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覺得很無聊?

就是做啥事都不帶勁的這種狀態?有啥辦法解決不?


我們為什麼會無聊?

坐在安靜而昏暗的學術報告廳里,你和疲乏的「拉鋸戰」又開始了。腦袋上方的投影儀嗡嗡作響,你卻心不在焉,神遊於那些幻燈片之外,漫無目的地信手塗鴉。台上那位教授彷彿離你十萬八千里。這時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你,那就是——無聊。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偶爾覺得無聊。特別是在沉悶的環境中,無聊感會油然而生。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文· 沃丹洛維奇(Stephen Vodanovich)指出:「西方文化通常將無聊定義為『無所事事』。」事實上,對無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從事單調工作的人群,諸如在工廠流水線上忙碌的工人。

研究者稱,無聊感並不是單純由客觀環境引起的,而是意識層面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無聊的程度因人而異:一些人似乎與無聊絕緣;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卻更容易感到無聊。

新一代的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到這種沉悶情緒的心理學基礎。他們發現,這種情感遠比我們知道的複雜。研究者指出,無聊尚無統一的定義,就像一個「口味眾多」的拼盤。作為人意識的一方面,注意力水平對無聊感的產生至關重要。它可以提高人們的專註程度,從而減少無聊感。此外,情緒波動也對無聊有推波助瀾的效果。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感受、陷於情感無法自拔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

想擺脫無聊並不容易。抑鬱症及嗜葯成癮之類的病症,常常會找上容易無聊的人;他們在社交、學習和工作中也表現欠佳。找到無聊的根源,將有助於我們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

千篇一律

科學家對「無聊」的研究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從早期針對單調乏味的工作進行的研究,到後來無聊傾向量表(BPS)的出現,人類與無聊的「拉鋸戰」從未停止。

研究者與「無聊」已經糾纏了近一個世紀。早期,工作表現較差的工人給了科學家啟發,這些工人對工作表現出的厭煩情緒促使他們開始研究,單調乏味的工作對人的影響。1926 年,英國國家工業心理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的心理學家A· 赫德森· 戴維斯(A.Hudson Davies)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發表論文稱,無聊類似於精神疲勞,是由於工人對流水線上精細而重複的作業缺乏興趣所致。他還指出,工人對無聊的易感性存在個體差異:「很多從事單調工作的人並不感到無聊。而有一些人,即便從事經常變化的工作,卻還是牢騷滿腹,抱怨生活單調。」

美國紐約城市學院的心理學家約瑟夫· 巴爾馬克(Joseph Barmack),是最早在實驗室環境下研究無聊感產生基礎的科學家之一。20 世紀30 年代末,他指出無聊感是一種類似於睡眠的感覺,並發現同時使用三種興奮劑——安非他明(amphetamines)、麻黃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減少重複性工作(如對一系列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中的疲乏、睏倦、注意力渙散及無聊的癥狀。此外,向參加測試的學生支付報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們的興趣。這說明,無聊感是刺激和動力不足的一種複合產物。

十餘年後,澳大利亞籍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費尼謝爾(Otto Fenichel)在1951年出版的《思維的組織與病理學》(Organization and Pathology of Thought)中,描述了另一種無聊感。它是由於人的內驅力和願望受到抑制而產生的,並會導致明顯的無目標感。費尼謝爾將這類「病理性的」無聊感與通常的無聊感進行對比,指出後者只有「在我們不能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須去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時」,才會產生。

此後30年,對無聊感的研究一直斷斷續續。直到1986年,心理學家諾曼·D·森德伯爾(Norman D. Sundberg)與他的學生理查德·F·法默(Richard F. Farmer)對無聊進行了最公認的研究。前者是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名譽教授;後者就職於俄勒岡州立研究院。他們共同發明了由28個問題組成的無聊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簡稱BPS),這是用於研究無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測量表。

用BPS 測試人們在不同境況下產生無聊感的傾向性,結果顯示,幾乎每個人在身處重複、單調、壓抑的環境卻無法擺脫的時候(如排隊等候時),都有過短暫的厭煩情緒。但是,有些人卻更加頻繁地感到無聊。他們需要在生活中尋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於不具備自娛自樂的能力而閑得無聊;抑或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對「生存」本身產生厭棄。

過去20 年,沃丹洛維奇和同事的研究顯示,常常無聊的人患焦慮症、抑鬱症、嗜葯及酒精成癮的風險更高。他們易怒、好鬥,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學習中也表現較差。

