,此語吾信不?」 郭沫若 《蜩螗集·松崖山市》:「望雲與山月,起衰有大志。」
(30)末由:無由。《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讀之閎肆沉雄,浩乎 司馬 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 魯迅 《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時輪金剛法會募捐緣起》中有這樣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31)華胄 :華夏後代。指 漢 族。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四)》:「古人做過的事,無論什麼,今人也都會做出來……況且我們是神州華胄,敢不『繩其祖武』么?」 聞一多 《憶菊》詩:「啊!四千年華胄的名花呀!你有高超的歷史,你有逸雅的風俗!」
(32)中和位育:儒家的核心口號,是修養工夫之極致,「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諧調適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適應處境。北京祭祀孔子的大成殿中存有清代溥儀皇帝所提寫的匾額。最先出自《中庸》,其開篇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3)榛狉:zhēn pī。形容不開化。唐 柳宗元 《封建論》:「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後因以「榛狉」形容未開化。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環 黔 粵 萬山間,奧而曠,沃而衍,榛狉而淳樸,別有天地。」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西人未脫於榛狉之時,吾族之文明實已達於極點。」 劉半農 《詩人的修養》:「又一說謂古時詩家,於榛狉蒙昧之世,忽然做了些靈秀婉妙的詩來。」
(34)黯黮:àn dǎn。昏暗不明。《楚辭·九辯》:「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 明 劉基 《雪晴偶興因以成篇》詩:「玄雲四垂天黯黮,大野蒼茫飛雪糝。」 清 趙翼 《端溪》詩:「數日不散光黯黮,宿墨一洗仍了無。」
(35)鼓:激發。
(36)蠻夷猾夏:指外族侵擾中原。《書·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孔傳:「在外曰奸,在內曰宄。」 孔穎達 疏:「又有強寇刼賊外奸內宄者為害甚大。」 周秉鈞 易解:「此言中國受蠻夷之影響而發生強取財物、殺害人民、為亂於內外之事。」
(37)否極泰來: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出自《周易·否》和《周易·泰》。臻:zhēn 。基本字意為至,到;引申為達到(美好的),(達到)完備的;再引申為周全。
(38)元亨利貞:通常認為語出《易經》乾卦的卦辭,原文「乾,元亨利貞。」如「元」,為大、為始,引義為善長,為春;「亨」為通,引義為嘉會,為夏。「利」為美利,引義為義和,為秋,「貞」為正,引義為幹事,為冬。在人事上,「元亨利貞」分別代表仁、禮、義、智。具有萬物創始的偉大天圓,亨通順利的成長,祥和有益前進,貞正堅固。但近代通過對甲骨文和其它出土文獻的進一步研究,學術界基本認定此四字中的「貞」就是「占卜」(不但如此,整個《易經》中所有類似的「貞」字都是這個意思),因此此四字被重新點逗為「元亨,利貞」,是「大吉,吉占」的意思。
(39)炳垂:彪炳青史,指的是記載於史冊之上,永遠煥發光彩,照耀歷史。一般指一個人功高蓋世,永垂不朽;或一種著作是不刊之論,永遠為人們所遵循。「彪炳」有兩個意思:文采煥發、照耀,「青史」即史書。
(40)宜:應當。稔:rěn熟悉。水穴石中,莫稔所去。——《徐霞客遊記·浙游日記》
