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余秋雨的散文為什麼這麼愛抒情?

和其他散文作家相比,余秋雨的散文給人一種很多情的感覺,散文主心骨不是很緊湊,抒情文字篇幅很大,這是為什麼呢?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嗎?我唯一覺得有真情實感的就是寫他老師張可的那一篇,其他的旅行散文總覺得感情不是很真摯,他自己反倒寫得那麼多情,實在不明白。。求解答。


沒有思想,只好抒情,從老母雞誇到老母豬,什麼都是美的,他永遠都是含淚的,自己永遠都是被誣陷的,能比他不要臉的人是不存在的


謝謝邀請!

首先聲明:對於余秋雨,本人事先,事後並未過多瞭解,只是就自己所感知的余秋雨提供一些私人見解。

和大家一樣,都是因為高中一篇課文,覺得對他的作品有點興趣,要深度有深度,要內涵有內涵,簡直傳統文化人的典範啊!他的作品,比如《人生苦旅》,當時還感動得一陣唏噓,讀罷悵然久之!而今想來,往事的種種是多麼幼稚。回顧前文,《人生苦旅》真的索然無味,浮想聯翩。認同他為人與作文的,或許認同他的悲天憫人;批判他的就一句----「賤人就是矯情。

關於他作品愛抒情的特徵,可能與他個人經歷有關。看這裡:余秋雨,他本人的經歷相對而言非常一帆風順。

1985年時,在從未擔任過一天副教授的情況下被破格提升為教授,並以39歲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不得不說,作為學者,一般的學術功底還是有的,不然不會那麼多粉絲不是。同時在那個知識匱乏的年代,抒情文學一度形成熱潮,而他通過作為」知識份子「的責任感和敏感的筆觸發揮個人對歷史的一絲絲感悟,加上個人並不拙劣的藝術技巧,也順勢乘上了時代的順風車,對抒情文學的井噴亦有力焉!

對於他的批判,網上眾說紛紜,在此並不一一剖析,解釋!在此通過一篇作品分剖他的抒情性背後的虛無

魏公曾說:」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可惜余某卻連開始都給人留下遺憾與憤怒。

《道士塔》,一篇國中課文,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截止。他的行文風格就此可見一斑。全文中心就在於批判道士王圓籙損害中國文物,致使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將一切罪責都推到了一個在時代風雲中,渺小又卑微人物。殊不知,他已經喪失了作為文化人的獨立批判精神,而歸於神經質一般的遐想連篇。請看下面一部份引文:

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鎚。「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
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
然一片慘白。

天哪,完全是憑空捏造了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的事實,相關爭議,請搜索」王圓籙「,參考wiki和百度出入較大,但鑒於百度的節操和百度最後一段竟然與wiki版完全相同,不得不再打百度一個耳光,抄都不會。言歸正傳,余秋雨本人的作品立論竟是如此不堪一擊,卻有那麼多人為之如癡如醉,心頭一緊!

試想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文化人還能稱之為文化人嗎?頂多算個妄想狂,因此他的嘴貧抒情偌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附上看過的他的唯一一本作品,或許這輩子再也不用聽他嘮嗑了,這個世界就真的很安靜了。


推薦閱讀:

將楊舒平的言論中的美國替換為尼泊爾,會不會引起爭議?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余秋雨的評價那麼惡劣?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都江堰」一節提到「有了它,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後方」,懇請詳解?
怎麼看出古詩詞的格調高低?
為什麼同樣是學術超男,余秋雨被圍攻,而易中天卻大吃四方?

TAG: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