獵奇心理

無聊感的產生主要歸咎於兩個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調節能力。

2005 年,沃丹洛維奇和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J· 克雷格· 華萊士(J. Craig Wallace)以及西佛羅里達州的史蒂文· 卡斯(Steven Kass)在BPS 分析中指出,從宏觀來看,無聊感的產生主要歸咎於兩個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說是對新鮮感、興奮感以及變化的渴望。沃丹洛維奇認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容易無聊,他們在BPS 測試中的得分也更高。他直言道:「男性更愛抱怨說,『周圍沒什麼事可做,所以我才會無聊。』」

由於渴望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無聊之中。許多關於單調工作的早期研究發現,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內向的同事更早變得口齒不清。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驅漢斯· 艾森克(Hans Eysenck)指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續變換的刺激,才能達到最佳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

同樣地,在著名的感覺尋求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測試中,性格外向的人得分也偏高。該量表是在20 世紀60 年代,由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心理學家馬文·瑞克曼(Marvin Zuckerman)設計,用于衡量個體對刺激的渴望程度,其中包括一些用來測試無聊易感性的問題。

然而,並非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認為,外向型性格與無聊感有關聯。給沉悶的工作增添一些小趣味後,性格外向的人也能成功地克服無聊感。英國基爾大學的心理學家A·B·希爾(A. B. Hill)在1975 年進行了一項研究,讓32 名大學生從事拾撿和安放圖釘的工作。這是一件無聊到讓人頭腦麻木的任務。相比16 名內向型學生,另外16名外向型學生在工作中表現出更多的變化。他們採用精細而有趣的各種方式,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興奮水平。

換言之,儘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卻各不相同。這是沃丹洛維奇從BPS測試中總結出的第二個因素。愛好廣泛且富有創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種環境中都能有所作為的人,並不容易陷入無聊的泥淖。森德伯爾稱:「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侶那樣安靜打坐,也不會感到無聊。他們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發現快樂並不斷成長。」

如果內心世界不充實,外部刺激和新鮮感也會轉瞬即逝。沃丹洛維奇認為:「大腦會不斷尋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腦對刺激的需求便慾壑難填。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你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

為了擺脫無聊,人們沉湎於吸煙、搞破壞、賭博以及嗜葯之類的有害行為,追求感官的刺激。2005年, 對92名蘇格蘭青少年的調查發現,無聊是青少年嗜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麥克韋琳· 托德曼(McWelling Todman),主要從事精神病患者及嗜葯康復病人的無聊感研究。他指出,「嗜葯者總是在停工期間,利用休息時間吃藥。」

集中注意力

無聊感與注意力密切相關,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渙散都會引起無聊。

無聊和注意力也有關聯。畢竟,當你無法集中注意力時,很難對什麼東西產生興趣。為了揭示這一關聯,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測試環境,讓受試者完成一些有難度的任務。

在1989 年的一項著名實驗中, 美國克拉克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和羅賓·達姆拉德-弗賴伊(Robin Damrad-Frye)發現,就連在隔壁房間打開一台靜音的電視之類的微小干擾,都會讓受試者覺得聽力理解練習「很無聊」。受試者無法察覺干擾,也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心不在焉。一旦打開電視的音量,受試者隨即指出是這電視的聲音讓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一些受試學生卻認為他們聽到的理解練習很刺激。這一結果支持了作者的假設:「努力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導致無聊的主要原因。」

從病理學角度看,注意力渙散也可能激發無聊感。2003年,沃丹洛維奇、華萊士和卡斯在一項研究中發現,148名大學生受試者的BPS 得分與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ul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診斷結果相關。這表明,無聊感很可能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引起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丹尼爾·斯米萊克(Daniel Smilek)、心理學家阿爾·切恩(Al Cheyne)和喬納森·卡里爾(Jonathan Carriere)將無聊的傾向性與注意力的下降聯繫起來。注意力下降會讓人張冠李戴,錯把牛奶放進櫥櫃而將穀類食物放入冰箱。2007年6 月,滑鐵盧大學的研究小組報道了他們對304 名大學生的測試結果。測試內容包括日常注意力的衰退趨勢,以及他們對情感與環境的感知度。此外,他們還對學生的日常健忘表現、注意力渙散程度及臨床抑鬱情況進行了評估。

