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 這裡的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九二共識是國民黨提出來的 海峽兩岸均認同這個觀點。


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的中國指的是一個意思

中共國66年

民國也就105年


都是,或者都不是

九二共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模糊這個中國到底指誰,兩岸同屬一中,但一中具體是哪個中國就沒明說了。所謂各表就是大陸覺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覺得是中華民國,無所謂,大家自己心裡知道就是了。

也正因為如此最開始大陸不承認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怕變成兩個中國,後來互信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承認了。

台灣方面有些人非要堅持大陸把各表說出來,其實大陸不說也是一種模糊,不說不代表否認。


-

謝@李志陽邀。(最近沒辦法準確@到人了......)

我方依民國 81 年 8 月 1 日李前總統登輝主持之國統會及其決議之「一個中國的涵義」為基礎,建議表述內容為:「……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


一個中國是九二共識。

但是一中各表不是九二共識。

一中各表是一種變相兩國論,變相製造兩個中國。

所以九二年的時候台灣那邊一直強調一中各表,但是大陸一直和稀泥,不說一中各表,只說一個中國。

實際上九二共識,共的是什麼?共的就是一個中國這四個字。

兩邊要談,談什麼?談我們怎麼表述兩岸現狀,兩岸現狀是個什麼回事。

大陸這邊說,我們來談吧!只要說一個中國,具體一個中國是啥,咱們先不說,反正就說一個中國就好了。

台灣方面說,吼啊,我么來談吧。當然是一個中國,不過我們覺得一個中國是啥,得說清楚,說不清楚,那我們就各自說各自的吧!

分歧在於——

大陸不想說清楚一個中國指的是啥,只要有這四個字,我們就夠了。

台灣迫切地想說清楚「各表」,你大陸要這四個字,我給你,然後我要把PRC和ROC各表這個東西也要你承認。你大陸不是說含義可以不先說么,我們台灣認為,你們大陸不說,其實就是默許我們的各表。

但是大陸反覆說,我們不認同「各表」,只認同「一中」。

所以,九二共識具體是啥?共識了的部分,只有一中。但是一中,到底指什麼,沒有說明。但是肯定不是「各表」的方式來說。

所以,上面有答案說,這個一中,指的不是政權意義,而是民族意義上的中國。就好似我們說「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一樣。

為什麼大陸死也不認「各表」是九二共識的一部分,而台灣在各種場合反覆宣傳「各表」是九二共識的一部分呢?

很簡單了。

各表,時間長了,就是兩國論了,就不是一中了,就是分裂了。

所以大陸不鬆口。

台灣呢?各表,我們就獲得了在國際上突破「地區」限制的一道武器。大陸一旦承認各表,其實就是一定意義上承認了ROC。

大陸都承認ROC了,別的國家呢?國際社會呢?久而久之,兩岸關係可能就和南北朝鮮和東西德一樣了,兩個政權最終在國際上平起平坐。

這是深層次的。

台灣的政客,才不會管中國分裂還是不分裂。馬英九當個國際話語權有限的地區領導人,和一個聯合國與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國家的領導人,是有區別的。對台灣當局來說,獲得了主權國家的身份,那自然與如今的地區地位是不一樣的。

