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士兵打仗時會投擲長矛嗎?

影視作品裡經常看到西方古代打仗時在正面觸敵前士兵會投擲一兩輪長矛殺傷敵人,但是似乎國內的相關影視作品裡很少(沒有)看到這種作戰方式。

是中國古代壓根就沒有這種作戰方式還是只是影視作品沒拍出來而已?

如果沒有,那是什麼原因?


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

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記》:「獠童兵器,每洞各習一種,其習標槍者鐵刃重二斤。」

(蘇峻)與數騎北下突陣,不得入,將迥旋白木陂,牙門彭世、李牽等投之以矛,墜馬,斬首。」

——《晉書·蘇峻傳》

於是訓以鸛鵝魚麗之形,格敵擊刺之法;剖微中虱,貫牢徹札;揮鉈擲 ,舉無虛發

——」《宋文鑒》卷七

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軍士之用標牌,此其始也。

——「《宋朝會要》

梭槍長數尺,本出南方蠻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 以制人,數十步內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擲,故云梭槍,亦云飛槍。」

——《武備志·軍資乘·器械三》

「標槍非船相逼不可用,往下打更難准」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

「執牌人所用者為標槍,若梭槍。搗馬突槍、犁頭標、紫金標則其類也。

——《兵仗記》

敵擁盾層疊自蔽,我軍攻之不得入 上預作木矛長六七尺,橫貫鐵釘於端,釘末有逆鉤,令勇士直前擲之,連貫其盾。

——《明太宗實錄》

凡藤牌要堅大輕,遮一身。每人長刀一把,棄槍三枝。藤牌無棄槍,如無牌同。蓋長短勢絕,急不能入,須用棄槍誘之,使彼一顧,則藤牌乘隙徑入矣。

一、習藤牌人牌一面,內用大藤為骨,以藤蔑條條退藤纏聯。每面隨牌標槍二枝,腰刀一把。其兵執牌作勢向敵,以標執在右手,腰刀橫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敵長槍將及身,擲標刺之,中與不中,敵必用槍顧撥,我即乘隙徑進,急取出刀在右,隨牌砍殺。一入槍身之內,則槍為棄物。我必勝彼矣。但擲標後而倉惶不及取刀,是一大病。其御短兵更易。   右牌用藤云云,木牌、皮牌皆類此用。——《紀效新書》

至於先秦?

這拿的啥?

沒有只是你找不到罷了


扔標槍一般說的是羅馬、馬其頓時代,那個時候對應的是中國的什麼時候呢,公元前200年、100年的樣子,對應的是戰國到秦那段。

這個時候,中國這邊的遠程武器已經列裝弩和床弩了,比標槍好用,所以標槍這種中距離破甲武器就沒發展。

而且標槍這東西,使用者是步兵陣里的一員,也不是專門的標槍手,他們的作用是接戰之前先扔一傢伙,打著打不著無所謂,就算殺不了幾個人也嚇一大跳。

這個目的的東西,中國這邊叫撅張弩,開戰之前先射幾根長矛一樣的大箭嚇唬人。

這個學名叫打擊士氣。

一件東西有了替代品,那另一個方向的技術就不需要研發了。

再一個標槍的作用主要是中距離破甲。而中國這邊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冶煉技術都不如中亞那邊,唐以前都沒有破甲的需求。

但是羅馬啊、拜占庭啊、馬其頓啊這些個喜歡扔標槍國家,他們的對手在當時穿著比較牛逼的鎧甲,而那時候的弓箭射不穿,弩不會造,所以就用扔標槍來增加遠程破甲攻擊,有這個需求,自然就會用。

可是後來,唐以後,鑄造技術傳過來了,中國這邊也有破甲的需求了,所以扔標槍這項運動在宋的時候也開始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遠程破甲單位,一般用於守城。

這時候的歐洲和中亞呢?標槍衰落了,因為鎧甲也進步了,再牛逼的標槍也扔不穿,所以標槍兵就廢棄了,他們開始發展弩,十字弓,跟開罐器一樣的那個斧頭。

用什麼東西,發展什麼科技,點哪項技能樹,都跟當時的需要有關。像標槍這個東西,東西方就是顛倒的,西方發展的時候,中國這邊用不到,就沒造。等西方已經衰落了,中國這邊又需要了,就開始發展。


有投擲標槍。

水滸傳中李袞和他手下的五百團牌手就是使標槍的,而且在小說中也多次發揮作用。

鑒於施耐庵早年跟著張士誠打過仗,他筆下的裝備、戰法還是值得參考的。


是標槍吧,有。水滸里就有項充李袞標槍+團牌敢死隊,配合李逵一起突陣。

項充是飛刀,李是標槍。


據傳馬超的部隊使用投擲武器。

以下內容轉自鐵血:

馬超軍團的獨特之處!