研究者發現,記憶力衰退、注意力渙散的學生在BPS 中的得分都相對較高。不僅如此,切恩根據統計學結果還指出,注意力渙散提高了無聊和抑鬱的指數。有研究文獻顯示,抑鬱症與無聊有很多相似的癥狀,包括沉浸於消極的情緒,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等。研究者推測,長時間注意力無法集中,會讓人覺得從事的活動毫無意義。切恩表示:「注意力是連接無意義感、抑鬱症以及無聊感三者的交點。」

同時,也有研究者將無聊概括為「心流」(flow)的對立物。心流是指人在全身心投入或者完全沉迷於某件事時所處的忘我狀態。該理論的創立者,美國克萊爾蒙特研究大學的心理學家米哈伊· 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當一個人的技能恰好能夠應對挑戰時,以及在接受目標清晰、反饋及時的任務時,心流便會發生。他還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務會使人無聊,而任務過於艱巨則會引起焦慮。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在526 名受試中學生中,心流多發生在挑戰難度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當的時候。

情緒波動

情緒對無聊感的產生也有影響,擁有積極自我意識的人很少會覺得無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願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就會深陷在「無聊」的深淵中。

情緒對注意力、心流及無聊也有影響。從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榮譽退休的教育心理學家瑪麗·B· 哈里斯(Mary B. Harris),將無聊與情緒控制(mood monitoring)關聯起來。2000 年,哈里斯對170 名大學生進行BPS 測試和問卷調查,後者用於測量他們經歷心流的頻率,並判定他們屬於情緒受控者(mood monitor)還是情緒分類者(moodlabeler)。情緒分類者是指,能夠體察自己的情緒並對情緒進行分類的人。

哈里斯發現情緒控制者在BPS 中得分較高,經歷心流的次數較少。她總結說,密切注意自己的情緒的人「不太關注周圍的情形,也不容易經歷心流。對嚴重的情緒受控者來說,越是努力關注參與的活動,越會頻繁地感到無聊」。另一方面,情緒分類者卻很少因為無聊而困擾。他們能準確地評估自己的情緒,並且很快擺脫干擾,專註於手頭的工作。

這一結果與1998 年的另一項研究如出一轍。該研究由沃丹洛維奇和西佛羅里達州的霍普·M·塞布(Hope M. Seib)領導發起。在受試的308名大學生中,擁有積極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個體對自身內心狀態的意識)的學生總體無聊感較低。相比之下,擁有消極自我意識(以判斷性沉思為特徵)的學生在BPS 中得分較高。

如果不考慮無聊情緒對注意力的影響,無聊感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個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了解程度。1951 年,費尼謝爾在對無聊情緒的精神分析中解釋說,由於不清楚自己想幹什麼,個體的需要和願望受到壓抑,就會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

實驗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一說法——如果不能找到快樂和滿足的源泉,人便會覺得無聊。2007年,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約翰·D·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和同事的報告稱,在述情障礙量表(scales of alexithymia)中得分較高的學生在BPS測試中得分也偏高。述情障礙是指,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描述自身的感情,同時情感和想像力受到抑制。

伊斯特伍德的研究小組在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中,對206名學生的BPS 分數、ADHD的診斷結果和情緒覺察量表(scale of emotional awareness)分數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存在一種與注意力無關的無聊原因。在測試中他們發現,高度的注意力渙散和較弱的情緒覺察能力都是重要影響因素,對無聊傾向性的變化獨立發生作用。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個體不知道如何找樂子,被無意義感包圍,就會產生一種更複雜的無聊感,直指生存問題本身。而當個體出於現實考慮或迫於其他壓力,放棄了至關重要的生活目標和夢想,這樣的無聊感也會產生。2000 年,就職於美國聖弗朗西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理查德· 巴爾迪爾(Richard Bargdill)描述了6 例被他稱之為「生活無聊感」的案例。這些案例顯示,失去生活目標會使人產生矛盾情緒和深刻的無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棄生物學家的夢想後,後悔嫁了個不喜歡的丈夫,生活在一個空巢一般的家裡;另一位男性放棄了天文學家的理想,轉而投身宗教事業,也出現了同樣的癥狀。伊斯特伍德總結說:「所謂無聊就是與現實世界脫節。」

向無聊開戰

戰勝無聊的方法很多:換一個工作環境,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和參加內觀訓練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無聊。只要用心感悟生活,無聊感也可以變成我們前進的動力。

