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黃海海戰後,世界海軍戰術縱隊戰術代替橫隊戰術成為主流,這種變化的必然性和原因是什麼?
「(日本聯合艦隊的勝利)意味著以縱隊隊形、裝備大量中小口徑速射炮的戰艦為具體表現形式的新海軍戰術的崛起,以橫隊隊形、裝備少量大口徑火炮的軍艦,依靠亂戰、撞擊為戰鬥形式的傳統海軍戰術經過此戰成為了歷史。」(引自陳悅《甲午海戰》)
在黃海海戰之前,橫隊戰術一直占海軍戰術的主導地位,是不是黃海海戰前夕縱隊戰術已經成為一種理論上的有效戰術,而黃海海戰恰逢其時地檢驗了這種戰術的可行性?如果是的話,促進這種戰術理論發展的是武器裝備的升級還是另有其因?撇開蒸汽化時代後第一次空前海戰的規模地位不談,為什麼一次戰役一種戰術的勝負就可以對海軍戰術史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1892年,第一艘前無畏艦建成服役了,也就是說,縱隊戰術替代橫隊戰術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和黃海大戰關係不大。黃海海戰,無非就是證明了,橫隊戰術,確實不行嗎。
前無畏艦實際上已經具備一些無畏艦的特徵,比如沿中軸線布置的主炮。而且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大口徑火炮,還是中小口徑的火炮,射速都有明顯的提升。最為重要的是,隨著火炮口徑,裝葯等火炮技術的發展,還有觀瞄技術的發展,火炮的射程也更遠了,交戰距離也變得更遠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較近交戰距離的橫隊戰術,自然是要被淘汰的。
未完待續。
————————————愉快的更新————————關於橫隊戰術和縱隊戰術的爭論,由來已久,今天趁這個機會,咱們的來好好說道說道這件事。我們都知道,在風帆時代,側舷對敵的縱隊戰術是主流戰術,因為主力戰艦的主炮全部布置在側舷,比如勝利號。
從這張圖可以直觀的看到勝利號側舷密密麻麻的火炮,是不是很帥氣!後來,隨著海軍技術的發展,蒸汽鐵甲艦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了各國海軍的主力。但是,當時的蒸汽鐵甲艦依然沒有擺脫風帆時代的影響,只是換了換動力而已,火炮依然沿側舷布置,比如德國海軍在1859-1869年依次完工的阿科納級快速巡航艦,裝備68磅(210mm)單裝炮28門,其布置方式和風帆時代沒啥差別(百度百科的阿科納級的詞條就是我寫的)。
這是美國海軍的開羅號鐵甲艦,時間是1861年。注意其火炮布置方式。英國海軍在1860年建造的9000多噸的勇士號鐵甲艦,也是這樣的。讓我們把時間轉到1861年,海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莫尼特號鐵甲艦出現了。莫尼特號雖然仍然使用前裝炮,但是使用了可以360度旋轉封閉式迴轉炮塔!莫尼特號的出現,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海戰的形態。伺候,各國海軍所有的大型主力戰艦,都開始裝備了炮塔這種新鮮玩意了。同時,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口徑也越來越大了。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每條船的艦首,都有一塊突出的地方。沒錯,這就是撞角。在當時,無論是大型戰艦,還是中小型戰艦,撞角都是必不可少的。由於鐵甲艦時代,各艦裝備的大口徑火炮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射速非常慢,比如英國海軍在1874年開工的英弗萊息白號鐵甲艦,艦體中部布置了兩座炮塔,裝備了四門406mm巨炮!但是,射速極低,遠距離的命中率也非常低,因為,這貨用的是前裝炮,!在當時,後裝炮作為一個新玩具,技術水平有限,做不了大口徑的。【(英弗萊息白的裝填方式)「火炮是前膛式, 使炮彈裝填作業不得不在炮塔外進行. 裝甲甲板在這裡隆起形成一個斜坡. 當炮身被壓低時, 它低於這個斜坡. 在這裡, 液壓推桿將16英寸炮彈推入炮膛. 炮彈重1,684磅, 出膛速度1,590英尺/秒. 在離炮口1,000碼的距離上可擊穿23英寸厚的鐵板. 每門大炮的射擊速率是2分鐘一發。」】。