所以啊……

天天附和台灣那邊說「各表」的,可以醒醒了。

共識,兩邊都同意的,就是一個中國,就是一中。

兩邊沒談妥的,各表這個問題,沒談妥,就不是共識。


中國人管這個叫做處事的智慧,可是說白了就是和稀泥,兩岸誰都知道所謂一個中國在對方眼裡含義不明,但是為了某些共同利益還是得揣著明白裝糊塗。比如一個女生想要泡大款,一口一個親愛的一口一個生死不離,如果作為大款真的相信了那也太白痴了吧,可是在那種情境下,大款也得「發自內心」的被感動到啊,否則這戲怎麼演下去這床還怎麼上。。所謂92共識,天真點你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相信,可是事實上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就跟美國人的表態一樣,台灣不獨立不回歸才是最合適的。對中國來講只要台灣不獨立,中國保得住面子,這件事兒拖得越久對中國越有利,拖得越久台灣越難獨立出去。對台灣來講,雖然老百姓智商不夠但是領導層還是有人清楚和中國搞好關係對經濟發展很有利,跟大款睡一覺就能拿比拼死拼活掙到還多的錢,昧著良心說幾句「真心話」我愛你有什麼難的,而且很多台灣人太相信和美國佬的「愛情」是真的,可是其實如果你看懂了也就明白台灣只是棋子而已,中美兩邊誰都惹不起的。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真信了,那就是蠢了,在這件事兒上不管你願不願意,美國人的意思其實很重要,台灣回歸,美國人少了一個棋子自然不甘心,台灣獨立,中國必然開戰,那時候美國人就非常兩難了,這仗是參戰還是不參??雖然美國人喊得響,可是中國畢竟不是伊拉克,再不地中國還有幾枚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美國人要參戰不得考慮一下這仗怎麼打??當年一個越南戰爭就是顧慮到中國美國人瞻前顧後的,真要正面和中國打,不是美國人說的那麼簡單只要台海有戰事就肯定加入的。


兄弟倆爭家產搶房子,一個搶了大間,一個搶了小間,但都說整個房子是自己的。—一中各表

搶了小間的弟弟覺得搶不過另一個,要保住自己一畝三分地,想去析產把房產分割成兩套房產證。—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獨

搶了大間的哥哥知道真析產分割了以後從法律上說小間就和自己沒關係了,沒過硬手段拿不回來,所以跟弟弟說只要你不去析產,小間隨你住,我不會硬搶。—維持現狀


大陸的一個中國是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

台灣的一個中國是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就是你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說是中華民國。

其實這樣也可以接受,因為這樣也就表示台灣承認兩岸是因為內戰造成的一個國家兩個政府,有了一個國家的大前提,剩下就是誰統一誰和怎麼統一的問題了,大陸實力強大也不用擔心台灣能推翻統一大陸政府。這也是民進黨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台灣以目前的實力來看只有被統一得份。


廣義上的中國,或者不是政治意義上的中國,或者追溯源頭來自於梁啟超、章太炎先生創立的對應於「中華民族」的國家概念吧


一中各表。

大陸地區爲中華人民共和國,臺澎金馬地區為中華民國。

這樣的做法仍然是承認了兩岸分治乃內戰造成,而留下了日後統一的可能性。

目前應該繼續在此基礎上爭取早日實現一中同表。洪秀柱言之鑿鑿,一中同表方是兩岸未來必經之路。可惜她發言聲音太小。

可惜以目前臺灣大選情勢看,民進黨很可能是執政了,這也體現前八年民進黨在民意上造勢的威力(太陽花)。

衷心希望祖國統一,但不是武統。


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跨越台灣海峽從難到易》:

2008年3月中國台灣地區舉行選舉,國民黨獲勝,台灣政局出現變化。同年7月首批大陸遊客赴台灣旅遊,11月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簽署三通協議,12月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乘專機飛抵台北。這些舉措都是兩岸交往的新動態。

台灣島上有很多原住民,現在一般統稱為「高山族」。他們的來源比較複雜,可能來自大陸東南沿海古越人的一支,也可能來自東南亞其他地區。學界普遍認為,有關台灣的最早文字記載出現在三國時期,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兵到達的夷洲,就是現在的台灣島。大陸對台灣的認識長期很模糊,記載也少。隋唐時期稱為「流求」,「台灣」的叫法始於明代。

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澎湖列島,其早期的歷史角色遠比台灣重要。隋唐時期漢人開始移居澎湖,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管轄。1292年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是第一個澎台地區的專職政府機構。巡檢司是縣級衙門下的基層組織,是一種管轄人煙稀少地區的非常設組織,主要功能是緝拿盜匪,像一個臨時性的流動派出所。明朝循前制,仍設澎湖巡檢司,後因執行海禁政策,澎湖居民遷往泉州,於1384年撤銷。明中期,倭寇作亂加劇,政府於1563年重新設立澎湖巡檢司,但海盜卻是越剿越多。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澎湖,修建軍事設施。1624年,在與明軍激戰數月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同意把澎湖的要塞和炮台毀壞,人員轉至台灣島,明政府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能夠達成這樣的協議,是因為中國政府直至明末,沒有在台灣島上設立政府機構、派駐官員和士兵,台灣也並未被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除了原住民外,因各種原因,漢人大約在南宋以後開始在台灣島零星定居。在生存與死亡、留下與離去的艱難選擇中,漢族人口在一個很低的數量級上大起大落,至荷蘭人佔領之前,規模並不大,也就幾千人。