無聊感各有不同,治療無聊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議,如果無聊源於乏味的工作,那麼可以嘗試換個工作,或者通過增加工作的強度和難度來改善工作環境。超市收銀員們可以與顧客誠懇地聊聊天,來提高服務質量。1970 年,美國州立聖何塞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威廉· 麥克貝恩(William McBain)對長途貨運司機的研究發現,能在默數途經物這樣的小遊戲中找到樂子的司機,不會感覺旅途無聊,而且更注意駕駛安全。

沃丹洛維奇指出,如果一個人的業餘時間總是被無聊感佔據,他就應該嘗試培養新的興趣愛好,或者學習一些新的技能。沃丹洛維奇正在身體力行,向無聊開戰。每天他都努力給日常事物增添點「佐料」,從改變上班的行車路線,到轉變一下觀察周圍的視角。他說:「通過自我訓練,你會發現周圍的環境其實很豐富多彩。樹葉不單有綠色的,也有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樹葉。只要用心去體會和發現周圍的美,就不會感到無聊。」

2003 年,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心理學家克爾克· 沃倫· 布朗(Kirk Warren Brown)和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M· 瑞安(Richard M. Ryan)在一篇論文中寫到,充分認識自我和周邊的環境是內觀(mindfulness)的關鍵。內觀是指人關注並感知當下的一種狀態。在教育界、醫療界以及辦公室一族中,內觀訓練越來越流行。它源於東方哲學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練習者緩慢放鬆,專註於自己的呼吸吐納和肢體感覺,並讓思緒天馬行空地穿行於腦海。

內觀鍛煉可以幫助訓練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緒的漩渦,從而減少無聊感的產生。2007 年2 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報告稱,在接受為期10 天的內觀訓練後,冥想的初學者與沒有接受訓練的人相比,工作中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明顯改善。此外,前者的發獃(rumination)和抑鬱癥狀也日益減少。

鼓勵孩子參加激發思維和想像力的活動,避免消極、圖一時之快的娛樂方式,也能夠減少無聊感。森德伯爾說:「 電視和iPod 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娛樂,卻也阻礙了他們應對無聊的能力。」奇克森特米哈伊還說,參加體育和遊戲類的積極活動,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發生。

一些應對無聊的方法有時還會無心插柳,幫助我們治療其他疾病。一些研究顯示,如果戒毒之後能有效應對無聊,複發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美國紐約市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Beth Israel Medical Center)正在用美沙酮(methadone)對156 名嗜葯者進行臨床治療研究,托德曼發現嗜葯者的無聊程度,是判斷他們痊癒的唯一可信指標。

當然,無聊並非一無是處。許多研究人員發現,無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機會。此外,無聊也是判斷工作有無價值的標誌,對沒有價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費時間。伊斯特伍德說:「我們應當適時停止與無聊的無謂抗爭,並從這一經歷中吸取教訓。」

實際上,許多學者已將無聊感視為一種催化劑。諾貝爾獎獲得主、著名詩人約瑟夫·布羅德斯基(Joseph Brodsky) 在他1995 年發表的《無聊禮讚》(In Praise of Boredom)中就曾寫道:「當無聊的大潮來襲,請伴它而去。讓自己隨波逐流,浸沒於其中,慢慢沉底。總的說來,處理討嫌之物的規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 沃丹洛維奇補充說:「如果能夠完全擺脫無聊的消極影響,它便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成為一股巨大的動力。」

無聊指數測試

你屬於容易無聊的人群嗎?做完下面的測試就知道答案了。在每個問題後給自己打分,分值在1~7 之間。強烈反對記1 分,完全贊成記7 分,中立記4 分。請注意用「*」標記的句子的分數正好相反:完全贊成記1 分,強烈反對記7 分。

下列問題來自無聊感傾向量表(BPS),該表由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家諾曼·D· 森德伯爾和俄勒岡州研究院的理查德·F· 法曼共同設計。在回答完所有問題之後,請將28 道題的得分相加。總分越高,說明你越容易無聊,總分偏低,則說明你不容易無聊。

多倫多約克大學臨床心理學家約翰·D· 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群體測試,這項測試的平均分為99分,「正常」人群大約佔總人數的2/3,分數分布在81 分到117 分之間;其餘有2.3% 的人得分高於135 分或低於63 分。

