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白宮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題,說出你的故事。
我是2009-2010年的白宮學者,曾經在白宮工作過一年。
「白宮學者」(White House Fellow)項目創立於1964年,當時正值越南戰爭時期,美國也處於一個思潮湧動的時代,很多年輕人因為越戰的原因對政府非常反感,所以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當時的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採納了各方建議,創立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人才甄選機制,讓美國最優秀的人才通過親身體驗聯邦政府的高層運作,提高他們參與國家事務的意識。所以,約翰遜總統說,「設立這一項目的宗旨是為有天賦和充滿活力的年輕美國領袖創造條件,替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關懷公共事務的未來領袖。」
從那時候開始,美國政府每年就從全美各地選拔各行業中最優秀的大約15個年輕人,讓這十幾個年輕人直接參与白宮核心行政事務中。從1964年至今的五十多年裡,白宮學者項目已經誕生了800多位白宮學者。一年之後這些學者或選擇留在白宮,踏上從政之路,或走出白宮後成為其他領域中的精英。
和我同批白宮學者中就有一位後來選擇從政的。他在進入白宮工作之前,曾是《華盛頓時報》的記者,主要負責中東方面的新聞報道。當時副總統拜登要訪問以色列,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Tony Blinken就讓他起草一份演講稿。這份稿件寫得非常出色,於是他得到了Tony Blinken的青睞,在後來Tony Blinken成為副國務卿的時候,他便出任了國務院的總參謀,也是當時白宮最年輕的總參謀。
白宮學者里其他比較出名的人有:
- 前國務卿柯林·鮑威爾(Colin Powell)
-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院長羅伯·喬斯(Robert L. Joss)
- 紐約證交所前主席馬歇爾·卡特(Marshall Carter)
- 李維斯服飾(Levi Strauss)前CEO羅伯·哈斯(Robert D. Haas)
-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前董事長湯姆·約翰遜(Tom Johnson)
- 美國陸軍上將韋斯利·克拉克(Wesley Clark)
- 普利策獎得獎作家多瑞絲·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
- 現任交通部部長趙小蘭
趙小蘭是1983屆的白宮學者,也是唯一一位華裔女性白宮學者。據我所知,當年的申請者共有5.5萬人,經過多輪篩選,最後錄取的僅有13人,錄取率是萬分之二,而趙小蘭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白宮學者的入選非常嚴格,基本條件是:申請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年齡一般在28至36歲之間,除了受過高等教育,在自己所在領域要有優異的表現,具備傑出的領導才能,還要經過至少5位德高望重的權威人士的推薦之外,還要經過長達9個月的筆試、面試和嚴格的社會安全背景調查。所以整個申請過程需要一年多的時間。
作為白宮學者進入白宮,具體的工作選擇還是挺多的,通常每個白宮學者都會收到將近十個行政部門的邀請。一方面,每個部門都知道白宮學者是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白宮學者的所有費用都由白宮統一支付,並不會影響到各部門的支出和預算;而更重要的一點是,白宮學者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需要和白宮高層有直接交流的,所以這些行政部門也想通過白宮學者向白宮高層傳遞一些溝通信息。因此,很多部長級的官員非常喜歡白宮學者過來做自己的特別助理。
我當時去了美國外交部;那時的外交部由國務卿希拉里管理。外交部下面有一個獨立部門叫國際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簡稱USAID),我擔任了USAID署長特別助理。
當然,白宮學者的日常工作也不僅僅如此。由於美國政府希望白宮學者通過親身體驗來了解聯邦政府的高層運作,以提高他們參與國家事務的意識,從這個角度來看,白宮學者不同於普通行政人員,因此通常來說,白宮學者的日常工作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己所在部門的日常工作。我在國際開發署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動PPP模式,通過美國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幫助一些貧困國家做一些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第二部分是參與和了解政府運作。我們每周大約有50%的時間是和政府要員進行互動,參觀各個部門的運作,比如我們會和總統或各部門部長直接開會,有時也會旁聽有總統或副總統參與的會議等等,這樣的會議在一周里大約有5到8個。
每個月,我們還會被安排去去某一個城市了解它的具體規劃和運營情況,或者去某一到兩個部門參觀,例如陪同能源部部長一起去坐落在德州休斯頓的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觀摩航天發射等等;
除此以外,各個行政部門也會不定期邀請我們去參加部門內部的一些會議或活動。
-------- 更 新 --------
在斯坦福讀書的時候,當時我們有一個教務長是一位黑人女性,叫賴斯。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他,就是後來成為小布希總統執政時期國務卿的那個賴斯。
我在白宮任職的時候,對外事務委員會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小布希總統會聽取副總統切尼的意見,對國務卿鮑威爾的提議也給予重視,但總是在和賴斯(當時任職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隨後接替鮑威爾任職新一屆國務卿)商量後,才做出最後決定。
賴斯在26歲時,獲得了國際關係博士學位,並被斯坦福大學聘為助理教授,成為斯坦福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1993年也就是在賴斯39歲的時候,她被任命為教務長,地位僅次於校長,她也成為斯坦福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務長,也是該校第一位黑人教務長。
賴斯是外交事務尤其是俄羅斯問題的專家,她在斯坦福教一門叫「外交關係」的選修課程。我當時沒有選這門課,因為那時候正值蘇聯解體不久,我覺得這個國家在人們眼中的重要性已經逐漸消退和過時,所以也就沒學。
我的一位同學他選了,正是因為這門課,他結識了賴斯。賴斯也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所以在後來她重返白宮的時候,就把我這位同學也一同帶去了,他也由此走上了政途。可以說,賴斯影響了他整個人生軌跡。
-------- 更 新 --------
作為一名白宮學者,我們每周的工作基本被安排得非常滿,而在工作之外,也會被邀請參加白宮舉辦的各種活動或聚會,在這些場合里,你一不小心就會碰上幾個「傳奇人物」。
記得有一次我參加了白宮的一個酒會。由於初來乍到,很多人都不認識,所以見到每個人我都樂呵呵地和大家閑聊,這時候,我看到一位高個子的白人老頭站在附近,於是就走過去和他聊了起來,正聊著,我的一位同事走了過來,我就跟那位老先生說:不好意思,能不能幫我們合個影?他說,好,沒問題。然後我說,那你能不能順便幫我拿下酒杯?他也笑嘻嘻地說,OK,沒問題。
拍完照以後,他就把酒杯遞給了我,我們又寒暄了幾句他就走了。這時候我同事就轉過來有點緊張地小聲對我說,你知不知道他是Dennis Blair(丹尼斯·布萊爾)?我說,不知道啊,原來是他啊!
Dennis Blair是一位海軍四星上將,911以後,美國政府對情報部門進行了改革,將所有和情報相關的部門匯總在一起,而他當時就出任了情報總監一職,2009年,奧巴馬重新組建情報班子,任命他為美國國家情報局長,可以說,他就是負責美國所有情報工作的總頭。而我居然讓一位情報總頭幫我拿著酒杯,現在想來,還有些冷颼颼的感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白宮 26 號公布的自 1986 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稅收改革方案?
※《白宮陷落》中有哪些情節是不符合現實的?
※如何看待伊萬卡坐上總統座位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