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多地方沒有山,為什麼也說太陽下山?太陽下山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1,太陽下山的說法怎麼來的/為什麼很多人說太陽下山?

中國多山,太陽下山是大多數人所見。另外這個說法簡單。比如「日薄桑榆」和「日薄西山」都是一個意思,但是後者容易傳播。

2,沒有山的地方為什麼也說太陽下山?

沿海地區看到的是太陽下山,且經濟發達,傳媒廣泛。即時沒山的地方也會聽聞這個說法。

我的自問自答: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

或許是正例謬誤效應?人們由於只關注與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產生的知覺錯誤。

有人說黃昏,有人說夕陽西下,有人說日落,沒山的地方說「太陽下山」的情況可能不多,但你特別留意了。

——————————

PS:我的第一反應是因為童話寓言書里的故事大多發生在森林,小時候記住了「太陽下山」這個說法。當我知道這麼說的時候,其實還沒有注意過日落呢。


不太會玩知乎,過了好幾個月才發現獸葯了……

這個問題我未考證,說說自己的猜想。

漢語言文化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開始,但語言的產生則更早更不可考,華夏文明進入到奴隸社會(夏商周)開始有了覆蓋面較廣的政權,當時全國通行的官方語言叫「雅語」,即漢語的前身,後來《論語》提到「子所雅言」,說明孔子講課用的都是陝西話(這裡是搞笑)。

作為中原政權的官方語言,「雅語」承擔傳播信息、交流文化的重任同時,反映的也是中原人士對世界的認知。古中原人認為「天圓地方」,太陽「東升西落」,「南望崑崙,西望大澤」,世界的最西南邊是「崑崙」(噗~烏龜腳而已), 北半球的古人自然想像夸父把太陽趕下昆崙山咯,於是「太陽下山」的常識出現在漢語中,並隨著神話、倫理、語言傳播到普天之下。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總是尋找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因為這些地方資源能基本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人們的視野當然不會很開闊,當太陽「落下」(按照地理知識來說,落山並不等於太陽落下)的時候,當然會以山為參照物,所以就沿襲了」太陽落山」的說法


中國有山的地方比沒山的地方多的多的多的多的多


1,中國有山的地方比沒山的地方多很多

2,沒山的地方受有山的說法影響


推薦閱讀:

「花錢」的「花」的詞源是怎樣的?
一些經常用錯的成語,有沒有可能在將來詞意被擴大或改變而成為正確的用法?

TAG: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