1. 對我來說,全神貫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2. 工作時,我常為其他事情憂心忡忡。

3. 時間似乎總是過得很慢。

4. 我經常覺得自己「閑得發慌」,但又不知道該干點兒什麼。

5. 在必須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時,我常常感到困擾。

6. 被迫觀看別人的家庭電影或旅行幻燈片,這讓我倍感無聊。

7. 我腦海里始終有許多計劃和任務需要去做。*

8. 對我而言,自娛自樂是件很容易的事兒。*

9. 我需要做的都是些重複單調的事情。

10. 與大多數人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促使我前進。

11. 我能從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中尋找到刺激。*

12. 我很少因為我的工作而興奮。

13. 任何情況下我總能找到事情做,而且能夠找到並保持自己的興趣。*

14. 大多數時候我總是無所事事。

15. 我可以很耐心地等待。*

16. 我常常覺得自己無事可做,很閑。

17. 在一些不得不等待的場合,比如排隊時,我會變得坐立不安。

18. 我常常一覺醒來就有個新點子。*

19. 我很難找到一個讓我十分興奮的工作。

20. 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充滿挑戰的事情來做。

21. 我大多數時候都覺得自己的能力應付工作所需實在是綽綽有餘。

22. 許多人會說我是一個有創造力、想像力豐富的人。*

23. 我的興趣太廣泛了,沒有時間把這些事情一一做完。*

24. 在朋友圈中,我是最有恆心的一個。*

25. 除非是做一些令人激動甚至危險的事情,我總覺得自己無聊得像行屍走肉。

26. 豐富的變化和多樣性才能讓我真的開心。

27. 電視和電影都千篇一律,太過時了。

28.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感到周圍的環境既單調又無聊。


關於人怎樣才能不無聊的問題

首先,人為什麼會無聊呢?

無聊就是,某個東西不能引起人的興趣,或者說任何東西都不能引起人的興趣.上一節課說到了無聊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人的興趣,那麼這節課我們將要說明,為什麼會引不起人的興趣,以及怎麼勾起人的興趣來避免無聊的出現

引不起人的興趣,最直白的理由就是,沒有挑戰性,沒有新鮮感,沒有留下深刻的記憶等等.比如,如果老是去同一家酒吧,玩的東西都是一樣的,跳的舞都是一樣的,周圍的人說的話做的事都是一樣的,那麼極其容易引起厭倦,反感等等負面心理,再然後就會感覺到無聊

那,想要有挑戰性,新鮮感,深刻的記憶的話,就需要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才會有成就感.因為"成就感"這種東西是避免無聊出現的極大的要素

比如,你做某件事情做得有成就感了,感覺時光沒有虛度,感覺雖然辛苦也是值得,那會感覺無聊嗎?打死他他也不會說無聊

但是,如果只是純粹"娛樂至死",一切都是為了求高興,求開心為主,但是總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開心與高興,那麼,就算那一段時間玩得再怎麼開心與高興,回頭都想都會感覺到無聊.

是那句話,玩了半天,還是沒有"成就感".

那麼,本堂課的,為什麼某些事物引不起人的興趣的部分就說得差不多了.

再繼續往下說怎麼培養興趣,勾起興趣來避免無聊的發生

解決方法就是.......... 話說,這堂課講到這裡,我自己也發現了理論上的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先把它給補充完善了.

興趣只對於愛好的東西而產生,而愛好的本質是一種進行某活動的意識傾向.是一種需要需要 注意,是一種"需要",這個說法非常關鍵. 而進行這種愛好的過程,便是一種滿足"缺乏感",獲得"成就感","愉悅感"的過程. 這種過程可以視為解決(非常規性)問題的過程 什麼叫非常規性的問題呢?比如,X+3=5,X是幾,這是一種常規性問題,因為它有它固定的解決方法. 而另外一種問題,比如全球的水資源問題怎麼解決,這是一種非常規性問題,因為它沒有固定的解法. 請相信,康老師上課絕對不跑題,都是圍繞中心的,至於怎麼圍繞的,請繼續聽講

那麼,非常規性的問題的解決是最能獲得成就感的.比如,跳舞怎麼跳才能在酒吧里稱王稱霸.如果解決了這個非常規性問題,那麼,再去酒吧時,便不會感覺到無聊. 而最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才能去尋找這種自己感興趣的非常規性問題.比如很多人,問,你有什麼愛好呀,他會回答,我沒有,你問他,你業餘時間除了玩,想幹什麼呀,他說,我除了玩什麼也不想干

