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香港電影(如邵氏)究竟是普通話還是粵語?

這兩天正好看央6放《六刺客》,我看其中人物口型,尤其是一段唱曲,非常不像是粵語。是否有方家清楚這方面的情況。


邵氏的絕大多數電影,都是國語,國語和普通話有差別,但一脈相承。

香港在80年代之前,電影市場大概有這麼個鄙視鏈:有錢有文化的人看英語片,有錢沒文化的看國語片,沒錢沒文化的看粵語片……

在五六十年代,粵語片質量最爛,檔次最低,只有小公司才去拍,大公司是不屑的,1972年,全香港出品了幾百部電影,居然沒有一部是粵語片,可見當時粵語片有多慘淡。

1973年,在楚原的極力爭取下,邵氏破天荒的拍了第一部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并力壓李小龍,拿到了年度票房冠軍,之後粵語電影才慢慢復興,但真正繁榮,是在80年代香港本土流行文化興起之後,才大行其道,成為香港電影主流,而邵氏因為堅持不拍(少拍)粵語片,結果票房一年不如一年,最終關閉了製片業務。

1973年之前的粵語電影,統稱為粵語殘片,產量很多,大概有幾千部,但質量好的,屈指可數。


早期邵氏電影國語片和粵語片都有的,但是後來發展成為以國語片為主。原因主要是基於市場,以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根本支撐不起龐大的電影產業,東南亞華人社區和台灣才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而國語是能暢行華人世界的語言,所以邵氏電影基本都是國語片。

由於國語片比粵語片擁有更廣的市場,所以國語片也能承擔更高的製作費用,因此國語片製作水準普遍高於粵語片,即使是李小龍的電影最開始也是配音成國語上映的。


早期香港電影人是民國從上海過去的。山東等口音亦有。


1.早期香港有大批普通話地區移民者。2.邵氏電影公司領導層以及導演絕大多數是普通話地區下來香港的。3.邵氏電影除了發行香港還在東南亞及其他大洲的一些華語地區


七十年代中後期香港才興起粵語本土化,再加上80年代因末某事而導致的政治撕裂,所以香港人才會在此後近二十年呈現的粵語優越感。

而事實上80年代以前吳語(含上海話)居於香港華語的上流而非統治地位,而吳語本身對舊民國普通話(山東直隸腔)的認可度更高。

還有照顧到台灣、東南亞等市場因素


推薦閱讀:

《戰狼2》的進步和提升、整個格局都遠超上一部,是我沒想到的
中國無科幻?NO,一大波本土科幻電影正在集體發力!
致前任:我們明明那麼相愛,為什麼說散就散?
周潤發差點出演,導演自己看吐,你所不知道的《異形4》大起底
九月片單,除了三部進口大片還能看什麼?

TAG:電影 | 香港電影 | 邵氏兄弟 |