第一,魚鱺軍陣,馬超的軍陣與眾不同,衝擊前要用巨大櫓盾做簡易城池(參見《三國志》),前軍是密集的盾牌兵,其盾牌(稱為「櫓盾」)的強度和重量都遠超一般軍隊,對弓箭防護極佳。其部隊作戰隊形是擺成一個個方陣,擺成陣型以後可以互相掩護,錯落有致。使曹軍賴以取勝的騎兵只能在邊緣掠殺,目標很大的騎兵還要隨時遭到標槍的襲擊。馬超的騎兵全是輕騎,配置與步兵分開,不作為主力,而是作為奇襲隊使用,從步兵陣中突然殺出,才能有一舉突襲曹軍指揮部的精彩戰例。這樣的軍陣,正類似於古羅馬前期使用極為廣泛的希臘密集軍陣。

第二,標槍長弓。漢法嚴格禁止十石以上弩出關,馬超軍團不尚弩而尚弓,對抗曹軍要倚仗長標鐵槊,且以脫手長標為特色,多用鐵槊,注意是鐵槊而不是中原慣用的馬戟(參見《三國志》),他們放棄了戟的啄、鉤、砍三種功能而單取其強大穿透力,正是利於投擲。儘管西涼冶煉業不發達,但是羌人有用銅的習慣,含鉛量高的青銅(漸漸淘汰但是高產量的兵器材料)正是製作標槍頭的材料。對於密集的曹軍往往產生一標連傷數人的殺傷效果(袁闊成的評書曾經吸取過這一點:西涼小校的飛標帶撒手,嗖,可憐曹兵,一標能穿三四個,象扎蛤蟆一樣。)這種脫手飛標頗為類似古羅馬的投槍,確切的說,就是斯巴達克斯和羅馬軍團在台斯拉河畔死戰時使用的兵器。它的自重大,殺傷力強,對於當時甲胄簡陋的輕裝軍隊(對於弓箭有一定防禦性)攻擊力遠勝弓弩。當時的戰鬥,連中數箭死戰不退的場面時有所見,中標槍者則立即失去戰鬥力。比之現代,就是槍榴彈與步槍子彈的區別。難怪曹軍望風披靡。


標槍主要是對付帶甲的步兵方陣的,西方大量用標槍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前期。那時西方沒有弩,弓箭手是需要長期訓練的。而且西方對於步兵方陣非常鍾愛,兩個方陣接觸前的遠程壓制除了投石索就是標槍了。而各個東方國家都更鐘愛弓。中國甚至早早就有了弩,這玩意破甲效果不比標槍差而且射程遠。所以沒怎麼引入標槍


跟地形有關係,歐洲多山多密林,主要是步兵作戰,弓弩用處不大,所以很早就用上了標槍。古代中原王朝主要是在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作戰,地形開闊,且騎兵較多,所以更適合用弓弩。而跟北方不同,古代南方民族有不少用標槍的,戚繼光在南方沿海抗倭時也令刀牌手裝備標槍,這也是因為南方地形不如北方開闊弓弩沒那麼好使的原因。


長矛是不會被投擲的,東西方都不會

西方投擲的是標槍,是專門用來投擲的武器。

而一般標槍都是木質,而且會很脆,以方面投出去就碎,防止對方撿起反傷自己。

中型標槍因為動量很大,所以會有很好的破甲功能。


這種作戰方式應該是非常少的,少到幾乎不會記載。

第一,從遠距離投射武器上來說,我們早在秦漢時期弩和弓就已經大量裝配了,弩一直都是中國軍陣射遠器主力之一。它的投射效率絕對比標槍高,可以在150-200M殺傷(可以參考李陵的故事,它帶領的5000步卒大量裝配了弓弩)

第二,從作戰目標上講,無非就是對抗北方游牧民族或者國內叛亂。游牧民族以亞洲輕騎兵為主,機動力高,遠距離投射武器絕大部分都是弓箭,而且中國不像西方以山林地形為主。投擲標槍根本沒有意義。 對於國內戰爭而言,投擲標槍無法滿足遠距離殺傷的需要,對抗輕步兵兩輪長矛的殺傷遠不如箭雨,對抗重步兵弩的效果更好,所以我們基本沒人投擲標槍。


秦國時期都有弩了,誰特么還扔標槍?


極少。中國古代大部分軍隊身上沒有兩斤鐵,有塊護心境那就是頭目了,擲矛……會被人嫉妒死的。再說把人力轉化為動能,弓箭比擲矛效率高多了。弓箭尚有「臨敵不過三」,用扔的……人少還行,人多了根本來不及讓後隊頂上。


推薦閱讀:

冷兵器時代的武將真有可能以一敵百嗎?假設裝備相同,且考慮士氣因素。
設計和製造冷兵器需要哪些知識和設備?
冷兵器時代打仗(全世界),那些將軍們一般沖在最前面,在幾萬人的拼殺中,他們為何還有那麼大的存活概率?
先斷四肢,再要你命!單刀格鬥技法演示

TAG:歷史 | 戰爭 | 冷兵器 | 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