(41)魯仲連義不帝秦:出自《戰國策·趙策三》,比喻堅持正義,不向強權惡勢力屈服、投降。秦國包圍趙都邯鄲,魏王派辛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為帝,平原君猶豫不決。這時,魯仲連出面向辛垣衍陳述利害說:秦國是廢棄禮義而崇尚斬首之功的國家,用權詐的手段役使其士兵,像對待俘虜那樣待其民眾。他義正詞嚴地表示:如果秦王自稱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他還列舉了許多歷史事例來說明尊秦為帝的危害,經營激烈辯論,終於說服魏趙兩國不尊秦為帝,秦軍因此退卻50里。
(42)此處應指的是鄭成功,也有人說是《奇零草》的作者張煌言,抗清失敗後隱居海島,後被俘而亡。
(43)此處所指不一,如南宋崖門海戰中的陸秀夫,張世傑及殉國的十萬英烈,城亡與亡的史可法等。
(44)此處指豫讓。姬姓,畢氏。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卿智瑤(智伯)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45)摧鋒:挫敗敵軍的銳氣
(46)擇術之乖:鑒別他立身處世的方法。乖:背離。
(47)操翰:執筆為文
(48)爰:yuan〖連〗於是
於是~執筆而記之。~整駕而亟行(亟快)。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文心雕龍·原道》
【譯文】
有人跟我說:「考察古代的事迹,寫勉勵後人的文章,本來就是粉飾太平罷了。偶爾寫寫懷念往事和故人或者寄託興思的詩文,也不過是閑暇時的娛樂而已。但是在此時世事巨變政權更替之際,也是該社會文弱的風氣改變的時候了。自己孤家寡人來講述《論語》,固然拯救不了社會道德的淪喪;在被圍困的城中研習《春秋》,對抵禦外來侵略又有什麼幫助呢?何況國家遭受了巨大的劫難,文化和物質都被丟棄。譬如蘭台中看護的古籍都被胡人掠取,石渠中珍藏的文物也都被匈奴的馬踏碎了。就像宋代趙德父跟隨皇帝南遷倉惶逃命,收集來的書卷畫軸都拋棄了;明朝祁彪佳為國捐軀,所有著作都散失殆盡。(國人只能)在偏遠的地區抱殘守缺以期望來日中興。然而孔子回到魯國後,才開始著述《春秋》;司馬遷到四川笮邛之地,才接替父親繼續考察曆法。雖然(我們可以)盡心儘力的去推行詩禮教化,但是到最後會不會只剩下了敷衍了事?(那些)宣揚教誨的文章,會不會也越來越像祭祀的時候用過就丟棄的祭品呢?照這樣看,這部《中國史綱》的刊行發布,是不是也可以就此停止了呢?」
我回答說:「按照你說的,你只看到了歷史華美的一面,沒有看到歷史的實質的那一面;你只看到了歷史有損害的一面,沒有看到歷史有功用的一面。(我們要)申明國家民族幾千年延續至今的使命,但願沒有因為任務沉重道路艱難而喪失勇氣。(我們也需要)表彰先民的烈烈雄風,以期待能振興文運軟弱衰頹之勢,建樹富有生命力的新文風。那麼現今最緊要的,除了讀史書還有別的嗎?(縱觀數千年歷史)只有我們華夏後裔,依然卓越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中庸和諧為引導,以安守本分為立世準則。在蒙昧荒涼中開啟了文明時代,就像在昏暗中播撒了光明。上天既然將此大任降臨到我身上,那麼現在的大劫難不過是為了激發我的潛力罷了。我們中華大地屢次遭受外族的侵略,但是始終還殘存有道德和仁義。壞的運氣到了極點,好運氣就要來了,做事情也會得到吉兆的。這就是史冊上所彪炳千古的,也是國家和人民所應當熟悉的。如果民族形勢真的到了危急緊迫的關頭,國民應當追求忠義和氣節。古有魯仲連寧願赴海而死也不願侍奉強權;也有據海島而發誓恢復中華的鄭成功;也有恥於偷生,以血守衛孤城的先烈;也有為了酬謝原來的主人,寧願自己身受敵人的斧擊的人。這些人秉持了天地的正氣,永遠與日月同輝。不追述往昔,怎麼告誡今人呢?我非常遺憾自己沒有抵禦敵人的技能,也慚愧自己所選擇的術業與之相背離。既然是執筆寫文章,那麼就盡自己激越昂揚的能力罷了。」
(本文釋詞來源:百度百科、百度漢語)
請關注我的專欄:紫電的思維殿堂
推薦閱讀:
※和柬埔寨吳哥同時期的中國是哪個朝代?吳哥時期的歷史意義? ?
※「日清」公司的名稱和甲午戰爭(在日本稱為日清戰爭)有關係嗎?
※奢華的巔峰——洛可可風格最透徹歷史詳解!
※狼煙真的是由狼糞燒出來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叫狼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