澎湖是大陸和台灣的跳板,距台灣島不過幾十公里。可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知道台灣島的存在,卻無視它的存在。這種今天看來目光短淺的行為,在古代是有道理的。因為台灣島對於一個航海業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農業中央集權大國來說,確實沒有價值。

台灣島地處亞熱帶,是歐亞大陸架延伸部分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與太平洋板塊接觸擠壓形成的。島上地貌東陡西緩,山地多於平原,植被茂盛,夏季颱風時常光顧,暴雨不斷。這樣的自然條件不適宜大規模農業開發,原住民落後的生產技術也不支持與大陸往來,甚至比不上一些距離更遠的東南亞島國。政府對澎湖的管理都不能保證常態化,更別說更大的台灣島了,也不會派遣人員駕船繞島一圈,考察或繪圖。所以台灣島大而無用,只能擺在那裡維持原生態。

台灣地位的轉折發生在大航海之後。1544年一支葡萄牙船隊路過台灣,驚呼「福摩薩」,葡語意為美麗。葡萄牙人一路行色匆匆,要乾的事太多,台灣又無值錢的物產,所以並未佔領。由於葡萄牙人帶來了先進的航海技術,東方的海洋日漸熱鬧,海盜對明朝東南沿海的騷擾愈發嚴重。作為海盜歇腳點的台灣,地位也隨之提升。葡萄牙人放棄台灣,荷蘭人先取澎湖,都表明當時台灣的商業價值並不高,更別說軍事價值。精於航海的歐洲人,甚至無暇考察它的全貌。荷蘭人佔領後,對台灣地理的認識才逐漸詳實起來。

荷蘭人在島的西南部建熱蘭遮城,以荷蘭的澤蘭省命名,現屬於台南市。這座攻守兼備的城堡成為荷蘭人實施殖民統治和對外貿易的樞紐。同期,西班牙人從菲律賓來到台灣,1626年佔據北部的基隆附近,建設聖薩爾瓦多城。台灣島不是美洲大陸,容納不下兩伙強人。1642年西班牙人被擊敗退出,荷蘭人獨佔台灣。

荷蘭人經營台灣有方,產銷兩旺,吸引了大批漢人移民;又與眾多海盜過從甚密,共同發財。但其殖民統治也遭人恨,財富積累也招人妒。1661年鄭成功以南明王朝的名義率軍攻台,次年攻下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將荷蘭人逐出,建立了政權。台灣快速發展,人口增至二十餘萬。1683年清將施琅率軍攻台,招撫鄭氏政權,次年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至此,台灣被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當時對於是否要管轄台灣,還引發過爭議。在以農耕為主、面積廣闊的清朝疆域中,如果僅將台灣視為一塊海外耕地,毫無重要性可言,還易滋生匪患,難以管理。清政府基於此種認識,甚至有過放棄台灣、民眾回遷大陸的想法。在施琅等人陳詞利害、力主保留的建議下,估計康熙皇帝出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才將其收入。有了統一的安定環境,遷台的人漸漸增多,嘉慶以後出現加速之勢,西部窄小的平原地區被善於精耕細作的農民打理得井井有條。台灣與大陸各項往來日益頻繁,至19世紀末,人口增至三百餘萬。

1884~1885年間,爆發中法戰爭。清軍在越南戰場獲勝的同時,淮軍名將劉銘傳成功阻止了法軍對台灣的侵略。這是近代史中抗擊列強海上侵略,中國少有的勝利。經中法一戰,台灣戰略地位凸顯。1885年台灣從福建分離,單獨建立行省。

台灣遠離北京,發展不受重視,還要提防生亂。對台的各項舉措都是因為破壞大一統後的被動之舉,很難做到前瞻性的規劃。因為清朝和之前的朝代一樣,作為大陸國家,缺乏這方面的思維能力。相比之下,距離遙遠的日本對於台灣早已動心。