那麼,他肯定就不會找到這種令自己開心的非常規性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他的生活就是那麼幾點一線,甚至一點零線,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所以就會無聊了

解決的方法是,(注意,本堂課的重點來了)

找事兒干

對答了加十分

但是只加了十分,還是90分的東西沒答出來.找又成就感的正經事兒敢很多人不願意給自己找事情干,認為那是瘋了,我沒事給自己找什麼事呀 這就是一個無聊的人和一個"有聊"的人的最大區別了. 但凡我認識的"有聊"的人,都會不停的給自己找事情做

而且會不停的去接觸各個社會面,知識面,世界面,職業面等等

會把眼光放在任何一個領域.

可能有同學會說,我明白 可是我太懶啊

對呀,終於找到真正的重點了."懶"!!!!!!!!!!!

懶於做什麼事情的人,肯定會有無聊與空虛的感覺.

再次重複性的總結,想避免無聊迷茫與空虛,就不斷的給自己找有成就感的事情做吧!


這個問題答案只需要引用一下叔本華的名言。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想不覺得無聊,就痛苦去吧。。

----------------------

以上是原答案

補充一下叔本華提出的解決痛苦的辦法

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使自己短暫沉迷在藝術審美或是創作之中。

藝術審美,就是欣賞藝術作品(文字、圖畫、影像、音樂、雕塑等人為創作物),自身會代入在作品之中身同感受。

藝術創作,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投入創作某些東西。

當人沉浸在以上兩個狀態的時候,很容易忘記自身存在的多餘的慾望,進入忘我的境界,這時候人就不會覺得那麼痛苦了。

---------------------

有一點要說的是無欲無求並不是真正解決痛苦的辦法。人最最最基本的慾望就是求生的本能,那麼無欲無求到最後了,必定是放棄自己生存的慾望。有一個很可悲的現實就是,人最後還是得死,而且是可預見的慢慢走向死亡。既然都要死,不如早點結束?

叔本華提到自殺正是對生命的意義的否定,既然人都得死但為什麼人還存在呢?正是因為有人的求生慾望,才得以保證人的存在。慾望既是生命的根基,也是痛苦的根源。

痛苦正是你清醒活著的證明。

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就有待大家自己繼續思考了,我還沒摸到頭緒。

學會忍受痛苦的砥礪,不斷的激勵自己,直到最後笑著走向人生終點。謹以此句互勉


搜這個答案,我正在沙發上躺了好幾個小時,。

我經常問為什麼總是覺得無聊,問百度,問10086。

別人說,你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你要有生活的目標,你看看人家生活的多麼充實。

我想,我為什麼要覺得有聊。

無聊嗎?去運動吧!?

因為一場身心懼痛的經歷,我覺得自己太虛弱,需要好好休息,所以太激烈的運動不能做,不激烈的運動,比如慢跑和散步瑜珈,不想一個人去,覺得很無聊。

無聊嗎?找夥伴們玩!?

夥伴們也都成家了,要陪老公,要陪孩子,有的要陪肚子里的孩子,雖然我也成家,可是我是一枚軍嫂,雖然住在娘家,可是父母重男輕女的很,一個人太久,很無聊。

無聊嗎?購物逛街high起來!

沒什麼錢但總是看上昂貴的東西,而且有選擇恐懼症是一件特別鬱悶的事情,不過要承認,買到喜歡的東西還是會開心一下,但大部分時候覺得好累,好無聊

無聊嗎?打扮一下自己吧。

雖然面無血色,但心裡真不喜歡化妝,厚厚的粉,手摸一下就膩在手指上一層,最煩的是下班回家卸妝,太累,太無聊。

無聊,可以看書,看影視!

每天,不上班,就躺著,看看書,看看電影,視頻,太累,經常看完後覺得好無聊,當然,好書可以掃除一段時間的無聊,可是,從小看書,把喜歡看的基本上都看了,不喜歡看的看不下去,因為作者的某些語氣,某些觀點,某些氣氛所以不想看。就這樣躺著,看著看著,就覺得好累,好無聊。

無聊,看知乎,刷微博,刷微信!

一天刷無數遍,好累,好無聊!