有圖有真相。由於交戰距離非常近,那麼,就有必要增加除了火炮之外的其他制勝武器了。所以,撞角就出現了。由於使用撞角的時候是船首對敵,所以艦艇在設計時,也會適當的增強其艦首火力。
1866年,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的利薩海戰爆發,此役中,奧地利海軍使用船首對敵的橫隊戰術,大破義大利海軍。
利薩海戰的結果對當時的海軍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雖然側舷對敵的縱隊戰術仍然是基礎,但是船首對敵,小隊亂戰,使用撞角的橫隊戰術又一次復興了。並且深深的影響到了當時的艦船設計,船首火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其中的代表就是1874年開工的英弗萊息白號。此艦隻有將四門火炮全部轉向艦首才能發揮最大火力,這麼設置很明顯是為了船首對敵設計的,同理,定遠級的設計思路也是如此。
但是,在那個年代,海軍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在1885年致遠號開工建造的時候,速射炮,特別是大中口徑的速射炮,開始普遍的裝備各國海軍了。由於火炮射速,射程,命中率的提高,船首對敵的橫隊戰術,無論是在火力投射量,命中率上,都是處於劣勢的。我們以致遠艦為例,致遠級裝備3門8.5英寸炮和2門6英寸炮,三門主炮的布置方式為前二後一,兩門6英寸炮布置在兩側的耳台,也就是說,只有當致遠號將前後主炮全部轉向側面時,才能發揮其最大火力。也就是說,這種設計思路的戰艦,必須使用側舷對敵的縱隊戰術。特別是1890年英國的莊嚴級前無畏艦的建造,沿中軸線布置的主炮,大量大中口徑速射炮的裝備,基本上宣告了船首對敵的橫隊戰術可以拜拜了。實際上,以撞角攻擊的船首對敵的橫隊戰術,是一個在缺乏大口徑火炮和速射炮時期一個非常取巧的做法,用來彌補火力和射程的不足。那麼,當速射炮的出現,特別是大口徑速射炮的應用,撞角這種東西自然是不需要的了。
綜上所述,橫隊戰術雖然在一個時期內影響了世界海軍的發展,但其實是一種臨時的,應急的戰術,隨著海軍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大中口徑速射炮,火炮裝葯和射程的發展,交戰距離得到了極大的增加,那麼,需要近距離交戰的橫隊戰術被淘汰則是自然而然的了,而黃海海戰則是向世人證明,面對裝備大量大中口徑速射炮的,使用縱隊戰術的海軍艦隊,橫隊戰術是多麼的無能為力。首先說明一下題主引用的資料的錯誤,當時裝甲艦出現以前,戰鬥中一路縱隊(艦船成單一縱列)一直都是海軍戰術的常規編隊,當時海上力量最強的英國甚至把這種作戰方式寫入了法律,如果違反的話就要受到處罰。爭論的焦點在於戰鬥開始後是採取一路縱隊接敵用船舷攻擊敵人還是混戰接敵的戰果大,17世紀的歷史證明這兩種戰術在實際交戰中互有勝負,但是採用縱隊接敵這一方最終佔了上風。所以說並沒有橫隊和縱隊這種戰術上的分別。而且甲午中日海戰的實際情況是日本海軍上將伊東佑亨所指揮的艦隊與丁汝昌將軍的艦隊實力懸殊,丁將軍想採取楔形隊形以集中兵力的原則衝擊日本人的一線縱列隊形,同時能以戰船的撞角撞擊日艦舷側。但是伊東祐亨將嚴密控制的一線隊形的火力與機動相結合,以兩個中隊的實力在遠距離上擊沉了大部分中國較小的艦艇,逼迫丁將軍倖存的重型裝甲艦撤回了中國海岸。那為什麼丁將軍要採取這種戰術呢?因為1866年7月20日的利薩,雙方擁有裝甲艦的第一次艦隊作戰中,認為較為弱小的奧地利一方就採用這種楔形隊形向義大利艦船縱隊隊形的間隙處集中兵力突擊贏得了勝利,和納爾遜61年前在特拉法爾加的突擊是相似的,所以說丁將軍這樣做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是有跡可循的。但是這些方法都是大膽偏離常規海軍戰術的例子,意奧的利薩海戰和納爾遜的特拉法爾加海戰是成功的,黃海之戰是失敗的。能成功的原因是製造或者利用了意外的機會而成功,並不能改變如下事實:即採用陣線嚴密,指揮得當的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就有得勝的機會,如編成其他隊形,則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引用自《武器和戰爭的演變-T.N.杜普伊》