日本第一次擴張時期,1593年豐臣秀吉曾遣使到台灣下詔諭文書,想臣服台灣,沒有得逞。1609年,德川幕府命九州島島原藩主征台,遭到原住民抵抗,無功而返。鄭芝龍年輕時在日本的華僑海盜門下做事,娶當地女子為妻,1624年生子鄭成功,所以鄭成功有日本血統,後來也成為日本佔台的歷史依據之一。清朝入主中原後,鄭成功曾請幕府出兵幫助抗清,因幕府已實行鎖國政策,沒有實現。但在鄭氏政權主政台灣時期,還與日本保持經貿往來。面對清廷的海禁封鎖,這是很重要的外援支持。

明治維新後,日本野心再起,先是佔領琉球群島,後於1874年借口琉球人被台灣人殺死之事,出兵台灣。清政府為息事寧人,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賠償白銀50萬兩了事。此事對清政府有所觸動,李鴻章指出「日本近在肘腋,將永為中土之患。」隨即為加強海防,開始興建北洋、南洋水師。但此事對日本觸動更大,小小的行動居然獲得了大大的回報,胃口被吊了起來。二十年後,甲午戰爭清軍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賠償二億兩白銀。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地生涯。

除了其他利益考慮,由於地理類型相似,日本人酷愛台灣,努力經營,使台灣的建設邁向現代化,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時至今日,部分日本人依然有濃厚的台灣情結,同時部分台灣人也有濃厚的日本情結。共產黨不好,國民黨不好,日本人統治期間可能不錯,是很多台灣人對現實不滿後產生的歷史幻象。可是日本的殖民統治向來以殘暴著稱,否則大東亞共榮圈早就建成了。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重歸中國。1949年國民黨戰敗,退守台灣。

1949年10月,華東野戰軍一部乘攻克福建廈門島之餘威,輕敵冒進登上金門島,全軍覆沒,給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蒙上一層陰影。1950年,解放軍渡過瓊州海峽收復海南島,為攻克台灣增加了信心。粟裕曾籌劃攻台,但台灣海峽成為了老革命遇到的新問題,無法解決。渡海絕不等同於渡江,所謂的新問題其實是一個更老的問題。準備過程中,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對華政策轉而強硬,協防台灣,航空母艦戰鬥群進駐台灣海峽,並於1954年簽署《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範圍主要包括台灣、澎湖列島,金門、馬祖二島也被納入。至此,大陸統一台灣的計劃被迫作罷。金門戰役失利後,解放軍總結登陸戰經驗,逐漸攻克浙江、福建沿海很多島嶼,至1955年戰事基本結束。1958年發生金門炮戰,是兩岸最後的大規模武裝衝突。後來雙方改變戰術,炮彈改成宣傳彈,共產主義和三民主義的鬥爭停留在了傳單和廣播上。

「一定要解放台灣」曾經是大陸多年的口號,與台灣的「光復大陸」相對應。武力攻台計劃是大陸幾代軍事迷的必修課,也促使很多年輕人投筆從戎。各種計劃基本脫胎於諾曼底登陸,不過是從島登陸換成陸登島,海陸空協同作戰是前提,跨越台灣海峽是重點。有人認為1950年如果沒有朝鮮戰爭的干擾,大陸就能夠統一台灣,因此省去多年的分裂之苦。拋開各種國際關係對歷史進程影響的假設,以當時的綜合條件來看,大陸的勝算其實很低,除了軍事技術不足,也無法做到像當年施琅攻台那樣用經濟封鎖來削弱台灣的實力。如果對比歐洲大陸面對英吉利海峽的無奈,諸多脈絡會一覽無遺。兩棲登陸作戰歷來是戰爭的難點,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難說掌握,一般都是繞著走。中國在精神層面並不懼怕美國,有抗美援朝為證。但是當年解放軍缺少現代化的海空軍,最後被迫放棄也是無奈之舉。台灣一直也想反攻大陸,不過從實力看,更加沒有可能。