最近來老公身邊,他上班,我在家,做飯洗衣。做個飯要一個小時,吃個飯十分鐘,而且也沒什麼好吃的,好累,好無聊。

好吧,自己總結了一下,我總是覺得很累,很無聊,可能和身體不好有關係,和有比較多的閑暇有關係,和沒有人生的目標有關係(有些目標,沒法努力,比如買房,慢慢攢錢吧)。

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頹廢,真是不該不該。

看一眼鏡子里墨黑的黑眼圈,我想說,還是躺著去吧,好累,好無聊


提供一種思路,所謂的不無聊就是身體各個器官被滿足而已。例如覺得無聊然後去運動,那麼你的四肢就得到解放,還能看到球場上各色人,體驗和隊友的配合和與對手的鬥智斗勇,其實這一過程中你的眼耳+四肢+大腦都得到了刺激或者說滿足。

所以我覺得無聊就是身體的某些器官(這裡也包括大腦,這裡可能不夠完善,畢竟只是想提供一種思路)得不到滿足。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睡覺時除外)我們都想主動地去尋找各種刺激來滿足各個器官~

常見場景一:無聊了選擇去看書或看電影,其實就是給自己尋找一些大腦或者視聽覺的刺激~

常見場景二:無聊了但不想看書也不想看電影,那可能是因為你的其他器官的需求更強烈了,或者你潛意識想換一種滿足需求的方式了。更換其他需求有可能是你的四肢想舒展,因此不想看書或者看電影,只想運動。而更換滿足需求的方式,例如本來都是通過看電視劇來滿足視覺,現在可能想去看電影或者看個話劇~

場景三:做一件事情太久,器官產生了疲倦感,也容易產生無聊感。例如長時間的學習,一是大腦頻繁受到刺激產生疲倦,二是其它器官沒有得到滿足,有種不均衡感,所以覺得無聊~

註:自己對無聊的一點理解,不喜輕噴~


在空閑時間裡像填充時間卻又找不到引起興趣的事時,就感覺無聊


因為能做的不想做,想做的又做不到


在漁獵部落時代,我們的祖先如果感到無聊代表著他沒有去捕獵,沒有從事生產,也就意味著他很可能因為沒有食物熬過饑荒,寒冬而餓死。所以,無聊是一種刻在人類生存本能的基因,時刻警醒你「別浪費時間做無意義的事,趕緊去搵食(掙錢)」。


缺少朋友 缺少興趣愛好吧


唔,尋找人生目標,命題有點大,好難的樣子⊙▽⊙


呆久了,就會找到辦法了,問題也解決了


精神不專註,渙散,容易引起無聊。


一切的無聊歸根結底就是沒錢 ♂?


無聊。一種人生狀態,需要學會去忍受。

說明你還有潛力可挖掘。

即使是歷史偉人的人生,在輝煌的時間之外,大部分也是無聊的。

無聊時思考無聊。 只要學會思考,我可以說:我的一生從不空虛。


無聊是通向有趣的試煉


叔本華有言,痛苦和無聊,恰是人生的兩極,慾望實現不了,便痛苦,慾望實現了,就無聊。幸福只存於虛幻中,最直接的表現為,當以為很幸福的事情實現時,並沒有那麼快樂。


或許,回答問題的人都是無聊的。。


我得分154,超級無聊之徒,病的不輕啊。聽上面朋友說得控制自身意識流,否則剎不住車會瘋掉,哈哈,治一治我這無聊病。


其實我沒有好的見解,而是覺得自己好無聊,工作之餘都會覺得無聊,流連於KTV並沒有能給我快樂,反而空虛,無聊,是情感的空虛嗎?


無聊是人不能駕馭自己,明白自己慾望,意識對身體的控制,尤其是意識,因為意識思想時刻遷流變化隨著外境,無法控制意識思想不運動,各種慾望就是由這種意識的不由自主的運動產生,簡單來說就是腦子裡一刻不停在想東西,有想就有需求,需求滿足了會繼續想要別的,這是一般人的問題很正常


沒有目標和人生規劃容易無聊。


這個問題也困擾過我,我思考後的得出的結論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錢去過想過的人生所以才覺得無聊。有足夠多的錢,那就可以環遊世界,那還會覺得無聊嗎?


推薦閱讀:

如果吃不飽穿不暖還會有葯娘么?
純粹與悖謬:克爾凱郭爾的精神世界
世界哲學日,向哲學致敬
神經衰弱常見的精神癥狀
請問關於精神?

TAG:哲學 | 思想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