在黃海海戰這個問題上,大家唯一的共識就是它對日後海軍戰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是影響究竟是哪方面的則眾說紛紜。
@袁蕾 說的利薩海戰是橫隊機動戰術一次重要的勝利,但是這一戰術濫觴於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光榮的六月一日海戰,英軍忽然轉向直插法軍戰列,直接把法國人打懵逼了。雖然結果很成功,但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豪勛爵這個命令是如此的跳脫,以至於很多人沒理解他在說什麼;再比如風帆戰艦的機動性非常湊合,最終突破法軍縱隊的英艦其實不多。
這就是光榮的六月一日海戰。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跳脫的想像力配合上超凡的行動力可以發揮最大效力(其實就是多練練就好了);而機動性不足的短板在有了蒸汽機以後也好了一些。
利薩海戰其他同學已經說的很好了。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利薩海戰之後二十多年再無大規模海戰。各國參謀部門搞了一堆戰術,其實沒人不知道好使不好使。縱列戰術的優勢在於可以發揚舷側火力,同時指揮簡單,多數時候只需要讓艦隊跟隨旗艦即可;橫隊機動對艦隊軟硬體協同性要求很高,但好處在於便於掩護己方魚雷艇突擊。那個時代魚雷有效射程也就八百米,艦炮出了一公里也就沒準了。正因如此,大家普遍認為橫隊機動是更好的戰術,因為突擊的一方可以逼迫對方進入近距格鬥,發揮魚雷優勢,而暴露在對方強大的舷側火力下的時間並不長。
然後德國人還搞出了個奇葩T字陣型——不是後世海軍的T字陣型,是拿自家船隊擺個T。一個中隊以橫隊向對方衝鋒,而旗艦帶領另一個中隊以縱隊跟隨。以現在的眼光看這簡直是奇葩中的奇葩,但那時沒人知道海戰應該怎麼打了。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利實在不能讓橫隊戰術背鍋。當時的北洋水師軍艦鍋爐保養不佳,信號混亂,本來就應該用對協同性要求更低的縱列戰術,使用橫列完全是自己作死。德國海軍參謀部在1892年的研究報告雖然認為橫列戰術更優,但那是建立在以雷擊為主要攻擊手段的基礎上的,你大炮巨艦湊什麼熱鬧。
當然後來橫隊戰術退出歷史舞台,主要是火炮技術的提升導致的。因為艦炮射程和精度提升之後,頂著對方舷側火力突入魚雷射程的戰術就不好使了。但強大的主炮其實是與黃海海戰的結論相悖的,更多的是之後無畏級引領的潮流。黃海海戰是速射炮的勝利,君不見受其影響的腓特烈三世級只有四門24厘米主炮卻裝了八門15厘米速射炮么。旋哥我今天又深切的認識你了
我是個粗人,不懂什麼海戰。所以我說的就是瞎扯幾句,而已。我只知道,生死已看淡,單縱就是干。我覺得橫陣轉縱陣是科技發展的產物,黃海海戰說實話並不是主要的助推器。事實上1892年就有前無畏艦出現了。橫陣本身需要較近的距離,而當時的火炮技術已經臻於成熟,遠距作戰顯然還是縱陣更適合。雖然也有戰艦(比如納爾遜)把艦炮擱前排的,但是這樣的話重心不穩。
推薦閱讀:
※為何自052b型驅逐艦以來,中國海軍的驅護艦都只有一個機庫?
※在中途島海戰中,如果IJN提前了解了美軍的動向,戰況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為什麼中國海軍驅逐艦和護衛艦型號這麼相近?
※[臨高啟明][海軍設定同人]火力過剩——伏波軍海軍南京級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