台灣是新中國的痛,從地理上講,造成痛苦的癥結不是台灣島,而是台灣海峽。台灣島和海南島分別是中國的第一和第二大島,兩島比較,多種指標相近,只是由於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差異,造成歷史中和大陸的關係親疏有別,命運有異。瓊州海峽平均寬約30公里,台灣海峽平均寬約200多公里。由於渡過瓊州海峽相對容易,所以儘管海南島緯度更低,颱風更烈,但與大陸的交往比台灣頻繁,至少可以作為流放犯人之地,供蘇軾等人賦詩作文、感悟人生。而台灣島在很長時期,連廢物利用的待遇都沒有。

台灣海峽扯出了中國面對海洋的歷史窘境,在農業社會歷來如此,在近現代又造成了新的困難。從全球範圍看,台灣地位的提升是在大航海之後,但程度有限,其戰略地位並不高。歐洲列強對台灣是有意者多,行動者少,荷蘭人被一擊而走也是佐證。日本當台灣是個寶,除了距離近,還想以此為跳板進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不過在二戰中,台灣並不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別人輕看,自家重視,台灣對於中國大陸來說越來越重要。兩岸分離,迫使新中國成立後,相關的國防費用長期居高不下,福建沿海發展長期裹足不前。美國也是吃准了這一點,將台灣作為戰略布局的一環儘力扶植,至今還是扼制中國的籌碼。但是,台灣的重要性能隨著社會發展逐步體現出來,也可以隨著社會發展逐步降低。大陸在掌握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技術後,台灣的軍事地位已經大不如前,雙方後來都盡量壓低軍事衝突的風險。台灣的社會發展先行一步,50年代土地改革,70年代產業升級,90年代政治改革,經濟地位大幅提升,其中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都值得大陸借鑒。

台灣的現狀不過是清初鄭氏政權的翻版,可以視為一個階段性的政治特區,最終的結果很難翻新。台獨不管怎麼折騰,蹦不出大一統的必然選擇,因為這一地區不能長期支出無謂的安全成本。台灣隨著經濟地位的下降,尤其如此,中國和美國也無需為此永遠對抗。台灣只是美國的一顆棋子,卻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隨著兩岸的共同利益逐漸增多,台灣海峽會越來越「窄」,兩岸肯定會越走越近。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待到中國和平崛起,台灣海峽天塹變通途,中國的統一將瓜熟蒂落。兩岸的鄉愁不再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也不再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海峽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後人會把一切宿怨都留給歷史。希望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的後代能夠儘快看到這一結果。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其實九二共識就是海協會和海基會把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和稀泥」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結果。

其實從英文看的最明白了,一個叫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一個叫Republic of China,

大家前面叫什麼不打緊,只要後面大範圍一樣就行。


這個是不能說的秘密,說了就沒法談, 反正會議記錄和協議只寫 中國。

所謂一中各表是台灣人回去忽悠台灣人的,不然沒法交代。

所以你的問題沒有意義


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明白了嗎?「中華民國」不合法,自然沒有代表權。


以前大陸官方經常說: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台灣獨立派:雙手贊成!!!

然後著手鼓動獨立。大陸領悟到這一點,改口只提一個中國。

----------

所以,中國只有一個,這個是雙方都認可的一個說法。

台灣說:中國只有一個!

大陸說:中國只有一個!

不僅是海峽兩岸有這個共識,全世界193個國家都認同:中國只有一個!

不僅僅是一個共識,而是大家都在奉行的政策。所以這個共識是很簡單明了,而且是客觀存在的。

「一個中國」就是一種全世界共同認同的常識,這裡面有三十幾個國家跟中華民國建交,有一百多個國家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都遵循以下原則:

跟中華民國建交的,不會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反之亦然。(二隻能選一)

跟中華民國建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與之建交;反之亦然。(必須先斷交)

直白一句話,就是我在的時候,你不在;你在的時候,我不在。

一個中國的共識,大家都認同是這個意思:

只有且只能有一個中國。

加上說一個中國屬於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就不是共識部分了,很顯然,這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自然也就不是共識了。


後面接著說。。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就是說維持現狀了。對兩岸民眾不是最好但是最合適的穩定局面。說實話92年沒出聲明公報之類的,這些都是後來兩岸政治家說出來的。時代在發展,兩岸關係變得微妙,用詞和表述一直在變化。總之吵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打戰?兩岸民眾受傷害,還是大家一起謀發展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