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日語和戰敗之前的日語有哪些不同?

閱讀明治時代和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文書檔案,發現裡面漢字很多且使用的都是片假名,和現在日語漢字較少且平假名為主的有很大差別。日本戰敗後是不是對日語也進行了很大的改造?這是美國人的功勞嗎?


日本語的簡化與西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早在西洋各國進行大航海的時候,日本正值戰國時代。此時西洋人在日本通商頻繁,甚至還到此傳教。後來在江戶時期,雖然幕府奉行鎖國政策,但是通過官方外交通商,日本依然與荷蘭文化交流頻繁,引入的新鮮事物由於前所未有,所以在語言上只能以片假名按照外語的發音來表示。這便是最初日語中的舶來詞了。在幕末時期開始流行,但是在書面上日本官方依然保留著假名配合漢字書寫的習慣。

到了明治年間以後,隨著與外國的不斷交流,主要以英語為核心的外來詞語不斷地出現在日本人的生活之中。為了方便日本的教育以及簡化文字書寫便於與外界交流,日本開始有了簡化日語,甚至廢止漢字的呼聲。後來到了大正末年,日本官方將核心常用漢字保留,廢除了一些生僻漢字。後來到了昭和年間日本戰敗後,美軍佔領了日本,由GHQ來管理。當時提出了廢止漢字,將日語羅馬文字化的方針。所幸這個政策沒有徹底執行下去,但是日語中的漢字空前遭到了極大的削減,保留下來的漢字也經過了簡化,類似於日語簡體字的存在,比如眾所周知的「竜」就是由「龍」簡化過來的。此時的文法也有了改動。

但是並不是說戰敗後所有的文獻都是混合舶來詞的,比如

《日本國憲法》

混用的情況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常見的。

在《日本國憲法》頒布之後,日語文獻中口語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經過了幾十年的口語化,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文獻便大多都是漢字,假名以及表示外來語的片假名混用了。


那時候政府文件統一用漢字加片假名的模式來寫


推薦閱讀:

用不上的日語單詞小講座系列
日語中的星期幾和英文是否有對應關係?
如何從零開始掌握日語語法?
である和だ有什麼區別?

TAG:日語 | 日本歷史 | 日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